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钦塔1、2号隧道说明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1308798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木钦塔1、2号隧道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木钦塔1、2号隧道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木钦塔1、2号隧道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木钦塔1、2号隧道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木钦塔1、2号隧道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木钦塔1、2号隧道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木钦塔1、2号隧道说明(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木钦塔 1、2 号隧道说明 S5-1 第 1 页说 明一、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根据晋交公字2008442 号 “关于太原至佳县高速公路西段初步设计的批复 ”(以下简称批复)内容:1、批复意见“应加强地质勘察,加大洞口浅埋偏压段、洞身浅埋溪地段、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涌水突泥、洞口土质隧道段等的勘探工苇塘,准确划分围岩级别,做好位于不同围岩接触段特别是位于砂岩和粘土的接触带处的隧道设计。补充完善各种不良地质情况下的施工预案。”。执行情况:已加强工程地质勘探,对围岩级别进行细化。2、批复意见“适当调整部分隧道平面线位,减少隧道浅埋偏压段长度”。执行情况:施工图设计阶段已对线位进行了适当优化

2、,减轻了洞口浅埋偏压情况。二、隧道设计(一)、技术标准1、隧道按高速公路标准设计;2、设计速度: 80Km/h;3、设计的汽车荷载等级:公 路 级 ;4、隧道建筑限界:净宽 10.25m,行车道宽 7.5m,限高 5m.(二)、工程概况木钦塔 1 号隧道位于临县榆林沟西岸冲沟,设计为分离式,两洞中轴线最大间距约 36米。右线洞体全长 982 米,太原端洞口里程桩号 K150+018,洞口底板设计高程 1225.59 米,佳县端洞口里程桩号 K150+000, 洞口底板设计高程 1220.21 米,洞体最大埋深 103.41 米,位于 K150+720 处;左线洞体全长 1002 米,太原端洞口

3、里程桩号 ZK150+002,洞口底板设计高程 1226.58 米,佳县端洞口里程桩号 ZK151+004,洞口底板设计高程 1220.49 米,洞体最大埋深 103.99 米,位于 ZK150+740 处,右线为中隧道,左线为长隧道;两端洞口均位于榆林沟西岸黄土冲沟内,太原端洞口距现有 S104 公路约 100 米,交通较为便利,佳县端洞口距现有公路约 1 公里左右,交通困难。木钦塔 2 号隧道位于临县榆林沟西岸冲沟至东柏沟源头,设计为分离式,两洞中轴线最大间距约 32 米。右线洞体全长 615 米,太原端洞口里程桩号 K151+092,洞口底板设计高程1219.93 米,佳县端洞口里程桩号

4、 K151+707, 洞口底板设计高程 1216.35 米,洞体最大埋深约 88 米,位于 K151+260 处;左线洞体全长 635 米,太原端洞口里程桩号 ZK151+100,洞口底板设计高程 1220.08 米,佳县端洞口里程桩号 ZK151+735,洞口底板设计高程 1216.18 米,洞体最大埋深约 86 米,位于 ZK151+250 处,均属中隧道。太原端洞口位于榆林沟西岸黄土冲沟陡坡上,距现有 S104 公路约 1 公里,交通不便。佳县端洞口位于东柏沟源头,距现有公路约 10 公里,交通困难。(三)、隧址区自然概况1. 地形、地貌木钦塔 1、2 号隧道位于临县境内黄土梁峁区,隧址

5、区(Q 3eol)黄土大面积覆盖,地形起伏大,沟壑纵横。微地貌表现为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冲沟、黄土陡坎、黄土缓坡等。地势中部高,东西低。木钦塔 1 号隧道右洞地表最低海拔高程 1230.13 米,最高海拔高程 1325.53 米,相对高差 94.67 米,左洞地表最低海拔高程 1221.86 米,最高海拔高程 1326.16 米,相对高差104.30 米。隧道进出口均位于榆林沟西岸黄土冲沟斜坡上,冲沟较宽,呈“U”字型,沟岸陡峻。隧址区植被稀少,大部分区域为耕地。木钦塔 2 号隧道右洞地表最低海拔高程 1227.00 米,最高海拔高程 1306.92 米,相对高差 79.92 米,左洞地表最低

6、海拔高程 1224.58 米,最高海拔高程 1305.16 米,相对高差 80.58米。隧道进口位于榆林沟右岸黄土冲沟陡坡上,冲沟较宽,呈“U”字型,隧道出口位于东柏沟源头,冲沟较小,呈“V” 字型,两沟谷沟岸均陡峻。隧址区植被稀少,大部分区域为耕地。2. 地层岩性隧址区地层结构简单,出露的地层由新至老依次有: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物(Q 4del)、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物(Q 3eol)、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物( Q2al+pl)、上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N 2b)地层。现将各组地层岩性特征及其分布情况简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物(Q 4del) 木钦塔 1、2 号隧道说明 S5-1 第

7、 2 页该套地层分布于隧址出口,是隧道出口的围岩之一。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分别为 5米、13 米,分别占左右线洞体内围岩总量的 0.8%、2%,岩性为灰黄色粉土,土质较均,稍湿,稍密,总厚度一般在 4-15 米之间。(2)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物(Q 3eol)该套地层广泛分布于隧址区表层,为隧道两端洞口的围岩之一。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分别为 45 米、32 米,分别占左右线洞体内围岩总量的 7.3%、5.3%,岩性为灰黄色湿陷性黄土(粉土),土质较均,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稍湿,稍密,一般具有级自重湿陷性,总厚度一般在 520 米之间。(3)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物(Q 2al+pl)主要覆

8、盖于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粉质黏土顶部,并下伏于上更新统(Q 3eol)之下,在隧址区内黄土冲沟的两侧有较多的出露,总厚度一般在 2560 米之间,为隧道两端洞体的主要围岩。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分别为 136 米、99 米,分别占左右线洞体内围岩总量的21.9%、16.5%,岩性为黄土(粉土),灰黄 黄褐色,土质较均,底部含有少量钙质结核及砾石,稍湿,中密。(4)上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N 2b)上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粉质黏土,下伏于中更新统冲洪积物(Q 2al+pl)之下,在进出口黄土冲沟的底部有较多的出露,为本隧道围岩组成的主体地层,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分别为 381 米、401 米,分别占左

9、右线洞体内围岩总量的 61.5%、66.8%,岩性为红褐色粉质黏土,呈硬塑状态,土质较均匀,夹有多层薄层的钙质结核层,具有弱膨胀性,厚度大,一般大于20 米,本次勘察未揭穿。3. 水文地质条件木钦塔 1 号隧址区位于榆林沟西岸的黄土冲沟,沟内只有雨季时有暂时性水流汇集,一般时节干涸无水。木钦塔 2 号隧道太原端洞口为榆林沟西岸的黄土冲沟,佳县端洞口为东柏沟源头黄土冲沟,沟内只有雨季时有暂时性水流汇集,一般时节干涸无水。根据地质调查、钻孔及探井揭示,隧道洞体埋深范围内未见地下水位,隧址周围坡麓地带及冲沟内亦未发现有泉水出露,隧道洞体埋深范围内地层富水性弱。但由于洞体埋深较浅,雨季期间大气降水沿土

10、体孔隙下渗,在洞体内可能形成暂时性孔隙水,造成洞体内产生滴渗水现象。4. 气象隧址区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少,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秋季凉爽宜人,夏季炎热多雨,春季风沙肆虐,春旱频繁。区内气温一月份温度最低,七月份温度最高,年平均气温为 8.8,区内年平均降雨量为 518mm,最大冻土深度108cm。5. 地质构造依据山西省区域地质志对构造的新划分,隧址区位于离石大断裂西部、鄂尔多斯断块(山西部分)中部,其东侧以离石大断裂与吕梁太行断块相邻,其南侧以范家庄西磑口断裂与临汾运城新裂陷相接。隧址区主要由上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N 2b)地层、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物( Q2

11、al+pl)及上更新统风积物(Q 3eol)组成,未发现有影响洞体稳定的构造存在,地质构造简单。6. 地震烈度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J8306-2001)的有关规定,结合山西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山西省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本合同段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g。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度。7. 场地稳定性山西境内鄂尔多斯断块所属范围仅是其东部部分地带,除断块边缘附近构造比较复杂外,断块内部地层平缓,一些南北向构造亦为极开阔宽缓的褶皱,表现了鄂尔多斯断块的稳定性质。临县境内属弱震区,据民国 记载,历史上从东汉建康元年发生地震至清末的1700 余年内,发生较大地震 12 次。1

12、965 年至今发生过 2 次地震,只有感觉,没有损失。结合地震活动、外动力地质现象、岩(土)体强度及稳定性分析,隧址区地壳稳定性为较稳定区。8. 岩体工程地质评价隧道围岩由第四系上更新统(Q3eol)、中更新统( Q2al+pl )、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N2b)等土质围岩构成,岩性主要为 Q3eol 湿陷性黄土(粉土)、 Q2al+pl 黄土(粉土)、 木钦塔 1、2 号隧道说明 S5-1 第 3 页N2b 粉质黏土。 Q3eol 湿陷性黄土(粉土)稍湿,稍密,松软结构;Q2al+pl 黄土(粉土)稍湿,中密,松软结构;N2b 粉质黏土呈硬塑状态,夹有多层薄层钙质结核层。湿陷性黄土(粉土)、黄

13、土(粉土)均属松土,粉质黏土属普通土,隧道围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差。详细的隧道围岩物理力学指标表下表 1: 隧道围岩物理力学指标表 表 1:围岩名称含水量(%)容重kN/ m3液限 塑限液性指数c(kPa) ()Fs(%)PekPaQ3eol 黄土8.7-12.7 15.2-15.6 26.3-27.6 17.2-17.6 7.0% 标准稠度需水 量 不宜28.0%铁铝酸四钙 不宜3.0%游离氧化钙 不宜1.0% 比表面积 宜在 300450m 2/kg氧化镁 不宜5.0% 细度(80m) 筛余量不得10.0%三氧化硫 不宜3.5% 初凝时间 不早于 1.5h碱含量 Na2O+0.658K2O0.

14、6%终凝时间 不迟于 10h混合材种类不得掺窑灰、煤矸石、火山灰和粘土,有抗盐冻要求时不得掺石灰、石粉28d 干缩率 不得0.09%出磨时安定性 雷式夹或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 耐磨性 不得3.6kg/m2注: 28d 干缩率和耐磨性试验方法采用道路硅酸盐水泥(GB13693)标准。粗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碎石、碎卵石和卵石,并应不低于表8中级的要求。 碎石、碎卵石和卵石技术指标 表8技 术 要 求项 目级 级碎石压碎指标(%) 2500kg/m3松散堆积密度 1350kg/m3空隙率 2500kg/m3松散堆积密度 1350kg/m3空隙率 47% 木钦塔 1、2 号隧道说明 S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