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文化强县战略之我见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037557 上传时间:2018-02-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柱文化强县战略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石柱文化强县战略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石柱文化强县战略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石柱文化强县战略之我见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石柱文化强县战略之我见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柱文化强县战略之我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柱文化强县战略之我见(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20石柱文化强县战略之我见童中安 黄怀琳(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文化委)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石柱历届县委、政府一直在不断地探索,试图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仅工业园区和移民生态工业园区就有三个。这些大胆的尝试,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但仍然没有走一条真正适合石柱发展的路子,离民富县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石柱的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都不具备明显优势。而文化资源相对富集,实施文化强县的战略,应该是石柱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词:文化强县 文化资源 战略 旅游环线 引言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幅员面积 3012 平方公里,辖 32 个乡镇,总人口 54 万人。这里孕育了著名的巾帼英雄秦良玉

2、、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石柱,也是久负盛名的“中国黄连之乡” 、 “中国辣椒之乡” 、 “中国莼菜之乡” 。石柱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超过 50%,被誉为绿色宝库和森林氧吧。云梯街、油草河、黄水森林公园、千野草场等风景区山清水秀,美丽如画,黄水夏季平均气温为 20,公园内云山雾海颇为壮观,置身其间,宛如腾云驾雾!这里独具特色的土家吊脚楼、迎宾咂酒、土家情歌对唱、摆手舞等民俗风情表演让人留连忘返。石柱站在风云如梦的历史蓝图上,为我们展示着它的生态魅力和自然情怀。石柱毗邻湖北省,具有南北承启,东西传递的区位优势,被纳入国家成渝经济区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和重庆市江南万亿工业走廊三大区位经

3、济优势。近年来,石柱已经建成了沪渝高速公路、涪丰石高速公路、渝利铁路,在建沿江高速公路、西沱深水良港和梁黔 2 / 20高速公路。特别是沪蓉高速铁路的全线通车,从石柱县城出发,80分钟可到重庆主城,7 小时可达北京、上海、广州,使石柱迎来了“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大发展时期。这些有利条件,加上石柱富集的文化资源,为石柱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石柱文化石柱历史悠久,古属九州之一的梁州,为巴国腹地。从唐武德二年(619 年)置南宾县至今,已有 140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上溯到战国时期巴盐销楚至今,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具石柱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和土家民族文化。文化区位。石柱

4、是重庆市陆路出渝至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东大门;是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唯一濒临长江的土家族自治县,是巴渝文化和武陵山区民族文化的交汇地;是长江大河文化和乌江流域民族生态文化的交汇地。文化资源。自治县成立 30 周年来,从封闭、简陋中艰难启程,负重前行,逐步迈向开放、繁荣、多元的发展方向,基本形成了独具石柱地域特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石柱文化,为提升石柱的知名度、美誉度,促进石柱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石柱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石柱文化,可以概括为七大资源、五大文化品牌:一是以巾帼英雄秦良玉为代表的秦良玉文化及土司文化。秦良玉是明末石柱宣抚使,是唯一登录中国正史(明

5、史、南明史等)封侯拜将的巾帼英雄。多年来,我们克服重重困难,致力于巾帼英雄秦良玉及石柱土司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先后编辑出版了 3 / 20秦良玉史料集成(四川人民出版社)和历史名人题秦良玉诗词楹联集,正在编辑秦良玉史料大全、石柱土司八百年等史料专著。经市作协推介,由湖北省作家贝锦三夫创作武陵王系列长篇历史小说之秦良玉,即将于今年四月由重庆出版社以重点出版物隆重推出,公开出版面世。我们先后拍摄了秦良玉史料专题片(重庆电视台多次播放);去年我们又协助市、县纪委拍摄了以秦良玉为题材的执干戈以为社稷(中国传统文化家训家规专题片,是重庆市唯一在中纪委国家监察部网站推出的专题片);今年三月十二日,根据我县

6、提供的资料,央视 7“农业与军事”频道,播出了讲武堂倾国倾城三部曲(二)倾城之战,讲述巾帼英雄秦良玉忠贞爱国的史实。以历史文化名人秦良玉为代表的秦良玉文化及土司文化品牌,魅力无限。秦良玉及土司文化已经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一个得到明末以来周恩来、崇祯皇帝、康有为、胡适、郭沫若、陈天华、秋瑾、宋氏三姐妹、冰心、尚可云、冯玉祥等,各界诸多重量级大人物为其大量赋诗、题词、撰文和艺术展示,高度赞誉的巾帼英雄,其忠贞爱国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永恒的主题。二是以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为代表的啰儿调民歌文化。长期以来,将世界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定位成四川民歌或川东民歌。上世纪末、本世纪

7、初,我们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发掘、走访和考证,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将太阳出来喜洋洋正名为重庆石柱民歌,并于 2003 年 3 月在央视 4 频道“魅力 12”栏目成功 4 / 20播出,让这首世界经典民歌回归故里。同时,以太阳出来喜洋洋为代表的民歌“啰儿调”,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形成了石柱独有的地域特色啰儿调民歌文化。以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为代表的“啰儿调”民歌文化品牌,独树一帜,已经唱响全球。目前,我们借助“互联网+”平台,启动了为期 3 年的太阳出来新洋洋网络宣传推广活动,希望让世界唱响石柱民歌的同时,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石柱,了解石柱,渴望来探索石柱。三是以首批全国十大

8、历史文化名镇西沱古镇为代表的古镇及巴盐古道盐商文化。经考古发掘和考证,战国时期的巴国“因盐而兴、因盐而亡”。巴盐古道正是在巴盐销楚的历史大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一条融古镇、商贸、生态为一体的文化古道。巴盐古道的起点西沱古镇,是汉代至明清时期因盐而兴、保存较为完好的商贸重镇,于 2003 年成功申报为 “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以西沱云梯街为代表的古镇及巴盐古道文化品牌,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界的高度关注。巴盐古道文化已经成功列入国家文化资源库。自去年启动西沱古镇文化旅游开发以来,游客量增长明显,古镇古道文化热正在逐步形成。四是以“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为代表的土家民居和土家碉楼文化。土家吊脚楼在土家民

9、族聚居区普遍存在。发掘、整理、传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我县义不容辞、一马当先,将“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正 5 / 20在发掘、整理和改造姚家大院、土家碉楼等土家民居风貌,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系统地传承土家民族民居文化。以土家族传统吊脚楼和土家碉楼核心的土家民居文化品牌,正在成为有关人士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包括啰儿调、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玩牛、断头锣鼓等,一系列石柱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常到重庆主城和市外交流展示,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弘扬,草根文艺已经走出吊脚楼院坝,登上了大雅之堂。五是以黄连和莼菜为代表的石柱特色传统农耕文化。石柱种植黄连有数百年,是

10、享誉世界的“中国黄连之乡”,也是中国莼菜生产第一大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石柱土家人民不断总结、改进传统生产技艺,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黄连、莼菜原生态文明。在此基础上,我们联合西南大学加以发掘、整理、升华为石柱黄连、莼菜农耕文化而闻名中外。以黄连和莼菜生产为代表的生态农耕文化品牌,方兴未艾。以黄连、莼菜生产为代表的传统农耕生态文化基本成型。六是以保护性开发银杏堂和三教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银杏堂是明清时期与双桂堂齐名的渝东名刹。由于种种原因,到上世纪末已经损毁殆尽。本世纪初,我们顺应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坚持完全遵照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修复,得到了上级文物主管部

11、门及专家的首肯,现已成功列入重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以银杏堂和三教寺为主的石柱宗教文化渐成气候。 6 / 20七是龙河岩棺神秘文化。龙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贯穿石柱全境。经考古、考证和发掘,龙河岩棺,是古代巴人长期在石柱繁衍生息中,形成独特而神秘的丧葬文化。如何在距水面几十甚至几百米的悬崖上开凿石窟、安放棺椁等神秘的丧葬文化面纱,专家们至今也未能破解。文化成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文化工作者共同努力,我县文化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1. 文化政策逐步健全。先后制定出台了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管理办法、石柱县“龙河文艺”创作项目资助试行办法、石柱县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

12、务体系实施意见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县乡镇综合性文化站建设,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出台了石柱县乡镇综合文化站运行管理办法,对人、才、物、体制和机制等方面进一步理顺,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提供了政策保障。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近几年,陆续新建、改造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新华书店, 32 个乡镇(街道)相继建起了面积在 300以上的文化站;全县 241 个村(社区)普及了农家书屋。城乡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并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全县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公共文化建设带来的实惠。3. 文艺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今年,市第七届乡村文艺汇演土家

13、魂获一等奖;2015 年我县参加第二届中国文化馆年会文化艺术博览会“中国文化馆事业成就展” ,现场演出等活动,受到多方好评;舞蹈二嫂 土家玩牛获市级舞蹈比赛一等奖; 7 / 20散文庄稼人生获中国散文家学会颁发的文学大赛二等奖;美术作品逝获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美协颁发的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优秀奖。近年来,我县作者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出版社发表和出版的作品达数十部(种),700 万字以上。文艺创作获得省(市)级以上奖项 200 余件(次)。我县土家族诗人茅舍的抒写石柱题材的长篇组诗龙河吟,获得中国作协 2014 年度少数民族作家重点作品项目扶持,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实现了我县

14、作家作品得到中国作协肯定和重点扶持零的突破。每年定期举办的“玉带河之夜” 、 “群众文化活动展演” 、 春节及节庆等活动,已经成为宣传石柱的重要名片,也是提供广大群众丰富的“文化大餐” 。4. 文物保护和非遗保护成果显著。顺利完成了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三峡后续文物保护工作项目申报实施工作有效推进。设立了石柱县博物馆并实现全年无休假免费开放,新公布了两批共 40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 项(石柱土家啰儿调、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和土家玩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4 项;同时,我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啰儿调)之乡”;西沱镇和悦崃镇分别被市

15、文化委命名为“巴盐古道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土司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文化产业逐步壮大。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近年来,国家和市上,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我县文化产业近几年发展较快,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8 / 20(1)文化产业比重逐年增加。2012 年投入 1.3 亿元建成占地30 亩、建筑面积 7690的天上黄水大剧院,大型歌舞天上黄水已连续演出 3 年共 300 场。2015 年,市文化委确认天上黄水大剧院为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截止 2015 年底,全县发展涵盖广播影视、文化休闲娱乐、文化创意与设计等十大类文化企业近 400 余家,从业人员 1.3 万人

16、。文化产业增加值由 2011 年的 0.86 亿元增加到2014 年的 1.279 亿元,增长率达到 48.7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县 GDP 比重为 1.06%。(2)文化创意产品和影视剧多点开花。倒流水豆腐干(国家地产保护标志商品) 、金音石砚(正在申报国家地产保护商品标志) 、绣花鞋垫、土家织锦、根雕、石雕、土家服饰等一系列文化产品,极大丰富了旅游商品市场。 太阳出来喜洋洋 、 黄连有点甜和山间传来牛铃声等影片相继拍摄上演,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提档升级。二、文化战略文化工程是最能充分反映民意的“惠民工程”。建设和完善覆盖我县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和并逐步实现公益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既是全面贯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要求。 “十三五”期间,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思路定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