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723478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一部分 考点分析 【考点一览】 【考点解读】 1.哲学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物质性) 。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本质) 。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其反映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

2、的反映。 这说明,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3.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作用) 。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类意识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

3、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机械唯物主义。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物质运动的规律(运动是有规律的) 。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

4、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的要求。第一,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和规律,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第二,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 7.实践(实践及其特点) 。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

6、制约,也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

7、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客观事物自身都无法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通过处在主观与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认识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9.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受主体因素影响,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有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

8、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认识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主体、客体和实践水平的限制,人们

9、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主体、对象和社会实践都是无限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归纳拓展】 1.物质、意识的关系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意识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前者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只承认前者是机械唯物主

10、义,只承认后者则是唯心主义。 (2)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前者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认为意识与物质具有同一性,物质世界具有可知性。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意识的关系的理论不仅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且进一步回答了意识对物质、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实践的概念和特点是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反

11、复性和无限性”的基础。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使得实践成为一切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意味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具有差异性,这使得实践是无限发展的,也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的重要原因。 【易混易错点】 1.认为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简析:物质是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哲学物质概念与万事万物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万事万物的简单相加。 2.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简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认为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简析:作

12、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物质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而不能独立存在着。 4.认为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简析:物质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不依赖于意识,而意识则依赖于物质。 5.认为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简析: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而非大脑,意识是人脑而非大脑的特有机能。 6.认为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简析: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析: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仅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律是永恒的。但具体规律的存在及作用

13、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永恒的。 8.认为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简析: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是由外部世界的规律所决定,是外部世界的规律在人的思维过程中的反映。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存在并起作用。 9.认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简析: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其决定性因素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10.认为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简析: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本质上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非主观活动。 11.认

14、为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简析:实践的社会性,否定的只是孤立的(离开社会的)活动,其实单个人的活动也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12.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服务实践。 简析: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的根本任务。服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理论联系实际】 1.我国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 2016 年 7 月 2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 (简称意见 ) 。 意见“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明确了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措施,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 解读:意见 “着眼

15、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 ,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体现了意识、实践的能动性。意见立足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形势” ,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 95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 “使具有 500 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16、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 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 解读:近代以来 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多年持续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是变革社会的伟大实践,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伟大实践和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 3.“观天巨眼”主体工程正式完工。 2016 年 9 月 25 日上午,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观天巨眼”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县落成,从此中国科学家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数据。 “观天巨眼”覆盖了当今射电天文的三大主流热点方向:宇宙演化、脉冲星探测和星际分子,能以很高的灵敏度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观测脉冲星、探测星际分子,给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