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与纵隔2006扫描及正常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31309596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8.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肺与纵隔2006扫描及正常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肺与纵隔2006扫描及正常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肺与纵隔2006扫描及正常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肺与纵隔2006扫描及正常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肺与纵隔2006扫描及正常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肺与纵隔2006扫描及正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肺与纵隔2006扫描及正常(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肺与纵隔,第九章 肺与纵隔,第一节 检查技术 CT与MRI部分 P99第二节 影像观察与分析 P100第三节 疾病诊断 P125,第一节 检查技术 (一) 平扫 P99,1.一般扫描 病人取仰卧位,双臂上举,先扫定位片,然后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范围。采用横断位扫描,一般自肺尖至肺底,层厚8-10MM,层距10MM,深吸气后屏气或平静呼吸后屏气时扫描,扫描时间一般为0.7-3S。感兴趣区可加扫薄层,层厚2-5MM,或加扫高分辨率CT。,检查技术 CT,2.肺高分辨率CT(HRCT)扫描 是指采用较大的矩阵(512X512)、薄层(层厚为1-2MM)和较小视野扫描(两肺扫描野15-30CM,一侧肺为

2、15-20CM),并用骨算法重建的一种肺部扫描技术。,检查技术 HRCT适应症,(1)肺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癌性淋巴管炎、特发性间质纤维化、淋巴管肌瘤、组织细胞增多症、肺气肿及支气管扩张等;(2)估计间质性疾病的活动性,特别是纤维性肺泡炎;(3)为更好地显示结节性病灶的形态特征,如发现病灶内钙化或有脂肪,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4)为更好地显示支气管阻塞性病变;(5)病人呼吸困难、咯血或临床疑为弥漫性肺病,但胸片正常或诊断不明者;(6)引导穿刺活检。,检查技术 CT,HRCT扫描方法有三种:(1)用层厚1-2MM、间隔10MM作全肺扫描,适合于发现支气管扩张;(2)在普通CT扫描的基础

3、上,分别在主动脉弓、肺动脉平面及膈肌上1-3CM各扫1-3层,适用于肺弥漫性病变;(3)在普通CT基础上,在孤立结节或可疑支气管狭窄的病灶处加扫3-4层HRCT,层距依病灶大小而定,一般为1-5MM,以便清楚显示病灶细节。,检查技术 CT,3.动态CT扫描 当病人用力深吸气和深呼气时,对指定层面的气管或肺野作一系列快速CT扫描,以获取其衰减直和结构在呼吸运动中改变的资料。通常采用电子束CT(EBCT)或螺旋CT扫描。检查方法为:(1)用EBCT扫描:病人仰卧,于主动脉弓、气管分叉及膈上三处,病人用力吸气、呼气,6秒内作10次扫描,每次扫描时间为100毫秒,间隔500毫秒,层厚1.5-3MM;(

4、2)用螺旋CT扫描:有报道,扫描始于上一次深呼气末2-3秒,止于再次深呼气末1-2秒,扫描全过程为10-12秒,层厚3MM,间隔10MM,采用部分扫描资料重建,一次扫描获20-24幅连续图象。,检查技术 动态CT扫描主要正常表现,(1)从呼气开始到结束,肺野范围逐渐缩小而密度呈均匀增高,吸气相则相反;(2)CT值改变:深吸气和深呼气之间全肺CT值相差150-300HU,平均约200HU。若在用力呼气后其CT值增加小于100HU,则提示有空气潴留。主要适应症:动态CT扫描能区分正常肺和空气潴留区,反映肺局部区域(肺叶、段、亚段,甚或肺小叶)的功能,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价

5、值,也可用于支气管扩张及小气道病变的诊断。,检查技术 CT,4.窗宽和窗位 常规采用肺窗和纵隔窗观察,平扫时肺窗的窗宽为700-1000,窗位-600- -800;纵隔软组织窗的窗宽250-400,窗位30-50。观察骨骼用骨窗,窗宽1000-2000,窗位400-600。,检查技术 (二) CT增强扫描,肺部病变CT检查只有部分病人需增强扫描。主要适用于下列情况:(1)血管畸形或血管性病变(如肺栓塞);(2)明确肺或纵隔肿瘤与大血管的关系以及受侵害的程度;(3)鉴别肺门或变异的纵隔血管与肿大淋巴结;(4)区分纵隔淋巴结结核与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肿大;(5)鉴别肺内孤立性病变,如结核病与肺癌等。,

6、检查技术 CT,造影剂注射方法:采用60%的碘造影剂60-100ML,经内侧肘前浅静脉注入,通常采用一次性大剂量注射,扫描方向自头侧向足侧,于注射完毕或注药同时开始动态扫描或螺旋CT体积扫描。为观察局部病灶的增强特点,可选择一个有重要价值的层面连续动态扫描。,检查技术(三) 螺旋CT扫描,1:螺旋CT扫描是一种CT球管连续旋转同时连续进床的体积扫描,一次屏气可完成全肺扫描。既无呼吸运动伪影,又不发生层面间漏扫。螺旋CT更易于发现微小病灶,还更有利于结节病灶形态结构细节的显示。由于螺旋CT缩短了扫描时间,增强扫描可减少造影剂用量,能获得比常规CT使用大剂量造影剂相似或更佳的增强效果。,检查技术(

7、三) 螺旋CT扫描,2:检查方法:在选定的范围内行体积扫描,通常层厚8-10MM,每秒进床8-10MM一般用层厚8-10MM,将原始数据重建为轴位图象。为更细致的观察肺结节病变或支气管,还可采用层厚5MM,进床每秒5MM,甚至进床每秒可仅1MM,以利于对小结节进行密度测量。增强扫描时,为达到减少造影剂用量,并使肺动脉、肺静脉及主动脉显影优良,采用双相注射法,即用造影剂60ML,注射速度为每秒2ML,注射开始20秒后进行体积扫描。,检查技术(三) 螺旋CT扫描,3:将螺旋CT体积扫描获得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功能进行后处理,可重建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立体图像,类似纤维支气管镜所见,即(支)气管C

8、T仿内镜成像。它可显示肿瘤性气道狭窄、扭曲、扩张等,对纤维支气管镜术前计划考虑或治疗,纤维内镜教学训练有帮助。CT仿内镜成像不仅能从狭窄或阻塞的近端,而且能从远端观察病灶,有助于观察纤维内镜不能观察到的结构。CT仿内镜成像还能观察到纤维内镜无法到达的管腔,如血管内腔情况(需要经静脉注射造影剂)。,检查技术,(四)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普通X线定位困难者,如纵隔病变、胸膜病变或肺内病变,可采用CT引导下穿刺活检。B超对胸膜、纵隔及邻贴胸膜的病变易于显示,也常用于引导穿刺活检。,低剂量扫描显示结节灶,检查技术(五) CT灌注成像,检查技术章 MR,第二节 影像观察与分析 P105,肺为含气器官,

9、具有良好的自然对比,常规胸片易于发现或诊断肺部疾病,是肺部疾病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但胸腔内、外各种正常结构在胸片上重叠的,容易掩盖部分病灶。此外,胸片的密度分辨率较低,因而可能出现病灶遗漏或显示不全面,有的病灶细节不清。CT正好能克服上述不足,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胸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节 影像观察与分析,胸部CT为横断位成像,没有影像重叠,能显示胸部X线片难以显示的病变,如纵隔旁、心后区及肋膈角区的病变等。CT的密度分辨率高于胸片10倍,能显示肺组织结构的细节,接近大体解剖的分辨能力,可发现肺内2MM大小的病变,能敏感地显示结节、肿块内钙化、脂肪及液化坏死,是胸部X线片以

10、外诊断肺部疾病的首选检查技术。,第二节 影像观察与分析,主要适应症:(1)临床有肺部病变征象(尤其疑为肺癌)而常规X线检查阴性;(2)肺内病灶或疑似病灶(如肺门增大),常规X线定性困难者;(3)肺部肿瘤及纵隔肿瘤的治疗前评价;(4)潜在肺转移瘤危险者,定期CT检查;(5)炎症或肿瘤治疗后随访;(6)肺的间质性疾病; (7)支气管内病变 ;(8)因胸腔积液或胸膜肥厚影响肺部观察而又不能排除肺内病变者。,第二节 影像观察与分析,CT的主要不足:(1)只能横断位成像,空间分辨率低于常规X线片,软组织分辨率低于MRI。但大多数情况下,胸部CT优于MRI。(2)不注射造影剂不易分辨肺门血管与软组织结节,

11、碘过敏病人需要增强扫描时,CT诊断困难,此时可采用MRI检查;(3)肺结节病灶的定性诊断仍有一定困难,甚至不易将肺小结节病灶与小血管断面鉴别。,第二节 影像观察与分析,2. 纵隔纵隔内含有多种组织,结构较复杂,胸部X线片对纵隔病变的诊断价值有限。CT密度分辨率明显高于胸片,可分辨密度差仅0.3%、直径为4MM的组织,是目前纵隔病变的首选检查技术。,第二节 影像观察与分析,3. 胸膜、胸壁正常胸膜除特定部位(如叶间裂、前上纵隔胸膜)以外,CT一般较难显示。但显示积液及胸膜增厚性病变敏感。 显示肋骨本身病变不如胸部X线平片,只有当肋骨病变超出骨皮质范围而累及软组织时,CT才优于胸部X线平片,但对肺

12、癌侵犯胸壁软组织的判断,CT不如MRI准确。,第二节 影像观察与分析,普通CT显示心包腔积液或钙化已很敏感。主要适应症:(1)明确心包腔内积液有无、多少、性质;(2)了解心包肥厚的程度及部位。目前多层面螺旋CT(MSCT)和电子束CT(EBCT)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上已显示很大的潜力,对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基本上已能替代常规血管造影。EBCT能显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搭桥血管的开通状态,直接显示搭桥血管的解剖,非创伤性地解决了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复查问题。EBCT测量左室容积比左室造影更准确,他还可以分层面按节段对左心室运动功能和泵功能(射血分数)进行定量分析,是心肌梗死治疗前后效果评价的敏感而又可靠的检

13、查方法。通过显示冠状动脉钙化对冠心病的预测也很有意义。EBCT也有助于心辩膜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等疾病的诊断。常规X线片、超声心动图、MRI、常规心血管造影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上各有优势,各种检查可优势互补。故合理选择、综合应用各种检查技术对疾病诊断极其重要。,第二节 影像分析方法,第一,要掌握各种CT征象与病理改变之间的互相联系。,第二,要认识每个征象产生的可能原因。诊断中应按如下次序考虑该征象:(1)常见病的典型征象;(2)常见病的不典型征象;(3)少见或罕见病的典型征象;(4)少见或罕见病的不典型征象;力戒思维次序颠倒。,第三,只要有条件就要尽可能对照老片以及随诊,进行动态观察分析。,第四,要综合各种影像表现进行判断。不同影像技术除有不同表现外,其检查的时间也不同,更有利于全面和动态分析。诊断困难的结节或肿块病变应进行经皮穿刺活检。,第五,必须结合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熟知肺功能实验,痰菌或异常细胞检查,皮试(如PPD)及血清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胸腔镜、纵隔镜及纵隔切开术、剖胸探查术(经皮穿刺活检属医学影像学科范畴)等的临床价值。现有资料不足以作出准确诊断时,要提出下一步的措施。,肺部正面观,正常解剖 支气管树三维成像,基本CT表现,MPR,第三节 疾病诊断 P1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