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从教育穷县到教育大县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722834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华从教育穷县到教育大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五华从教育穷县到教育大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五华从教育穷县到教育大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五华从教育穷县到教育大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五华从教育穷县到教育大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华从教育穷县到教育大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华从教育穷县到教育大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五华:从教育穷县到教育大县核心提示:近年来,五华县始终坚持“科教兴县” 战略思想,把“教育 优先” 定 为全县“四大发展理念”之一,加大投入,突出抓好高中,均衡城乡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了教育工作的新跨越。高中教育大跨越高考“三 A”线入围数连续 3 年全市第一7 月 26 日,2011 年高考放榜。五华县全县考生省三 A线以上入围人数突破 5000 人大关,达 5049 人,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本科入围数 2655 人,比上年增加 317 人、增长14%;省三 A 线入围 数同比增加 436 人、增长 9.5%,本科入围数和省三 A 线入 围数增幅均为全市第一。“高考省三 A 线入围数

2、连续 3 年居全市第一 ”。一时间,这一话题成为五华县城乡百姓中最热门的话题。曾几何时,全县高考省三 A 线 入围数仅与邻县一间学校的入围数相当。百万人口大县的教育显得如此“贫瘠” 。这曾经影响五华教育发展的“短板 ”,实现 了大跨越。记者从五华县教局收集到一组数据,很能说明近年来五华高中教育的发展过程。县内高中阶段在校生从 2004 年的15360 人增加至 2010 年的 46946 人,增长 206%。高考省线以上入围人数,2005 年突破 2000 人,2007 年突破 3000 人。2009 年突破 4000 人,达到 4579 人,绝对数首次居全市第一;2010 年,省线(3A)入

3、围数 4613 人,省线入围数继续位居梅2州市第一。勒紧腰带发展普通高中“穷县治穷 ,重在教育。 ”五华县决策者们 都有这样的共识。优先发展教育历来是五华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心愿。长期以来,五华县“ 勒紧腰带抓教育 ”推动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曾经获得全国“两基” 工作先 进县。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缓慢。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近几年来,五华县把“教育优先”定为全县“ 四大发展理念 ”之一,更加突出教育 优先战略地位,举全县之力,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给予全面倾斜,从全县教育最薄弱的高中阶段教育入手,全力推进高中教育工作。为加快发展高中教育步伐,县委书记黎健平、县长余其豹和分管教育的县委常委

4、、常务副县长邓伯锦等县领导带领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先后 20 多次深入到 13 所高(完)中进行现场办公,解决学校扩建校区和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等问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逢会必讲教育,下乡检查也不忘高中教育。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五华县优先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快高中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近三年来,我县高中阶段学校累计投入建设资金约 1.56亿元,新建校舍面积达 18.48 万平方米。水寨中学、田家炳中学、五华中学、安流中学、琴江中学等学校扩大校园面积达86 亩。全县新建教学及辅助用房 34 栋,生活用房 29 栋。新3装备了装备理化生实验室 83 间、计算机室 31 个。这些

5、投入不断提升教育装备水平,使高中阶段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新增了近 1 万个优质高中学位。水寨中学等县内重点学校的校园环境上了一个新台阶,分别达到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省一级学校水准。人们欣喜地看到,县城最漂亮、最上规模、最具特色的园林式的大楼就是学校的建筑群。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曾经的五华县,是个出了名的贫困县。贫困的生活让五华人更“喜 欢” 自己子女 读完初中就外出就 业谋生帮补家用。这在五华农村称为“ 割早禾” 。“五 华穷 ,穷在教育, 穷在人口素质低,穷在致富能力不强。我们在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同时,大力推进中职中技教育,动员广大初中毕业学子继续深造,学好本领,增强脱贫致富能力。 ”五华县分管

6、教育工作的 县领导 向记者介绍说。为了动员百姓“读书 脱贫” ,五华在全县 做足宣传,努力营造就读高中和中职中技的氛围。 “打工都要读高中,不读高中做苦工。 ”“学一技之长,走致富之路。 ”走进五华县,类似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每年中考后,五华县与各级教育部门鉴订责任书、下达硬指标,发动学校教师、社会各届实施“ 一对一” 动员,上门发动初中毕业生继续学业。五华县还组织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组团到广州、番禺、梅州等地的中职、中技学校参观,组织数十家省内中职、中4技来到县各镇巡回开展招生推介宣传活动。“读书改变 未来” ,这 一观念已深入这个国家 级贫困县的百姓心中。近年来,该县小学毕业生升中率和初中

7、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均达到 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逐年递增, 2010 年全县普通高中招生 16039 人(含外送),中职学校招生 17637 人(含外送),入学率达 85.5%。2011 年全县普通高中招生 13300 人(含外送),中职学校招生 8850 人(含外送),入学率达到 88%。城乡均衡齐发展“创强建规”优化资源9 月,新的学期开始了。五华县双华镇第一小学的学生发现学校变了样:同学们变多了;运动场变大了,崭新的标准的水泥硬底化篮球场可以打球了;上电脑课、美术课、音乐课要到专门的课室了学校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今年来,学校新投入“创强”资金 200 多万元,新建了一幢五层的综合楼,

8、完善了 18 个功能室;扩建了规范的运动场,改造了合乎卫生标准和饮食安全的学生食堂和宿舍。这些设施全部投入使用,使第一小学成为规范化学校。邻近矮车、下畲等 6 个村的近 400 名学生转入第一小学就读。为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五华县正在全力推进广东省教育强县创建工作。在五华教育局,记者了解到,今年五华投入 1 亿多元,用于双华、郭田、华城、水寨、梅林 5 个“创强”5镇的学校基本建设和设备设施。五个“创强” 镇将 132 所中小学校,调整为 35 所学校。五华教育局负责人介绍, “我们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同时严格按照“ 转变观念、注重效益、统筹规划、优化资源、规范办学、积

9、极推进”的原则,积极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城乡中小学的布局调整步伐,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以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五华县已完成了 6 所完中初中部学生的分流工作;撤销了 8 所初级中学;撤并了 44 所规模 100 人左右的完全小学;撤销了 53 个教学点。按规划五华县到 2015 年,拟保留 7 所高中、6 所完全中学、41 所初中、120 所完全小学,并将保留学校全部建设成为规范化学校。“一进一出”强化师资教师严重缺乏,曾经是五华教育“老大难” 问题,于是在这个“ 穷县 ”催生出一大批代 课教师。至 2008 年 9 月,五华县按省政策核定的代课教

10、师有1945 人,占全市代课教师总数的 81.4%。和其他地区一样,大量代课教师的存在严重影响五华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师队伍的稳定。根据省相关文件精神,五华县从 2008 年开始着手解决代课教师问题。五华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 “按照省有关代转公政策,先后举办了两次代转公招考,按照“有多少人合条件、招录名额就定多少” 的原则,让 494 名 优秀代课教师成功转6为公办教师。并于去年 8 月举办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代转岗考试,吸纳 401 名代课教师为教辅人员。对按规定必须辞退的 1050 名中小学代课教师,五华县筹资 5400 多万元,按政策内最高标准给予他们经济补偿,并申报补缴了与其工作年限相应的养

11、老保险,从而稳定了被辞退教师的情绪,也让他们有了转业、转产的基础资金,解决了他们生活的后顾之忧。原石下小学代课老师李某告诉记者,她代课十多年,这次代转公、转岗都没考上,只好离开教育战线。除去社保,她还领到 4 万多元现金补偿。这笔资金成为她经营生意的启动资金。与此同时,五华县抓住解决代课教师问题这一契机,从2009 年冬便开始招录大中专学历以上的应往届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公办教师队伍,两年来,新招录大中专毕业生 1883 人,有效解决教师缺额问题、极大提升了该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五华县在代课教师人数多、任务重的情况下,不但率先在梅州圆满解决代课教师问题,而且经过“一进一出” ,五华全县公办

12、教师队伍的大学学历比例提高了近 10 个百分点。加强管理提升品质“教学质量是教育 发 展的命脉” ,在教育 发展过程中,该县紧紧抓住“ 提高教学 质量” 这个重点,整合教育 资源、强化教育管理,有效提高了“教育品质” 。在五华县教育局办公室,记者发现了一本装订精致的7五华县中小学教学工作管理条例,里面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强化教育管理中,五华县坚持一方面抓龙头带动,促进全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分别确定了初中、高中“龙头学校”,以它们成功的学校管理及办学经验辐射带动全县。另一方面,抓学科教研,积极推进课改工作。五华县组织中小学各学科骨干教师成立了教研团队,通过听评

13、课、上示范课等形式,就学科的教与学进行研究和交流,集思广益、全力提升学科教学水平。举办全县教改开放周活动,召集中小学各学科老师,分学科共同听课、评课,共同分享教学心得,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抓课堂教学,全力打造高效课堂。专门成立了 “送教下乡讲师团”,利用周末假日,巡回到全县 16 个镇上示范课,交流教学经验,促进山区小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施县城中小学校与山区薄弱学校挂钩“一 对一” 帮扶制度,选派教学骨干到山区支教。社会助学氛围浓乡贤捐资近 1 亿元周辉捐资 150 万元兴建上坝小学教学楼。李云辉捐资150 万元用于大布村建学校和设立奖教奖学金。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

14、限公司捐助 500 万元建设的怡亚通长安希望小学。横陂中学百年校庆收到校友、乡贤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达 630 多万元。县政协委员、东莞星城国际房地产开8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梓红捐资 120 多万元再新小学。乡贤捐200 多万元建设端本中学百年校庆纪念大楼。乡贤捐资 360万元兴建的超群小学落成庆典。大嵩小学建校 60 周年暨纪念大楼奠基庆典活动共收到乡贤们捐款 500 多万元。以上这些事例,只是近年来五华社会各界热心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这些已建成投入使用、或在建的学校,均采用了规范的设计和严格的施工管理,保证了每一幢楼的质量,每一个课室的通风采光。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二三十万不甘贫穷的五华

15、人走出大山,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奔走在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他们之中不少人胸怀大志,干大事、创大业,以五华阿哥勇于拼搏、百折不挠的“硬打硬” 精神,成就了一批有 实力、有潜力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小时候在家乡经历贫穷、在艰苦的求学环境里长大。他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想起当年,一点也不吝啬,慷慨捐资发展家乡教育。希望家乡的孩子们能得到最好的教育,长大后成为有用的人材,造福家乡,回报社会。近年来,全县社会各界共为五华教育发展捐资近 1 亿元。间间学校有人挂钩在五华县,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关心教育事业的人越来越多。县、镇、村和各级教育门因势利导,聘请学校周

16、边有名望的人成立校董会,或帮助学校牵线搭桥,为学校寻找热心的办学挂钩人。9近年来,全县农村中小学校初步形成了“村村学校有人关心,间间学校有人挂钩”的局面,全县 近 500 间学校有 800多名社会贤达挂钩,协助解决办学中碰到的困难。每年都为学校解决办学中遇到的难题数百个。梅林镇上礤村外出乡贤廖茂逊,是上礤小学的挂钩办学人。他除了捐资兴建校舍,添置教学设备外,每月出资约八、九万元,改善教师代遇,还设置奖教奖学金奖励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年教师节、春节还组织慰问全校教师。同时对学校临时提出的困难也总是乐于帮助解决。河东镇大嵩村是河东镇边远的村之一,村小学条件艰苦。自去年起,该村的乡贤广东万绿达集团公司董事长、大嵩兴文会会长李远峰先生个人出资,在上课的 10 个月为老师每人每月发 500 元生活补贴,促进全校老师安教乐教。联动办学蔚然成风8 月 19 日,希望工程卓定华助学金发放,全县 176 名考上大学本科的贫困学生领到 5000 元助学金。由广州瑞华集团董事长卓定华出资设立的希望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