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计”书籍的读后感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012825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设计”书籍的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设计”书籍的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设计”书籍的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设计”书籍的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设计”书籍的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设计”书籍的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设计”书籍的读后感(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 1000 字田中一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书中的文章都不长,大多数介绍设计作品的书或文字,都采取直线式的介绍方式。某位设计师一步步走下来,然后有了最后的设计作品。但凡写过简短的作品介绍的人都清楚,这种介绍方式,看似是条理清晰,符合逻辑的,当然这也是由于各种(潜在)甲方的限制,却不一定能反映出设计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过程中的随机性。不过,我以前所接触的各种书、杂志,大多是这样了。也曾感叹过,其实它们并没有展示出,或教给我真实的思考和设计过程。因为我只看到那只结成的苹果,以及其所在的那枝枝干,以及部分根茎等。但是看不清整棵供给养分的大树,更不知土壤、大气等环境。

2、之前对田中先生的作品,也只是肤浅的知道那些特征鲜明的几何形。但这本书为我展示了其后的大树。正所谓“未知的已知”。先生回想着他从小观看歌舞伎的日子,借品茶、品尝料理、介绍他认为是“日本设计之源”的琳派绘画等娓娓道来令他醉心的日本美学和其与西方美学的异同。 (这让我非常希望能去京都做一次深度游!)文中多次探讨西学东渐对日本战后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以及国际化背景下日本设计何以体现独特的日本文化。这对国内当前的设计行业发展状况也很有借鉴价值。其中很多问题和想法,也常浮现在自己头脑里。读时觉得自己很被理解,时而又豁然开朗。先生生活体验与设计思考的高度融合令人佩服和羡慕。 “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 ”这

3、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读完一段一抬头,觉得眼睛似乎变亮了,耳朵也更灵了,感官放大,头脑也自由起来,好像事物若隐若现的关联马上就可以一一呈现在面前。而一处意外的关联往往会成就一个设计灵感。只是,这感觉转眼即逝了。 田中先生文笔朴实细腻,字里行间透着令人陶醉的淡淡香气。总之这是本很叫人享受的书。下面摘抄几段我划过的段落,和大家分享。 我的二十一世纪(1993) 人就是有这种天性,在痛苦的时候,会想着或许明天一切就会好起来,而在 幸福的时候又会隐隐不安于未来可能遭遇的不幸。在古代的日本,有一种叫做“空寂 ”的美学。破损的茶碗被用金色的漆修补,而漆本身的美渗入到茶碗中。这种以破损后修补而成的茶碗为自豪的观念

4、,蕴含着至深的哲理。所谓世界只有物质是无法成立的,显示的或许就是这种强烈对比中的自豪。我认为,思考受伤地球的再生,重新认识非西欧文明,脱离整齐划一的欧陆风格,控制对舒适的过度追求,减少华而不实的国际交流,弥合由认知不同而产生的思想冲突,找回对非光滑闪亮之物品的审美等,这些都是二十一世纪设计的最大课题。 2. 艺术的发生读后感邓福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这本书是一部主要以美术作为研究对象,论证史前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其基本特征的学术专著。其中贯穿于本书的基本观点就是艺术起源与人类起源同步。原始工具是人类以功利性为目的创造出来的,就是作者书中所说的“以善为主”的工具,而后来出现的艺术品则是为

5、了体现审美功能的创造。虽然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但是,即使最简陋的石器的制作,人们也会顾及到用起来方便、省力,以引起主体的快感。这种属于善的快感,伴随着或相应地引起了美的快感。石斧或石铲在造型方面那均衡、对称和尽可能光洁的特点,同时具备了被当作视觉艺术来观赏的审美性质。这些也足够说明它已经在生产实用价值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审美价值,已经具备了一定意义的视觉艺术的艺术美。虽然这种艺术性的特征与文明人的艺术不一样,但是这是一种与实用需要密切联系的,在审美属性方面有特殊形式的艺术,也就是所谓的“艺术前艺术” 。在查阅资料之后我们可以知道东西方学者对形式美一致同意的审美标准多样统一而引起美感的原则

6、。作者就是根据这样的认识,从宏观角度去看待艺术实际,贯彻了正确的历史观。他把艺术当作是与人类的存在相伴着的一种精神活动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他所提出的“艺术起源与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观点,有独特性和科学性。在一定意义上来看,人类的第一件工具和人类的第一件艺术品是有同一性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1. 人类的第一件工具是以后所有创造物的起点和最初形态,第一件工具的创造,是人类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创造活动的起点和胚胎。它孕育着人类由年幼到成年发展的所有最初的因素、方面和关系。2. 人类早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可以分割开来的确定性的界限,因而他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当时是混沌同一的。

7、3. 从史前艺术的特征出发并就其创造性的意义而言,人类最初那简陋的石器和后来较为精细的彩陶、玉器同属于史前艺术,它们的具体形态虽然不同,却没有根本性质的区别,后来的一切创造物都是对第一件工具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从原始社会第一件工具到最后一件艺术品任何一件石斧、陶器,或一处岩画,都不过是史前艺术发展链条上的一个过渡性环节。既然艺术的发生可以这样追溯到第一件工具,那么,也可以认为,艺术发生的上限与人类历史的开端是同一的。在查阅资料后,我们可以发现史前艺术是一个具有多方面重要理论意义的复杂问题,目前我国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少,系统的研究就更少了,但是作者在这方面做出了比较深入系统的探索并且记录发表

8、,让读者当然也包括我学到很多关于史前艺术的知识。3. 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 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一书购之已久,被它吸引是其出众的包装设计:洁白的封面 纯粹且精致;黑色端正的宋体字稍加设计以横平竖直的简洁形式排列落落大方且透出一股娟秀美。我认为优秀的设计即如此:简单且美。不繁琐,不罗嗦,不花哨,带着一种高雅的情操,透漏一份独特的气质。我想此书的作者原研哉先生也是追求这样的一种设计精神。 追求的质朴原研哉先生是日本的一位优秀设计师,在我眼里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总透漏出丝丝禅意的幽静。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这想必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

9、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无印良品便是日本本土一个出色的设计品牌。他的概念是创始人田中一光先生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提炼而成。无印良品追求极简主义审美意识,甚至连生产过程都进行简化,制造出一批造型简洁、朴素的商品群。自一九八零年创始以来,无印良品已经成为日本民众优雅而质朴的生活象征,他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同时也在世界范围造成了广泛影响。再设计书中原研哉先生举得一则小例子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在日本一次呼吁对“取火照明”这种原生态方式再关注的设计会上,面出薰先生(日本设计师)做出一个非常有趣且另人感动的提案。他将落在地上的小树枝收集起来,在小

10、树枝的尖端涂上发火剂制成火柴。让这些小树枝在回归地球母亲之前再为人类做点事。掉落在地上的小树枝形状是优美的,而人们使用这种火柴,能够让人们忘记繁忙的时间,唤起人们对自然、火、人,以及各种各样世间万物的印象。这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它充满智慧 没有那么高昂的制作费;它充满乐趣 自然的形态拟造出千姿百态;它又包含了感情 放佛是人与自然的一次沟通,擦一根火柴,大自然燃尽一段小树枝却给人类带来一团光明,这是人与自然仿佛约定般的完美合作。科技的亲切美原研哉先生设计中的设计一书全面的讲解了日本设计的风格以及其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的形式,而翻阅此书时心情也是格外愉快的:清晰简洁的板式,稍加留白的视觉想象区以及恰

11、到好处的配图,低饱和的颜色,舒服而不会太抢眼,整本书风格统一,让人感觉专业而不张扬,还有纸张的舒适,似乎更让我感觉生活本该如此:简单且美!4. 简单法则前田约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市场充满各种“简单”的保证。花旗银行提供“简单” 信用卡,福特“ 维持简单定价”,生产打印机的利盟公司(Lexmark )扬言为消费者“ 化繁为简” 。许许多多要求“ 简单”的呼声,汇成一股势不可挡的趋势。科技业的发展模式,促使企业必须不断对同样的产品推出“改进的新版本” ,而“ 改进 ”通常意味着“ 增加更多功能”。试想如果软件公司每年把程序可实现的功能减少 10%,售价却提高 10%,以应对简化产品所花费的成本,

12、结果会如何呢?消费者付出更多的钱,得到的东西却更少,这似乎是违反了经济原则。掰开一片饼干和一个孩子分享,你看他会选大的那一半,还是小的那一半?但是,尽管违反需求逻辑,“简单能卖钱” (simplicity sells)却不假。苹果电脑的 ipod功能比其他数字音乐播放器简单得多,价格却高出一大载,就是这种趋势的重要例证。另一个例子是蕴含强大威力、界面却非常简单的 Google 网络搜索引擎,它迅速风行,使“Google”成为“ 网络搜索”的代名词。大众不仅愿意掏钱购买,更会爱上能为他们简化生活的设计。在可预见的未来,复杂的科技会继续入侵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场所,因此,“简单”势必成为一种新兴产业。

13、简单不仅是一种能引发人热烈效忠某种产品设计的特质,也成为企业对抗本身复杂机制的重要战略工具。荷兰大企业飞利浦公司全力落实“合理与简单” (sense and simplicity)的目标,而成为这个领域的领袖。本书概述的十条法则能够单独运用,也能够互相搭配。作者将“简单哲学” 分为三种层次,并依照“基本、中度和深度 ”划分成三组渐进法则(法则 1法则 3、法则 4法则 6、法则 7法则 9)。在这三组法则中,基本“ 简单法则”可以马上应用在产品设计或居家陈设的相关构想上;中度“简单法则 ”的含意比较微妙;深度“简单法则”更深入还未成熟的思想领域。除了 10 条法则,作者也为如何在科技领域达到简

14、单提供了 3 个要点。读者不妨把它们视为可以开展研发的领域,或只是值得密切注意的方向。5. 未来产品的设计读后感美Donald A. Norman 电子工业出版社上个月我在图书馆借了诺曼的未来产品的设计 ,仔细阅读后受益良多。这本书内容独特而新颖,诺曼并没有专注于介绍某种未来产品或者设计,而是立足于检视今天人与人造物的关系,从描述“共同的立场”出发,对未来的人机互动提出了一系列构想和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这本书里面提出了一个理论让我非常赞同,就是“有的时候我们得服从动物或者机器,有的时候它们得服从我们” 。机器是用来为人服务的,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及人的交流存在“共同立场”不同这一不可逾越的鸿

15、沟,使人们在使用机器时必须写作,而不是一味追求机器和动物必须服从于人。平时在看很多有关未来的科幻片的时候,我们通常可以看到我们的未来生活和机器息息相关,起床的时候有机器人管家为我们穿衣、洗漱,早餐也准备好了等等。在未来,我们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机器,机器工人、机器助理无处不在,它们甚至深入家庭生活,担当起保姆、护理的责任,我们越来越依赖先进的科技,甚至潜意识里相比自己更相信电脑里给我们的资料信息,所以我们经常会服从机器。更因为我们是机器的造物主,相信自己编的程序,我们就相信机器不会“背叛”我们。但是有时候我会想,我们是人类,会有七情六欲,会有喜欢的东西和不喜欢的东西,比如说我不喜欢跑步,不喜欢吃

16、芹菜、韭菜之类的蔬菜,虽然我知道到这些是对我身体好的,但是还是不喜欢。如果我的机器人管家遵循着“这是对主人好”的原则,而要求我必须做这些事情,那么到底是我服从机器人还是机器人服从我呢?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各种各样的问题,设计出来的产品是否能够和我们“沟通” ,能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我认为未来的产品应该更注重“人性化”这个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对事物的审美愉悦产生于对生命的自我发现,任何事物只要能够呈现出生命的表现,而我们又能从中看见生命的动态平衡和奋求过程,就能造成审美的愉悦。也就是说,未来的设计应该在产品的基本功能满足需求的前提下,使产品体现出“生命感” ,让人们由被动的购买产品转变为主动地接受产品,将产品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使其成为生活中一部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其进行心灵的交流。“产品的生命感的塑造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寄托” ,是对人们内心情感需求的外在表现,所以我觉得人性化是未来产品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