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美学艺术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215945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建筑美学艺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建筑美学艺术摘要: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拥有五十六个名族和三千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从而创造了我们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而中国建筑艺术又是中国文明中特别出色的一个,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我们有着让全世界羡慕的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等,一个有一个建筑界璀璨的明珠。1.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国建筑自七十元至今,从来没有停止过活动。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 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 4000 年新石器时代中期。在如此长的发展进程中

2、,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特性。1.1 两汉时期(公元前 204 年至公元 220 年)中国建筑的成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的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但现存真正的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墓阙数处。1.2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 220 年至公元 290 年)在此期间宫殿与佛寺的建筑活动很是积极。而佛教的兴盛则成为了推动建筑活动的一个主力军了。在工艺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的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的表现,与汉时的各条完全不同,创新作风。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1.3 隋唐时期(公元 590 年至 906 年)隋朝统一中国之后大兴土木。唐

3、为中国工艺之全盛及成熟时期, 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因而宫殿寺观得建筑非常多。1.4 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 906 年至 1280 年)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因而宫殿建筑很多1.5 元明清时代(公元 1280 年至 1912 年)元明清都定都北平,因而宫殿得规模,是前所未有放入,此期间建筑传统仍像以前一样。至明清交接的时候,除了开始有西藏样式进入之外,更有耶稣会士,传入西洋样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之刊行,则成为了清官式建筑的标准。最后至清末,又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进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于民居市井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1.6 民国时期(公元

4、1912 年以后)欧式风格盛行。近二十年来,中国建筑是开始回顾中国的原有建筑建造现在人的居所的。因而中国之后的建筑 样式很多。2.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一幅画,以围墙以围墙作画框,主要的欣赏对象则是围墙内的空间。欣赏方式不是静态的“可望”,而是在动态的“可游” 画面之中,步移景换,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画”的神韵。中国传统院落虚实相生:或外实内虚,或内实外虚,或自由布局,势态流通。这三种基本型又可以不同方法和规模相结合,或严整的全局中渗透着自由局部或自由的格局中存在着严整的片断,组成丰富多样的群体。中国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软和谐” ,表现出内向、收敛的性格。所以尽管在围墙内部各建筑

5、势态万千,院外却趋于平静,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尽现图画中泼墨挥毫的境界。中国传统建筑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 ,具有体积感的单体,不是独立自在之物,只是作为群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中国传统建筑单体的内部空间不发达,它所产生的美主要存在于室内外空间的变化之中。就建筑单体而言,它是外部空间,但就围墙所封闭的整个建筑群而言,它又是内部空间,因而呈现出一种亦内亦外的模糊感。而且即使在水平方向,它也随时可通过空廊、据廊、亭子和门窗渗透到其它内外空间去。因此,它的大小和形状都是绘画性的,没有绝对明确的体形和绝对肯定的体积。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

6、,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3.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有以下几个方面:3.1 框架式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与西方传统建筑相比,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7、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3.2 庭院式的建筑群布局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

8、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

9、。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3.3 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3.3.1 各式各样的屋顶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第一位:重檐庑殿顶。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第二位:重檐歇山顶。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第三位:单檐庑殿顶。重要的建筑。第四位:单檐歇山顶。重要的建筑。第五位:悬山顶。民居、神橱、神库。第六位:硬山顶。民居。第七位:卷棚顶。民间建筑。无等级:攒尖顶。亭台楼阁。3.3.2 衬托行建筑的

10、运用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4.传统建筑的类型4.1 园林我国的古典园林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 已

11、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造园艺术 ,到宋代就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清代以后,更是中国园林史上集大成的终结阶段 ,现存的古典园林基本上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纵观园林发展的历史, 任何一个时代的园林, 其目的都是为人服务的 ,而其形式与风格正是取决于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取向及经济技术水平。我国历代园林都很注重植物景观的营造,选择植物题材更有许多传统的手法和独到之处。中国园林植物造景深受历代山水诗、山水画、哲学思想乃至生活习俗的影响。在植物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形式上注重色、香、韵,不仅仅为了绿化。而且还力求能入画,要具有画意,意境上求“深远”“ 含蓄”“内秀”。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喜欢 “诗

12、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般精巧玲珑的景点布置,偏爱“曲径通幽” 的环境8。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善于寓意造景,选用植物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竹,因有“未曾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 品格,被喻为有气节的君子,还常常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节变化,表达人们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形容某一意境。如“夜雨芭蕉”表示宁静的气氛。有的植物,只从其名称上便可直接领会其含义,如吉祥草、如意兰。4.2 宫殿中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

13、围达 8900 米。汉高祖刘邦曾因见到这座宫殿建筑的奢华而动怒,主持这一工程规划的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 这说明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其政权的一种工具。萧何的这个看法,使以后历代帝王更加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所以,秦汉以后,宫殿建筑始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惜许多宫殿建筑都已成为遗迹。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首推北京的故宫。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 760 米,南北长 960 米,占地 72 万多平方米。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

14、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外朝以“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 。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 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

15、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 2.5 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 8 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 。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5.结束语中国古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种讲究阴阳五行的“堪舆”之学,也就是看风水之学,其中虽然夹杂了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但剔去其糟粕

16、,仍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特别是其中讲地形、风向、水文、地质等部分,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例如管子论述选择都城条件时就强调,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涝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等等。至于山区城镇、城堡、村庄、寺观、园林、民居等等,也都是随着山形地势起伏转折,高低错落,相宜布署。江河湖海岸边的建筑物必然随着港湾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历代陵墓尤其重视地形环境。“借景”就是造园技法中巧妙地运用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明计成园冶一书中专门有“借景”一章。他说:“园林巧于因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把园外远处的山峰冈峦、楼阁塔影以至山林树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园内成景。景与景之间,也相互为借,隔院楼台,出墙红杏都可相互借用,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综合上述,中国古建筑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给我们以审美享受,为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