《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738119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苦旅读后感 800 字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对于读者来说,欣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给读者本身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就其作品本身来讲,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更给这部美文以强烈的美感。下面就详细将讲这两方面的艺术特色: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礼的社会功用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内容可谓古往今来,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

2、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间,作者的那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这种文化见解包括了作者对历史现象的批评,赞扬等态度)。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点,甚至接受了这种观点,从而引发了读者对文化的某种反思,在此同时读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比如, 道士塔这篇文章,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批评那个“王道士” ,而是将“敦煌失窃”的过错归咎于那些官僚们的身上,读者从这一点可以联想到当今社会,从而读者的精神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洗礼。其次,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语言的诗化现象比其它作

3、家的美文表现的更为突出,比如江南小镇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就显得那么的富有诗意,特别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联,例如“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等;还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诗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种诗韵味儿。另外在庙宇中作者详细叙述了“胖和尚”与“瘦和尚”一些对话;在风雨天一阁中也描述了天一阁遭浩劫的一段细节等,这些故事化了的叙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文化苦旅凭借作者对山水的诗化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故事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摆上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集文化苦旅 ,细细品

4、位起来。静中求定,这便是读书的境界。书打开了,一瞬间眼前多了个余秋雨,似乎正与我品茗论文。渐渐,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队伍中,又仿佛整个旅行中就只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阔,万事万物如此真实。余秋雨就象一个导游影子,摸不着,却处处皆在,在指引着我,在牵动着我的思绪,让我真实去体验这苦涩的旅行。我爱喝茶,尤其是浓茶碧绿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许会感到苦,但细细噙入,仿佛一股细流淌过,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冲脑门,那舒服惬意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到。,越咀嚼越有味,读书也是如此。在这里,我的思想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如钱塘江大潮,细细密密

5、的文字却有席卷一切的磅礴气势。每一个跳跃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组合,平实而感人。我走过敦皇,进了莫高窟。 “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 ”在这儿,我完全被“历史的洪流消融” 。 “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 ”是的在这千年文化的积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这朝圣者众多的圣地,却偏偏出了个王道士。从此,它蒙了辱,中华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异彩吗?中国文化何其多,却偏偏忽视了这座文化宝库,何其的悲哀!“历史,从来不给附庸以地位。 ”“历史,从不给弱者以怜悯。 ”上海人

6、就是有一种精神,他们要证明他们是强者。“真正的强者,永远占据一席之地。 这不正是中华民族所需要的吗?“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在这儿,已超过了时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历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对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的默认。读它,让我受到了灵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升华。人生,其实也是一种苦难

7、旅行。手棒一本文化苦旅 ,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 ”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 ”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

8、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

9、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 ”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读过文化苦旅 ,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