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词知识集锦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365086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填词知识集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填词知识集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填词知识集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填词知识集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填词知识集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填词知识集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填词知识集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填词知识集锦填词知识集锦 一 从历代词话中所涉及的欣赏问题的一些材料来看,对于词作的欣赏,主要是指对于作品澄心息虑的静观默想及揣摩玩味。角度上则有意、境、调、格、声、色、味、神、骨、体、趣诸端。而对于词作之色、味、神等问题,特别是在清代词话,可以来看一看。论色。沉谦:白描不可近俗,修饰不得太文,生香真色,在离即之间,不特难知,亦难言。 王士禛:花间字法,最着意设色。 先着评晏几道:小词之妙,如汉魏五言诗,其风骨兴象,迥乎不同。茍徒求之色泽字句间,斯末矣。然入崇、宣以后,虽情事较新,而体气已薄,亦风气为之,要不可以强也。 吴衡照:飞卿云: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云:银蠋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2、 云: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 作小令,若不似此着色取致,便觉寡味。 谢章廷:设色,词家所不废也。今试取温尉与梦窗较之,便知仙凡别矣。盖所争在风骨,在神韵。温尉生香活色,梦窗所谓七宝楼台,所折不成片段。又其甚者,则浮艳耳。阮亭揣摩花间,沾沾于? 、 苣一二字义,是犹见其表而遗其里欤。须知檀峦金碧,婀娜蓬莱未必便低便俗于宝函钿雀,画屏鹧鸪 ,亦视驱遣者造诣何如耳。 沈祥龙:词不宜过于设色,亦不宜过于白描。设色则无骨,白描则无采。如粲女试妆,不假珠翠而自然浓丽,不洗铅华而自然淡雅,得之矣。 论味。毛大可:大抵词必有意有调有声有色人人知之。若别有气味,在声色之外,则人罕知者。 孙麟趾:学问到至高境界

3、,无可言说。词之高妙,在气味,不在字句也。论神。田同之:词以神气为主。取韵者,次也;缕金错采,其末耳。 沈祥龙:词韶丽处,不在涂脂抹粉也,诵东坡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句,自觉口吻俱香;悲慨处,不在叹逝伤离也,诵耆卿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句,自觉神魂欲断。盖皆神不在迹也。 二 李渔:曲宜耐唱,词宜耐读。耐唱与耐读有相同处,有绝不相同处。盖同一字也,读是此音,而唱入曲中,全与此音不合者,故不得不为歌儿体贴,宁使读时碍口,以图歌时利吻。词则全为吟诵而设,止求便读而已。便读之法,首忌韵杂,次忌音连,三忌字涩。 徐渭曰:读词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应是为佣言借貌一流人说

4、法。夫温柔敦厚,诗教也;陡然一惊,固是词中佳境。 其次,对于诵读的目的、功能、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谢元淮:四声平仄、呼吸抑扬,均有自然之妙。即平素不习工尺者,能于照谱填成之后,反复吟哦,自有会心惬意处。大略阴平宜搭上声,阳平宜搭去声,不必拘泥死法。昔人谓孟浩然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诗尚如此,词可忽哉!读词的主要目的,不但是为了欣赏前人词作,而且也是为了指导自己创作。陈廷焯:熟读温、韦词,则意境自厚;熟读周、秦词,则韵味自深;熟读苏、辛词,则才气自旺;熟读姜、张词,则格调自高;熟读碧山词,则本原自正,规模自远。本是以求风雅,何必遽让古人。 蒋兆兰:作词当以读词为权舆。声音之道,本乎

5、天籁,协乎人心。词本名乐府,可被管弦。今虽音律失传,而善读者,辄能锵洋和韵,抑扬高下,极声调之美。其浏亮谐顺之调固然,即拗涩难读者,亦无不然。及至声调极熟,操管自为,即声响随文字流出,自然合拍!再次,比较全面地论述诵读词作的方式方法。孙麟趾:阅词者不独赏其词意,尤须审其节奏。节奏与词意俱佳,是为上品。 :读词之法,心细如发。先屏去一切闲思杂虑,然后心向之,目注之,谛审而咀味之,方见古人用心处。若全不体会,随口唱去,何异老僧诵经,乞儿丐食。 况周颐: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三十年前,以此法为日课,养成不入时之性情,不遑恤也。

6、 又云:学填词,先学读词。抑扬顿挫,心领神会。日久,胸次郁勃,信手拈来,自然丰神谐怀矣。 夏敬观:读词不成腔,不能知腔调音节之要处,故必得读之诀而后可。韵味在表者,见词之字句可知;韵味在内者,非读不悟也。音节要处,在平仄及四声,在句豆,如一领二、二领一、一领三等等。又凡文义二字相连者,不可离而为二;一领二,不可连而为三,诸如此类是也。平上去入四声,自有分别,音须分清。此非谓填词必墨守成规四声也,但填词时必须四声不混耳。 最后,对于阅读词作所引发的美感享受,有了初步的认识。刘存仁:取竹垞读之,曼声绰态,啭玉圆珠,使人荡气回肠魂销而不能已。 蒋敦复:尝谓词之感人甚于诗,王梦楼太守序云:访余于京口快

7、雨堂,录所作词数首见示,余适有所感,读之忽至泣下。余皈依空门十馀年,神情寂寞,而穆堂之词,能动余若此,其所诣可知已。然词能动人若此,彼诗之不能动人者,其所诣不愈可知耶。 三 对于词的创作技巧,历代词话通常采取三言两语点到为止的方式,要言不繁,同时列举大量作品和创作实例,给人以亲切的体会,不但有助于创作,也有助于对词作的欣赏和理解。其中要诀和禁忌的记载论述,虽偶有故弄玄虚之弊,代大体上还是可以参考的,更有价值的是,这些记叙描述了词作家创作的人文环境,对于理解历代词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创作,首先是主体的一种有意识活动。刘熙载: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 所谓知人论世,所谓血管中出来的都是血 ,都是

8、说,主体的素质、境地、习性、地位、遭遇等等,对于创作活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过去词话对于主体的素质性情天分等因素和创作的关系,有非常深入的论述。首先,词话家们认为,创作主体的天赋,是影响创作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余尝谓词在难易之间,茍性所不近,虽竭尽心力为之而不工,亦有偶然学之即合者。 陈廷焯:故知东坡、白石具有天授,非人力所可到。 但是天生的词人毕竟是少数,主要是在后天所形成的素质、性情、性格、气质等因素,对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王士祯曾仿汉扬雄诗人之赋、词人之赋旧说,提出了创作主体间的差异:有诗人之词有词人之词。诗人之词,自然胜引,托寄高旷,如虞山、曲周、吉水、兰阳、新建、益都诸公是也。词人之

9、词,缠绵荡往,穷纤极隐,则凝父、遐周、莼僧、去矜、诸君而外。此理正难简会。 邹祇谟引况周颐:词之为道,贵乎有性情,有襟期,涉世少,读书多。 究其实,作词并非易事,既须天分,也须性情、襟期、学问。周济评陈允平:西麓和平婉丽,最合世好。但无健举之笔,沉挚之思,学之必使生气汨丧。 主体的性格、情怀影响词的创作,从创作中也能看出主体性格,而创作活动也可以影响乃至改变主体的气质。田同之:填词亦各见其性情。性情豪放者,强作婉约语,毕竟豪气未除。性情婉约者,强作豪放语不觉婉态自露。 谢章铤续编三认为:余谓此秋珊言,以写其不平耳。夫人文合一,理所固然,究之人自有人之性,文自有文之体,凡秋珊所言者,其故在不深于

10、情耳。深于情,则刚无不柔,直无不曲,当于性中求情之用,若徒求柔求曲,则词格未工,而心术或先病矣。 但主体的性情、气质等因素的形成,又无不与其生活遭遇有关。因而,创作主要地还是决定于主体的生活遭遇。曾丰:歌则杂出于无赖不羁之士,率情性而发耳。礼仪归欤否也,不计也。 虽然曾丰是想批评这些歌词不合道德的,但他却讲出了主体与创作间某种相关关系的普遍规律。词为儒者馀事,作词不能当饭吃,故只有赖无聊或无事的闲人畸人高人才有心情和时间精益求精地去作词。田同之则以自己为例,具体地说明了这一规律:忽忽数十年,沉困于制举艺,不暇兼及.今老矣,卧病岩间,无所事事,复流连于宋之六十家中,勉强效颦,以寄情性。 发愤而作

11、不平则鸣憎命达,前代的诗文论中,对于主体的不幸遭遇或坎坷经历与创作的关系,早有论述。历代词话继承了这一观点,并有所深化及发展。明许孚远:天生异材,投之闲寂,困之厄穷,达观造化之理,探索经史之蕴,经纶满腹,无所发泄于致主匡时之略,而仅着为文词。其纵横变化,穷极绮丽,有以也。然则尚论先生者,当先知其人品与其学术,而后可以读其文词。长短句,文之末流也,先生盖出其馀力为之,而非所以先也。 杨慎被放逐到云南, 致主匡时当然谈不上了,于是退而求其次,弄起文词来。中国文人总有一种修齐治平情结,文学被看成是第二位的东西,被作为发牢骚的工具。于是有了发愤着书说。小词原为遣兴娱宾的轻松玩艺儿,现在却成了厄穷的产物

12、。冯金伯引陈子龙云:宋人欢愉愁苦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馀,故其所造独工。 把欢愉也包括进来,比较全面。浙西派后学吴锡麒说:昔欧阳公序圣俞诗,谓穷而后工,而吾谓唯词尤甚。盖其萧寥孤奇之旨,幽琼独造之音,必与麈事罕交,冷趣相恰,而后托弦而徐引,激寒吹以自鸣,天籁一通,奇弄乃发。若夫大酒肥鱼之社,眼花耳热之娱,又岂能习其铿锵,谐诸节奏?太平发福之人,优游卒岁,那里还会写什幺词?穷而后工,是诗词的共同规律。李佳:韩子云:欢笑之词难工,艰苦之言易好。诗文皆然,词亦何莫不然。统观诸作,凡泛泛应酬,空空写景,半属平平。若骚客劳人,俯仰古今,溯洄身世,自罔不情味隽永,令读者百回不厌。 就是说,欢乐之

13、词即使写了,也属平平,没什幺意思。当然,这种人生遭遇,还必须通过主体的心境才能起作用。这就是所谓词心 。冯煦: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昔张天如论相如之赋云:他人之赋,赋才也。长卿,赋心也。 予于少游词亦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虽子瞻之明隽,耆卿之幽秀,犹若有瞠乎后者,况其下邪。 况周诒: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由吾心酝酿而出,即吾词之真也,非可强为,亦无庸强求。视吾心之酝酿何如耳。吾心为主,而书卷辅也。书卷多,吾言尤易出耳。 词心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对于创作主体的更深一步的分析。如果说,所谓赋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