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城市建设“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64387 上传时间:2017-07-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南市城市建设“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淮南市城市建设“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淮南市城市建设“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淮南市城市建设“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淮南市城市建设“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南市城市建设“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南市城市建设“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淮南市城乡建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淮南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二一年九月淮南市城乡建设2淮南市城乡建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淮南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0 年 9 月)一、城市建设“十一五”计划完成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委紧紧围绕“推进合淮同城化、建设合肥经济圈”战 略目标和 统筹新老城区协调发 展的要求,按照打造山水园林城市、滨河滨湖城市、宜居宜游宜学宜创业城市的建设思路,着力拓展城市骨架,完善老城市功能,改善老城市环境,全面提 升 老 城 区 基 础 设 施 水 平 。五年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73.16 亿元,是“十五 ”期间投入总和的 3.9 倍。建筑业总产值369.68 亿元。小城镇建设完

2、成 16 亿元。(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启动了城市大建设,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改造新建了泉山西路、国庆东路、十涧湖路、朝阳东路、东西部第二通道、谢李路、卧龙山路、蔡新路、洞山中路等26 条道路。完成龙王沟排洪沟、洞化截洪沟、八公山瓷器厂排洪沟等重要自然水系部分段落的清淤整治工作,龙王沟泵站扩容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实施了港一路、小站台泵站的改建工程,并启动曹咀泵站的重建工作。新建和改造河南四区路灯 2700 柱,淮南市路灯监控系统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五年来,新增道路面3积 380 万平方米、城市排水管道 160 千米,增加城市路灯 8100盏。据统计, “十一五”末,全

3、市城市道路面 积 1200 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11.5 平方米,路灯亮灯率达 98%。(二)园林绿化“十一五”期间,积极开展了创建园林城市工作, 2008 年 2月,被国家建设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城市园林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两次修编了淮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并实施了淮南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淮南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规划。启动了龙湖公园改造、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舜耕山风景区等六大公园景区建设。完善了八公山公园、上窑公园建设。新增焦岗湖风景区、上窑风景区两个国家4A 级旅游景区,焦 岗湖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推进八公山、卧龙山、茅仙洞一体化开发和上窑山、上窑

4、镇、高塘湖一体化建设。完成了陈洞路、洞山路、舜耕路、龙湖路、淮河大道等 20 余条城市主要道路的绿化建设和改造。修订完善了淮南市城市绿化条例、制定并出台了淮南市舜耕山风景区管理条例,率先在全省实施了绿线管理制度,启动“绿色图 章” 制度。 全市新增城市园林绿地面积 586.36 万平方米,城市绿化建设及养护管理总投入 21.8 亿元,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三项指标分别由 2006 年的 37.14%、32.12%、7.43 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 40.45%,38.41%和 9.38 平方米,各项绿地指标逐年递增。(三)小城镇建设4“十 一 五”期间,小城镇建设坚持规划指 导

5、、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的原则,着重做好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和村庄整治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乡村联系帮扶,开展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督查,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全市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快速、全面发展,小城镇的城镇规模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镇的人口聚集能力增强,小城镇发展各具特色,经济实力逐步提高。据统计, “十一 五”末,小城镇建设总投入达 16 亿元, 小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26,道路普装率 100%,绿化覆盖率 25%,用水普及率 60%。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设施基本配套、功能相对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发展格局。2008 年通过省政府批准潘集区平圩镇列入为省级中心镇,2009 年

6、凤台县店集村荣获“安徽省村 镇建设十佳村 ”。(四)建筑业管理“十一五”期间,我市建筑业进入深化改革、 调整结构、稳步提高阶段。建筑业产值逐年增长,建筑市场秩序逐步得到规范,工程质量逐年稳步提高,安全生产呈平稳态势。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各类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的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开展工程质量通病专项治理、工程质量大检查和工程质量“创优” 活动 ,杜绝了重大工程 质量事故的 发生,使我市的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高,监督工程合格率达到了 100%。39 项工程获得“舜耕杯” ,洞山城市隧道工程等 3 项工程通 过省建设厅专家组组5织“ 黄山杯” 现场验收

7、,淮南市体育文化中心比赛馆获 2009 年度“鲁 班 奖” ,这是我市城市建筑史上第一次。落实建筑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建立了重大隐患和事故的举报、投诉、查处和通报制度,实施了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大力开展“ 安全文明工地” 创建活动,市级“ 安全文明工地” (含小区)工程约 32 项;省级“安全文明工地”(含小区)约 10 项;获 “全 国 建 筑 施 工 安 全 文 明 工 地 之 最 ”2 项 。创市级标化工地 17 项,省级标化工地 1 项,AAA 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 1 项。加强招标投标制度建设,实行了工程评标全过程电子监控和中标公示、中标合同备案制度

8、,调整充实了评标专家库,推行了项目经理投标手册制度。 “十一五” 期间,工程报建109 项,1469 个单位工程,总建筑面积 643.5 万 m2,总造价 83.78亿元;核发施工许可证 113 项,561 个单位工程,总建筑面积237.8 万 m2,总造价 23.58 亿元。应办理施工许可证办理率、违法工程查处率均为 100%。完成 116 项 605 个单位工程招投标,总建筑面积 328.33 万 m2,总造价 37.93 亿元。(五)公用设施“十一五” 期 间,我市公用事 业基础设施建 设得到快速发展,行业监管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引入竞争,加大投入,逐步建立起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行业特点

9、的投资多元化的公用事业市场体系,满足了社会公众对公用事业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强公用事业行业立法,先后出台了淮南市公用事业特许6经营条例、 淮南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 淮南市城市集中供热管理条例,编制完成了公用事业各行业专业规划,依照淮南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条例的有关规定,与供水、燃气、热力企业签订了特许经营协议,此外,突出公用事业服务功能,为民解忧,建立了公用事业 12319 服务热线系统。 “十一五” 期间,城市燃气建设方面,新建 2000 立方米球罐 2 座, 3 万 m3 瓦斯气储配站 6座、1 万 m3 瓦斯气储气柜 5 座,改造管网 3.4 公里;建设次高压管网 5 公里、中压管网

10、 23 公里,新增管网(包括庭院管网)总计1000 公里。建设各压力等级调压站(市内)119 座,改造旧调压器21 座,配套建设了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远程抄表系统等,建成投产 8 座 CNG 汽车加气站,日加气能力近 10 万立方米,截止目前,天然气用户达 11.6 万户,瓦斯气用户 5.6 万户。城市供水方面, “十一五” 期间,用于供水 设施更新改造投入的 费用为 2328 万元,城市供水普及率为 99.75,管网水质综合合格率为 99.9以上。城市集中供热方面, “十一五” 期间 ,供热总投资约 4000 万元,改造建设新老管网约公里。目前供热最大负荷为 56 吨/小时,热源来自中国大唐

11、淮南田家庵发电厂经过供热改造的两台300MW 机组,每小时最大抽汽量可达 160 吨。热用户 79 家,其中工业用户 21 家,商业用户 52 家,采暖用户有龙湖中学、城乡开发公司、理工大学生活区 3 个,民用小区 3 个:柏园小区、香格里拉、平电朝阳小区。城市污水处理方面,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债完成了第一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项目,建成了淮南市西部污水处理工程,扩大了污水管网覆盖率,提高了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对于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改善淮河流域水污染环境必将7起到积极的作用。有效改善了市区的水环境,极大地改变了淮南的人居环境,减轻了淮河总干渠的污染影响,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综

12、合承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六)城市管理积极推进事权分开。将农民确因生活需要的自建房审批问题、城市排水沟渠建设维护管理、城区小街小巷建设维护管理、城市公共绿地道路绿地范围内环卫保洁等管理权限下放到县区。加大对人行道、道路路灯、城市排涝水系、城市园林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力度,提高设施完好率。着力构筑城市防洪排涝、照明等城市保障体系。实施八公山新矿截洪沟、龙王沟、洞化截洪沟等城市防洪排涝治理工程,及时消除排水难点和做好下水管网清淤,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大依法管理力度,共出台实施了有关市政、园林、建筑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90 余项,确保城市建设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二、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及分

13、析(一)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严重滞后和能力不足,需进一步提高。横向看,我市城市建设稳中有进、好中见快;纵向看,城市建设主要指标偏低。(二)城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需进一步统筹安排。我市除田家庵区、大通区为中心城区外,其它各区、县为次中心城区和农业区、县。根据统计资料分析,次中心城区和农业区、县的城市8发展水平较中心城区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且布局不合理;人均居住面积相对较小环境相对较差。(三)城乡差距明显,需进一步统筹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发展规模偏小经济相对落后。全市 20 个建制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200 元。目前我市除凤台县各乡镇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比较健全外,其余乡镇村镇

14、建设管理机构不够健全,基层管理力量严重不足,以土地管理代替规划建设管理的现象较为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差,道路、供水、排水设施等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四)城市建设资金投入较少,需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城乡建设支撑主要要素之一是建设资金,我市目前城市建设投入与过去相比是增长不少,但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长远来看还明显不足,远远滞后于其他发达城市及兄弟地市。为满足城乡建设需要,除政府投资外,一是要多渠道融资,充分利用产业政策调整带来的有利因素,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以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二是要提供一些长线投资、效益好的项目争取银行授信贷款资金,确保资金链的可持续。三、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及

15、对策(一)在城市建设发展方向上,要扬长避短,做山水文章,建设生态园林城市,逐步形成我市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加大洛涧公园、淮河公园、淮西湖公园、龙湖公园、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9公园及舜耕山风景区等项目建设力度,用 8 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市打造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城市建设发展布局上,要以城市规划为指导,坚持“提升东部、建 设南部 、振兴西部” 的发 展格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不断完善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统筹城乡发展,优先发展具有区位优势、经济特色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城镇,为吸纳农村富余

16、劳动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供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按照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村镇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组合乡镇资源,实施中心镇带动战略,抓好中心镇的建设,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市功能区划科学合理、管理高效,各具特色的中心镇,力争通过 5 至 10 年,把我市农村地区建设成广大市民向往的具有田园风光、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城区。(四)缩小差距,统筹东西部协调发展。1、要切实重视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农业县区的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使各城区城镇化水平趋于相对平衡。切实改善西部地区、潘集地区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改善居住条件、交通条件、人居环境条件,明晰功能分区,做到又好又快和科学发展。102、八公山区要围绕地理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谢家集区要紧紧抓住煤矿后勤服务基地的优势,抓住合淮阜高速公路建设、采煤沉陷区治理、生态修复的有利时机,同时两区破除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