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建设与教育问题及政策建议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1385986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家庭建设与教育问题及政策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家庭建设与教育问题及政策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家庭建设与教育问题及政策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家庭建设与教育问题及政策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家庭建设与教育问题及政策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家庭建设与教育问题及政策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家庭建设与教育问题及政策建议(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家庭建设与教育问题及政策建议 单志艳 汪卫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摘 要: 以系统发展理论作为其心理学理论基础, 阐述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的概念、内容及两者关系, 并分析当前我国家庭建设与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基于此, 提出家庭建设与教育的总体目标, 即培养与自我和谐、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的人;要发挥传统文化优势, 推动中国家庭建设与教育, 应以“顶层设计、整体推进;三位一体、三观互动;重在早期、志在一生;以下促上、全面提升”为工作方针, 并提出推动我国家庭建设与教育的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 家庭建设; 家庭教育; 人格发展; 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

2、016 年度优先关注课题“社区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建设的研究” (CEJA16033) 的阶段性成果中国社会的根基在家庭, 家国同构是中国社会的典型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与社会的联系与和谐。如, 礼记祭统中提到“忠臣以事其君, 孝子以事其亲, 其本一也”。这说明家庭建设与教育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 对社会和谐、国家稳定、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一、家庭建设与教育的理论基础家庭建设与教育的政策与实践研究, 必须在相关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进行。有了理论指导, 才能推动家庭建设与教育实践的系统化和专业化。(一) 理论基础研究我国的家庭建设与教育, 所依据的理论应该是对中国人群的本土化研究, 而且应与人的发

3、展密切相关。家庭建设与教育的核心是“人”, 培养与自我、自然、社会和谐, 身心健康发展的人, 是个体发展的终极目标。成长为与自我、自然、社会和谐, 身心健康发展的人, 其核心是人格发展。关于人格发展研究的系统发展理论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汪卫东教授在30 年的临床心理治疗实践中, 经过大量的数据研究提出。1此理论从人格发展的特征和结构角度对个体人格发展进行了论述。1. 人格发展的特征。系统发展理论认为, 人格发展过程具有以下特性:第一, 人格形成之后的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是一个辩证统一过程;第二, 人格是外显行为与内部结构的辩证统一;第三, 人格发展是过去与现在、连续性与阶段性的

4、辩证统一;第四, 人格发展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作用的辩证统一, 后天作用程度大于先天;第五, 人格发展是一个相对稳定性与动态发展性的辩证统一过程。2. 人格发展的要素结构。人格发展的要素结构由“核心层”和“派生层”两部分组成。其中, 胆气、自我和世界观是人格发展中的核心要素。胆气 (约 1 岁半形成) 和自我 (约 3 岁形成) 为较早形成的人格发展要素, 自我是在胆气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观 (约18 或 25 岁形成) 为个体稳定的价值倾向系统, 决定着个体的价值选择与人生走向。思维方式、意志力、人际关系和性情 (约 318 岁或 25 岁形成) 是在胆气、自我不断发展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人格发展

5、要素, 为人格发展的“派生层”。当个体处于人格衰退期时, 这些“派生层”要素会逐渐萎缩乃至消失。3. 人格发展的时间结构。人格发展的时间结构分为六个时期:人格萌发期 (03 岁) 、人格形成期 (37岁) 、人格成熟期 (718 岁或 25 岁) 、人格稳定期 (18 或 2560 岁) 、人格衰退期 (60 岁以后, 有些人在 70 岁甚至更晚) 、人格结束期 (临终过程和死亡) 。4. 人格发展的关系结构。一是要素关系:人格发展结构由“核心层”和“派生层”构成, 无论哪一层次都是由多种要素组成。各发展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二是过程关系:人格发展过程从萌发期到结束期,

6、 是存在着阶段性、连续性和差异性的完整过程。三是人格发展要素与过程之间不是孤立的, 而是紧密相连的, 人格发展表现为要素与过程之间的辩证统一过程。四是人格要素与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关系:人格是相对独立的, 但人格发展过程必须与人的心理发展过程 (如认知、情绪和行为等) 相伴相随。5. 人格发展的外显结构。个体人格形成之后, 内在人格特质表现出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人格倾向, 以认知、情绪、行为等外显的方式表达出来。系统发展理论认为, 个体发展教育的目标应该体现三个和谐, 即人的自身的和谐、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个体毕生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习、生活、兴趣、工作、两性、情感、恋爱、婚姻、家庭

7、、人际关系的多个维度的整体相对平衡发展。二、家庭建设与教育的内容及关系仅仅进行家庭教育, 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当今家庭教育的很多问题。家庭教育只是家庭建设的内容之一。没有家庭建设作为基础和保障, 无法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因此, 我们提出了家庭建设概念, 并重新界定家庭教育。(一) 家庭建设的概念和内容家庭建设, 是指家庭成员内外关系的再调整以及自我教育, 即围绕着家庭健康、和谐发展目标, 进行的家庭内外关系稳定、持久、和谐以及家庭成员身心健康成长的系统管理过程。此概念强调个体发展和家庭整体发展相统一。家庭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 (1) 婚姻前后的男女情感关系构建与管理; (2) 婚姻前后的健康

8、性关系构建与管理; (3) 婚姻前后的物质财产与精神关系构建与管理; (4) 婚姻前后男女双方原生家庭间的健康关系构建与管理; (5) 婚姻前后男女双方亲友间的健康关系构建与管理; (6) 婚后夫妻包括性、情感、物质与文化、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关系稳定、持久与和谐度、幸福度构建与管理; (7) 健康家庭文化构建与管理; (8) 孕、产与哺乳期等特殊时期的夫妻关系构建与管理; (9) 亲子关系的和谐度、幸福度构建与管理; (10) 家长教育与家长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二) 家庭教育内容家庭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阐述。广义家庭教育指家庭成员以实现个体人格完善、家庭关系和谐、家庭健康发展为目

9、标的家庭成员之间积极影响、相互作用过程。狭义家庭教育指由家庭里的长者 (其中主要是父母) 对未成年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主要围绕家庭内、外关系的稳定、持久、和谐以及家庭成员特别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来进行的, 由此进行的教育、咨询、指导和管理活动都是家庭教育的内容。(三) 家庭建设与教育的关系家庭建设是个体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条件, 家庭教育是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之间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第一, 两者的核心内容不同。家庭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关系,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积极影响;第二, 家庭建设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支持和保障, 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发展。一个家庭中,

10、 夫妻关系和谐, 家庭内外成员关系和谐、融洽, 才能给子女提供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家庭教育、自我教育才能真正促进个体身心健康成长。三、我国家庭建设与教育的问题当前, 我国家庭建设和教育中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 家庭建设方面的问题1. 家庭文化建设问题每个家庭的历史演变、经济状况, 尤其是家庭主要成员的文化程度、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性格特征、思维品质、生活方式不同, 因此形成了各个家庭独特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家庭文化可以在关键时期帮助家庭抵御危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 2015 年调查发现, 初中生父母获得的社会关注和支持较少, 更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处境中, 即处于

11、“中年危机”。2问题家庭的家庭成员之间没有形成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的家庭文化, 没有良好的家风。成人之间经常争吵, 甚至大打出手。长期生活在良好家庭文化氛围中的孩子, 心情愉快、兴趣广泛、性格开朗、喜欢交际。而长期生活在不良家庭文化氛围中的孩子往往意志脆弱、过度焦虑、胆小怕事、情绪低落、缺乏自信、自我封闭。久而久之, 可能会引发精神与心理疾病。2. 家庭关系问题家庭关系中的问题表现在:纵向的婚姻前后家庭关系问题和横向的家庭内外系统和子系统的关系问题。(1) 婚前教育问题男女都没有做好承担丈夫 (妻子) 、爸爸 (妈妈) 、女婿 (儿媳) 角色准备时, 就进入婚姻生活, 导致婚姻关系不稳, 家庭关

12、系出现各种问题。(2) 夫妻关系问题婚后夫妻没有把建设良好、和谐的夫妻关系作为家庭建设第一要务, 而是把孩子作为家庭重心, 导致丈夫 (妻子) 被冷落、父亲教育严重缺位、出现第三者等问题, 婚姻亮起红灯。(3) 家庭成员关系问题我国很多家庭仍属于三代同堂, 老人过多插手核心家庭关系及孩子教育, 婆媳关系紧张, 家庭成员关系不睦;同时, 孕期、产期与哺乳期是家庭成员关系的特殊时期, 也是考验婚姻生活的重要时期。如果夫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没有处理好, 这些时期的家庭成员关系会非常紧张。(4) 家庭内外关系问题很多夫妻与对方亲戚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 间接影响夫妻关系。(5) 亲子关系问题因为父母不能

13、很好地处理夫妻关系, 导致父母一方或双方与孩子关系过于亲密 (亲子关系亲密度超过夫妻关系亲密度) , 或过于疏远。3. 个体人格与身心发展问题改革开放后, 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使一些个体的人格与身心发展出现诸多问题, 如信仰缺失、看客心态、攀比炫富、焦虑彷徨、网络依赖症和自虐心态等等。个体出现的这些问题也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二) 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目前, 我国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 (主要是父母) 自身成长存在问题;二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存在问题。1. 家长自我学习与成长方面的问题我国很多家长缺乏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意识, 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

14、方式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很多父母缺乏与孩子沟通与交流的技巧, 使孩子缺少情感疏通和心理关怀, 有的家长还经常使用打骂、处罚和唠叨等错误方式来教育孩子。另外, 家长也无法应对网络给家庭教育带来的冲击与困扰, 不能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应对信息大潮。2. 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近十几年来, 我国家庭教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很多家庭在教育中重智轻德、重智轻能, 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且要求过高, 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目前, 我国家庭教育中很严重的一个问题是, 没有真正按照我国文化特点培养身心和谐、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1) 家庭教育是母亲主导、父亲缺位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严重缺

15、位。家庭教育中, 父亲教育对于子女的社会性、性别角色、自信心、抗挫折能力等关键品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 2014 年的调查和2014 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均发现, 逾五成的家庭中, 子女教育成为母亲的“独角戏”, 有三成家庭能够做到父母共同负责子女教育, 父亲能够担起主要教育职责的家庭仅占一成, 这体现出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失衡化”的特点。34(2) 隔代教育问题中国三代同堂的家庭, 关系比较复杂。老人带孩子, 容易导致溺爱、放任等隔代教育问题。2014 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调查发现, 三分之一的家庭结构模式是三世同堂, 两代人如何共同教育好孩子

16、, 以及隔代教育问题困扰很多家庭。5(3) “两个反抗期”教育缺失儿童在心理发展上, 有各种官能的“敏感期”出现。在特定的敏感显露期内, 官能如果能够得到“及时”满足, 就会快速发展。我国孩子在 26、7 岁处于“第一反抗期”, 1218 岁处于“第二反抗期”。这两个反抗期的出现, 均标志着孩子的自主性发展。然而,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变化认识不足, 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子女的成长需求, 导致两个反抗期中的亲子冲突频发。心理发展比较重要的阶段为“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 只要是在这两个反抗期前后发生的应激, 都有可能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6(4) 重管理控制, 轻自主发展我国家长普遍对子女管得太严, 对其自主性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初中阶段,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希望能自主安排学习, 学生常因父母管理过严而发生冲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 2015 年对初中生的调查中, 问及“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 最不适应哪些方面”, 有 18.43%的学生认为“父母管得更严”使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