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1194848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范文—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文范文—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文范文—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文范文—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范文—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范文—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从按居住地登记户口、迁徙自由(1951 年1957 年),到控制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的城乡分割户口管理制度(1958 年1983 年),到允许农民入集镇落户、放宽农转非条件(1984 年1996 年),再到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1997 年),以及适当放宽农民进入城镇的条件(1998 年以后)等“松紧松”的户籍管理制度变迁轨迹,形成目前以户籍人口管理为对象、以“事前迁移”的行政审批制为手段,以单纯的数量控制和限制人口迁移为目标的一种封闭式人口管理方式。 我国几十年实行的是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非农人口增长的政策,这对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

2、有效的贡献。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原有的户籍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甚至阻碍经济的发展。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在户口迁移政策上作了调整,严格控制的政策有所松动,但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 一、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 我国的户口迁移政策从自由迁移到严格控制再到目前的松动,对当时限制人口的盲目流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严格控制户口迁移政策严重制约了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其主要弊端在于: (一)它扩大和固化了城乡差别,人为地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形成层次分明、等级森严的封建身份制度。此外,依靠行政手段控制人

3、口迁移,也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和腐败现象。 (二)它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第一,它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是农村长期无力摆脱贫困的重要原因;第二,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相互隔绝,从而使城市与农村割裂、分离,这种“二元结构”格局的形成和延续,是中国经济发展缓慢和不断出现波折的基本原因。 (三)人才、劳动力、人口无法按社会分工、资源分布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协调发展、合理流动,从而使“生产者”和“科学技术”这两种最具活力的社会生产力受到束缚。国家一方面给城镇居民以福利补贴,另一方面给“老少边穷”地区以经济扶持和救济,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又拉大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四)国家以

4、强制方法控制人口迁移,以求分布均衡,违背客观规律和个人意愿,而事实上人口的科学分布并无实质上的改善。长期的严格控制,使人口的地区、行业、民族之间的交流相对减少,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户籍管理中长期普遍存在的登记不全、统计失实、流动人口猛增、无户口人员增多、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等,主要是由于户口迁移限制造成的。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社会系统工程,受经济、社会发展和工农差别的趋势所制约。接受二十几年来我国户籍改革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必须把这项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地同步进行,使它起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户籍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的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束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的转移创造条件;有利于促进小城镇建设,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服务;应积极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建立一个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开发利用的机制服务;为有利于对人口管理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体现社会主义公平原则服务。通过户籍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为体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服务。 为了实现上述户籍改革的指导思想,必须在以下这些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 (一)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首位。全面的户籍改革,涉及到全社会,内容繁多,任务艰巨,但重点和核心内容是迁移问题,是谁迁移,

6、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农民的迁移,农民往哪迁移,只能向城镇迁移。首先是 2 亿多现有过剩农村劳动力和人口需要迁移;其次,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将来还有近 6 亿的农村人口要成为城市人口。12.6 亿人口(大陆),8 亿是农民,是我国特有的国情。我们想一切问题,办一切事情都必须从这个情况出发,农民问题不解决,我国的一切问题也难以解决。 建国以来,在城乡差别较大的情况下,农民定为农业户口,又几乎一定终身,不能进城变城市市民,而且又制定了有利于市民的“特权户口”制度,表现了社会主义平等社会的事实不平等。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再提出要减轻农民负担,增加他们的收入,但是解决得不好。 这次户籍制度的全面

7、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向农民偿还感情债和经济债。应代表和反映农民的切身利益,全力促进“农转非”的进程。因为要想富裕农民,就得减少农民。改变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传统态势,使人口城市化和国家工业化同步进行。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减轻农民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尽快改变农业结构,城乡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变农民为市民的历史过程,这将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不仅偿还了历史的旧债,而且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公民一律平等。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每个人在户口登记制度面前一律平等,不因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居住地点等有所不同

8、。户籍只承担人口统计和管理职能,只限于登记个人身份,不能把个人身份固定化。户口类别将随着人口居住地点、时间与职业变动而变动。不是户口迁移决定人口流动,而是人口流动决定户口迁移。 (三)逐步实现公民享有迁移自由和居住自由。建国后的第一部宪法就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迁移自由和居住自由,实际上也允许城乡的自由迁移,只是后来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才在宪法修改中取消了这一条,对人口迁移,特别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做了种种限制和严格规定。几十年来,由于经济不发达和我国特有的人口国情等多种原因,决定了在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初级阶段的初期还很难做到这一点,但这是方向、目标,将来必须实现这一点。改

9、革开放 20 多年来,市场经济运作的结果,在人口迁移从过严、过紧到逐渐放松和实现居住自由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推动力,势不可挡。 (四)平稳过渡,循序渐进。户籍改革是大势所趋,但改革要兼顾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稳妥进行,不能急于求成,一哄而起。必须看到我国城乡差别还很大,二元经济结构还不能一下子解决,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方面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另一方面必须科学、公正、积极、稳妥、分步骤地进行,要适时、适量、适度地前进。每前进一步,都要周密规划,谨慎从事,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把工作万无一失地推向前进。必须在两者恰如其分的兼顾中,推动户籍

10、改革的稳步发展。 三、户籍改革的主要对策建议 深化户籍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是迁移问题。现就户籍改革的重点和紧迫任务,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是改变户口的两元结构。这次户籍改革首先要废除几十年来惯用的以吃商品粮来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不科学也过时的依据。根据多年的实践和我国国情所决定,今后户口登记实行两个标准:一是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二是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使户口登记如实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身份状况。这才能为政府的各种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人口信息,这是彻底改变户口二元结构的第一步,是必须走的第一步。 二是以常住地登记户口。为解决目前大量人户分离的突出矛盾,应改变以户籍地登记入户的

11、惯例,以常住地登记入户,不仅会给户籍管理带来便捷,而且也为公民提供很多方便,减轻他们的负担和压力。这是推动和体现迁移政策和改变二元户籍制度的重要一环。为了逐步实现以常住地登记入户,关键是对流动人口常住时间有科学规定。现阶段应当根据各地区各级城市和各自的需要有各自规定,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时间就应长一些,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就应短些,特别是在开发大西北的战略中,应该有优惠的条件,对特大城市、小城市,应当成正比例,小城镇还可以没有时间上的规定。 三是取消“户口特权” 。今后不再实行公民的日常生活、物资利益与户口挂钩的原则,取消户口特权。改革开放以来,“户口福利”已基本上荡然无存。由户口所形成的城乡“壁垒

12、”已经开始松动,而市民所享有的特权也开始弱化,现在为了改变户口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消除等级分明的户口,是到了逐步取消城镇居民凭借城镇户口享受某些关照和特权的时候了。将来要用事实说明农村户口的差异只是居住地的差异,他们的公民身份、人格地位,在社会公共物品面前,在市场经济运作机制中是平等无差异的。现在已经在向这个方面前进,我们的任务是如何使它发展的更快些。 四是加速实现迁移自由、居住自由。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原有严格限制迁移的做法必须有所松动。今后户籍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要解决人口的迁移问题,通过政策调整,最终实现在我国的迁移自由和居住自由。在推进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平稳的、有计划的迁移,决定的条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各种配套措施的完善。国家不再对城市人口实行“包下来”的政策,城市人口将逐步增多。根据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已达 4155 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36.09。到本世纪 50 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城镇人口的比重可能超过 70,达到 11 亿以上。这表明中国人口城市化将是一个较长期的历史过程。至于公民的居住自由,这是迁徙自由的派生物。如果能够实现迁徙自由,自然也就实现了居住自由。我们必须从现在起逐步的、有条件的、分期分批的放宽对城乡购房的限迁条件,使城乡公民逐步享受到居住自由的权利。(文/张晓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