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362545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北三省 2009 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东北三省三校 2009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五、(2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下 锅 烂 邓刚我的家在辽东半岛的尖尖上,出门就是海,好吃的东西多极了。礁石上有一片片牡蛎,只要用蛎钩子当当敲打几下,再轻轻一掀,便露出一窝白嫩的蛎肉,咬一口饼子,就一口蛎肉,咂巴咂巴嘴儿,可真鲜死了!礁石旁还有美味的蚬子和用针一挑一嘟噜肉的香海螺。再往水里走,肥肥的大赤角红蟹子,比鸡蛋还有营养的刺锅子(海胆),还有胖乎乎的海参、鲍鱼、扇贝,据说多么高级的宴会也少不了这些海味儿。但是,在海边上长得最多,看得最多,吃得最多,

2、闻到味儿也最多的还是海菜。这东西泼实,沿着弯弯曲曲的海滩,长得绿茵茵的一片,集市上所有的海物,数它贱,吃起来也省事,水烧开以后,再把它下锅,翻一个滚就行,所以渔村人叫它下锅烂。只要喝过一碗下锅烂的人,一辈子也会想着它的鲜味儿。大冷天,满身冰茬盐花的打鱼人下了船,咕嘟嘟喝上一碗热乎乎的下锅烂汤,立即热气四溢,血脉贯通,浑身浪打风摇的乏劲儿,一扫而光!再品品那海参呀,鲍鱼呀,扇贝呀,蚬子呀,蛎子呀,味道全有了!难怪渔村有这样的歌谣:蚬子鲜到嘴,蛎子鲜到心,下锅烂鲜到脚后跟。下锅烂是又薄又嫩的小绿叶叶,却只在冬天里长,而且天越冷越长得旺,味道也越鲜。姑娘们蹲在冰冷的水湾里,用冻得红肿的手指头一点点从

3、礁石上往下揪,很不容易;揪一会儿,手指就冻得猫咬似的痛,但姑娘们不在乎,依然叽叽嘎嘎干得欢。这硬功夫是从一代代老辈勤劳的渔家人传下来的。当她们还吃奶的时候,母亲就把她们捆绑在腰后,拐着筐子下海;刚会走,就跟在母亲身后揪海菜,揪一会儿,小手冻勾勾了,痛得不行,就呜呜地哭,当妈的回过头来用嘴含着孩子的小指头咂一阵。缓过热来,便喝斥着说:“干吧,冻过劲就好了!”果然,孩子不再哭了,那小手开始麻木,过一会儿就不痛了。渔村人就是靠这种“冻过劲就好了” 的精神,支撑着一代代家业。 隆冬时节,寒风呼号,灰白色的天,土黄色的地,一派死气沉沉,连老绿色的松树也像蒙上了一层灰。然而在浪头翻滚、冰雪覆盖的海滩上,一

4、片片鲜嫩的海菜,却像绿色的绸缎,在波浪里轻柔地摆动。海菜是海边人的命根子,海菜饼子,海菜包子,海菜粥三年灾害那阵,不知救了多少人的命,那年头,连八十岁的老人也颤颤巍巍地拄着拐下海,老老少少走向了海滩,大家拼命地揪呀,揪呀,一潮一潮,成千上万筐海菜拐出了海滩。可是你回头再看,海滩上仍是鲜绿的一片!下锅烂通人性,它知道人们挨饿,需要它,就使劲地长,把营养献给人们。下锅烂有营养呀,人吃了长劲,猪吃了长膘,鸡鸭吃了下大个儿的蛋。渔村人靠着它,在那艰难困苦的年头,挺起身架去迎风踏浪。前些年我回家乡一趟,母亲发愁地说:“现在回来干啥,吃不着鱼,看不见虾!”我说:“喝碗下锅烂比什么都强!”父亲在一旁叹口气:

5、“ 这年头,揪下锅烂也是走资本主义!”倔强的小妹妹一声不响地拐着小柳筐下海了,但不一会儿,就被工作组的人撵回来,她手上脚上被蛎壳子划出了血道道,小柳筐被人家用脚踹碎了。我拉着妹妹冰凉的小手,说:“哥哥什么也不想吃!” 小妹却骄傲地从衣兜里掏出一球湿漉漉的下锅烂,母亲赶紧给我熬了一大碗下锅烂汤。我含着泪花喝着,却不感到有什么鲜味儿,反觉得有些苦。那一年又赶上了寒流,冰雪遮天盖地,正在飞涌的浪涛也突然被冻凝在半空,形成一道道固体的白色浪峰。我望着连天的冰雪,心里猛然一动,那下锅烂完了吧,便跑向海滩。确实什么也没有了,到处是一片银白色,我捡块蛎壳,使劲地挖着雪,陡然,在那坚硬的冰层里闪着一片淡淡的绿

6、光,啊,下锅烂!它虽然凝结在冰层里,却顽强地向上伸展着叶片,不难看出,它是在水中摆动漂浮时突然被冻住的,所以,还保持着轻柔的身姿。我急急地刨碎冰块,便露出下锅烂那同冰茬结成一体的僵硬叶片,像一块远古的植物化石,但却闪烁着绿得可爱的光。不知怎么的,我想起了风雨山林里的边防战士,烟火轰鸣中的炼钢工,险涛恶浪里的打鱼人第二天,艳阳高照,冰雪消溶时,下锅烂却又在波浪里翩翩起舞了,你绿色的叶尖尖,仿佛是无数双绿色的小手,倚着海涛的节奏打拍击掌。渔村一个长辈爷爷对我说,他小时候赶上一次大寒潮,鱼儿冻成了棍,蛎子冻凸了盖,蚬子冻碎了壳,海参冻成了冰蛋蛋,可下锅烂没事儿,这东西命大,冻不死!也有好长时间没回家

7、乡了。妹妹来信说,现在家乡好啦,不用说下锅烂,鲜鱼肥蟹也管你吃个够!可我并不想那些鲜鱼肥蟹,我想的是那些脚踩、浪砸、寒风扫的下锅烂。(1982 年 8 月 31 日)14文章写“下锅烂” ,为什么从海边的牡蛎、蚬子、香海螺等美味开始写起?(4 分)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 分)渔村人就是靠这种“冻过劲就好了”的精神,支撑着一代代家业。我含着泪花喝着,却不感到有什么鲜味儿,反觉得有些苦。16第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列举两种并分析其效果。(6 分)17文中的“下锅烂” 有什么特点?文章写“ 下锅烂”有什么寓意?(6 分)参考答案14文章开头用海边的牡蛎、蚬子、香海螺等美味与海菜对比,

8、引起下文。突出海菜不仅鲜美,而且价廉,把下锅烂与平民紧紧栓系在一起。15“冻过劲就好了” 的精神就是坚忍不拔的精神,作者赞美渔村人正是用这种精神战胜了严寒、饥饿等天灾人祸。作者感受到,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代里,家人、国人生活艰难,下锅烂的自然鲜味不复存在,而是被生活的艰难困苦所替代。16比喻、拟人(比拟)、排比。比喻句:“海菜,却像绿色的绸缎”,形象地写出了在隆冬季节,万物死气沉沉,下锅烂如绿色的绸缎出现在冰雪覆盖的沙滩上,给人以希望;“海菜是海边人的命根子”,形象地指出海边人需要依靠海菜度日活命,点破了人与菜之间生死相依的密切关系。拟人句:“下锅烂通人性,它知道人们挨饿,需要它,就使劲地长,

9、把营养献给人们”,赋予下锅烂以人的情感,它不遗余力地向人们提供营养,进一步点出下锅烂的可贵。排比句:“下锅烂有营养呀,人吃了长劲,猪吃了长膘,鸡鸭吃了下大个儿的蛋”,语势强烈,突出了下锅烂营养丰富,帮助困难时期的人与饥饿作斗争。17特点:鲜美、价廉、易煮、耐寒。寓意:下锅烂是渔村人战饥饿、斗严寒的不屈精神的象征,本文通过对下锅烂的咏叹,歌颂了人的巨大生命力与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折射了社会的风貌、历史的变化。辽 宁 省 抚 顺 市 2009 届 高 三 高 考 模 拟 考 试语 文 试 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高树鸣蝉每个季 节的到来都是以某种东西为标志的。

10、对夏天来说 ,是蝉。 国人 对蝉有着复 杂的情结。爱之、咏之者众,伤之甚至厌之者亦不少。古往今来,描述蝉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爱之高 洁者,如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歌之清雅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这都是因喜蝉声境界高远、卓然 遗世所致。但另一方面,蝉鸣又易使人联想到逝去的时光,司空曙的 新蝉堪为代表:“ 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蝉声就 这样 来了,又是一年。蝉鸣有一种恬静之愉,无蝉,则如无酒不欢,食不甘味,夏意便少了几分酣畅与淋漓。当是 时也,可以簟枕邀凉,蒲扇把风,绿茶啜口,琴 书换日,摆龙门阵,逍遥走过漫长而烦躁的 时光。在 这样的氛围里,人是

11、闲适而从容的,甚至可带点慵懒或倦怠炎炎烈日,或许 是老天爷赐予人们的礼物呢。消夏,尽可如斯。 一出智取生辰纲把“公子王孙把扇摇”斥为反角,事实上,若是有条件,农夫何不想如此。人的本性总是趋同的。周美成满庭芳有云:午阴嘉树 清圆。人静乌鸢自乐。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反映的却正是普通的人性。这首词的主题“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想来也极富韵味。蝉有 时的确代表着 这样的“无想”象征。 忽然听 见蝉 鸣有些异样了。声音不再连在一起,分隔成数段,也不再嘹亮,有点怯怯的尾巴。这是秋的讯息。记忆中刚上大学那年,在校园里听到的蝉鸣,是最难忘的。黄昏,一个人走在陌生的校园,听到蝉鸣,就像 电影苔丝见过的场 景

12、:安吉尔坐在高处,面向西方,吹奏哀怨的长笛。此时方觉得蝉声竟是如此凄婉。以前在老家从未如此。蝉鸣在一瞬间完成了质变,所有与离别、伤逝有关的情绪便统统指向蝉了,也明白了古人感怀的种种缘由:寒蝉凄切、冷蝉声残由夏入秋,原本无辜或者可爱的蝉蒙上了悲秋的 传统色彩。如同怕见飞花,此时却是怕听蝉鸣了。怕蝉扰乱了本来平静的心思,越往后,秋蝉、蟋蟀这些东西,叫一声,也要令人断肠。 这样 的经历 多了,直至熟读了姜白石,心中才始告豁然。他 说:“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寥寥几句,呼 应的是他一贯的清空风格,却耐人 寻味。没有过多的情绪寄托,用的是白描,高树,晚蝉,西风,类似于 马致远的天净沙。但妙在前有“ 岑

13、寂”二字,蝉鸣在耳朵里似乎听不见了,周围唯有清寂一片。无论赞 美, 还是愁怨,对蝉的百般情 结,都化归原本的自然。蝉声终于渐稀,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作为长达数月的听众,我们准备好了么?一直呆在高树枝头的蝉,要说再见了。在这段有蝉的长长时 光里,我 们是否早已宠辱不惊,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不能因喜 转 悲,来苛求这位每年拜访我们的老朋友。 还 是抛开太多的拟人化因素,以科学精神看待蝉好了。恰如法布尔所说, 4 年泥土下的黑暗,1 个月阳光下的歌唱,经历了化蛹为蝶般的蝉是伟大的,它们 完全值得尊敬,唱响的是 对生命的礼 赞。这种体悟的最佳标本应当是听夜蝉。暮云四合之时 ,万

14、籁渐寂,而蝉还在沉吟。在浓密的暗夜中,对那些虫儿来自心灵的呓语也陡然觉得深刻起来,没有在同 样的黑色中长时间 的涅槃,何来如此持久、坚韧的声音? 周围 的高树绿 了又黄,黄了又绿,叶儿无声地 诉说季节 的轮回。我们更应想念那些餐风饮露、择高而栖的蝉,年复一年,它们与我们同在,一起奏响着前方悠远的岁月。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A文中异样的蝉鸣,传达的是秋的讯息,这种讯息凄婉哀怨,让人联想到离别与伤逝,觉得有一种清空风格。B文章开篇直接入题,行文扣住蝉声所包含的无限意蕴来抒发情怀,结尾与题目呼应,含义悠长。C文中“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这句话,表达了要与

15、蝉说再见时,作者心中难以尽数的悲凉、落寞与惆怅。. D作者在文章中把飞花、啼鹊、秋蝉、陈蝉归为一类,是因为这些事物能够引起人们相似的感受。E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抑”人闻秋蝉之声而生愁怨,“扬”宠辱不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12、第段说:“蝉有时的确是无想,的象征。”请解释句中“无想”的含义,并指出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6 分)13、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句,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例简要分析。(6 分)14、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谈谈对“它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它们完全值得尊敬”的理解与个人的感悟。(8 分)参考答案三、(25分)11、(5 分)BD12、(6 分)“无想”代表

16、着一种闲适从容或悠闲逍遥的心境。(3 分)(如果只答恬静、慵懒倦怠不得分)。在结构上,这句话对上面两段有总结或收束的作用。(3 分)13、6 分)要点::使文章风格典雅,意蕴深厚。(2 分)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表达效果进行分析,举三个例子即可。(4 分)14.(8分)文章从前人对蝉的赞美、愁怨角度谈起,在深层次上挖掘新意,介绍了蝉经受了漫长而艰苦的生命历程,完成了生命的蜕变,享受生命的快乐,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生命形式的高度赞美。(意思对则可。3分)蝉的生命形式,体现了一种人生哲理:在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不能因为外在事物而或喜或悲,感悟人生,保持一种淡定从容的心态,在实践的角度去历练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挖掘个体潜力,体现生命价值;拿出心灵深处的坚韧、持久、深刻,才能奏响生命的最强音,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能扣住其中的任何一点感悟阐发,言之成理即可。5分)辽宁省大连市 2009 年高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