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098134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6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12009 年 6 月 11 日,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主任介绍了未来几十年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三大发展战略目标。确定未来目标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实践具有能动性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发展理念是“发展=经济增长” 。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明白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地避免粗放性、浪费性、污染性的问题。这主要体现了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正确认识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作用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广东省委、省政府 2009 年 4 月公布的关于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中有这样三

2、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实践作结论” 。这是强调 ( )A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在改革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5 如果有了正确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没有意义的。这说明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

3、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6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误在否认了 ( )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7对实践具有能动性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A、实践主体、对象、手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B、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C、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D、实践活动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8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科

4、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9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10李时珍读了 本草经集注后,问他父亲巴豆是否就是一种泻药。父亲让他亲自试试。试验结果的确能泻,如果大剂量服用,可以导致严重腹泻。但是,如果服用巴豆适量,反而能治好慢性腹泻。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 B有良好的愿望加上自我牺牲精神,就能成就一番事业C实践出真知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11、 唐代画家戴嵩曹作 斗牛图 ,因其形象生动逼真

5、,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作珍品。一次此画被一牧童瞧见,牧童大笑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哪有尾竖朝天。 ”斗牛图 终于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牧童知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说明了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2、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 2000 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

6、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13、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D.天时人事日相倦,冬至阳生春又来14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不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里所讲的行是指 A对事情要有耳闻 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 C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要亲身实践15、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

7、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6、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苏东坡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满地金” 。并以“秋菊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对同一现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7、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8、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18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 B C D19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的特点,这是因为()A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 B实践是带有强烈目的性、意识性的活动C实践具有无可辩驳的真理性 D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20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

9、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21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222011 年 3 月 5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本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2011 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8%左右。这是我国连续第 6 年把这一目标定在 8%左右。这表明()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检

10、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23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区别是()A人的认识活动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而实践活动不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B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都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C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有着共同的对象D人的认识活动并不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而实践活动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242020 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以无人探测为主,分以下三个实施阶段。 “绕”:2004 年至2007 年(一期) ,研制和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实施绕月探测。 “落”:2013 年前后(二期),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 “回”:2020 年前(三期 ),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返回探测

11、。这表明()A实践活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C实践活动具有阶段性的特征D实践是一种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25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A要按客观规律办事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C信息技术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6人们种田先有打算和筹划,造房起楼先有设计图,吃药治病先有处方,国家建设则先有中长期规划和长期目标规划。这表明()A实践活动是以认识活动为起点的,认识活动是实践自身结构的

12、一部分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先有认识后有实践,人的认识能力是人区别于万物的本质特征D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活动与自然本身密不可分27北宋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的哲学寓意是()A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B客观事物的变化必然导致认识的变化C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D一切真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8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9

1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30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句话说明()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了认识去实践31鲁迅先生说过:“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应当极其感谢。 ”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表明了以下哲学道理()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只有勇于实践的人才可能更好地认识事物,获得知识认识不但在实践中产生,也要由实践来检验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有献身精神A BC D32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需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