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与欧洲建筑材料使用的比较研究.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660130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与欧洲建筑材料使用的比较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代中国与欧洲建筑材料使用的比较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代中国与欧洲建筑材料使用的比较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代中国与欧洲建筑材料使用的比较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代中国与欧洲建筑材料使用的比较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与欧洲建筑材料使用的比较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与欧洲建筑材料使用的比较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中国与欧洲建筑材料使用的比较研究【摘要】 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地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这种多彩的建筑体系,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巧的木质建筑结构 庭院式的组群建筑布局 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写意化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建筑理念,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大放异彩。欧洲,同样以自己在各个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在世界人们的眼前,发出璀璨的光辉。虽然中西古代的建筑风格有所异同,但通过对中

2、西方建筑的比较,可见出中西方各自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差异;古代 材料 建筑布局 建筑理念 关于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得失与优劣,从根本上说,它们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着不同的“艺术语言” 。传统的西方建筑(包括被西方视为东方的埃及、印度、伊斯兰的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包括中国、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一、木结构与石结构的比较研究(一) 以至高无上的君权为统治思想的中国

3、古代建筑最大特点是大量的采用木结构体系。这是完全别于西方古建筑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要的艺术形态。从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可以看出,中国古人是多么钟情于朱红色或者是深褐色的大梁木柱。北京故宫的朱红木柱给人有深宫大气的感觉,园林别院里凉亭建筑的木柱又给人有一种清澈明朗的快意。这种柱子以它特有的质地和按照古人的审美趣味所涂上的颜色,与周围的建筑和园林的互相衬托、互补,形成一种完美无限的意境,重于突显和谐之美,难怪古人能够吟诵出如此之多的空前绝后的诗歌。中国古人显示出来的那种“诗情画意”很大原因是来自其独特的建筑与情景的相融。(二) 木寄予了中国人深厚的感情。由于中国古人选择了木结构体系来建造宫殿、

4、房屋大宅,所以就必然派生出一种特别的建筑形态大屋顶。相比西方建筑的大穹顶,中国的大屋顶更富有线条美。由于用木料构成的屋顶部分在房屋的总体型中就相对地显得大些,这种富有体形硕大特点的大屋顶,还有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屋顶是曲面形的。硕大的屋顶,经过曲面、线面、曲线的处理,显得不那么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装饰,这样的大屋顶甚至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个部分。(三) 木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古人赋予了木一种建筑理念,把木的精髓注入了建筑物,而从木系结构的建筑里又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虽然现代人都沉溺于欧洲的那种石森林的建筑,但人们不时还表现出对本国古建筑那种典雅气息的向往。相对于木头的优点和

5、缺点,中国的经典建筑则常常只具有几年或几十年的施工周期,诺大的一个大兴城(即后来唐代的长安城)只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就建造成了,北京紫禁城的施工周期也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其建设速度不可谓不惊人。然而,来得容易去得快,由于这些宫殿和城池都是世俗政权的象征,因而它们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很难幸免于难。当年的项羽打入秦都后,一把火便烧了阿房宫,此后很多新生的朝代,都有着废旧都、建新宫的习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似乎比项羽富有远见,但也要把元大都的宫殿统统拆尽,将木料运到南京另建都城。待到明成祖朱棣重新迁都北京的时候,只好在元大都宫殿的遗址上再仿造南京的故宫另建紫禁城了。这样的建筑材料和观念,使得今天的人们

6、只有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来领略秦代建筑那“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的精美之处了。不仅秦代如此,两汉、南北朝的大量建筑也已因潮湿、虫蛀、地震和火灾而灰飞烟灭了。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最为古老的木制建筑,只有唐代的佛光寺和辽代的应县木塔了。不仅如此,朝廷破旧立新的建筑理念也影响了百姓喜新厌旧的住房态度。直至现在,中国人对待建筑的态度仍然是以新为贵,以旧为耻的。没有人像美国的总统克林顿那样,宁愿出巨资也要购买一座百年老宅搬进去住住.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体现人之伟力。那些静谧的集合比例,那些充满张丽的穹窿与

7、尖拱,那些傲然毅力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趣。就连以山水自然之美为题材的园林建筑,亦一反中国式的“天人合一” ,而表现天人对立,人定胜天为主题。相对于石头的优点和缺点,西方的经典建筑往往具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施工周期,可一旦落成又可经受千百年的考验。作为欧洲建筑史上早期哥特式教堂的典范,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始建于 1163,竣工于 1345 年,历时 182 年之久。然而时至今日,它还完好无损地屹立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的斯德岛上。比它更晚、更高,也更具有哥特风味的科隆大教堂的整个建筑时间跨越了近 5 个世纪,仅石料就用了 16 万吨。其

8、垂直向上、高耸入云的双塔尖顶,凝结了德意志民族几代人的艰辛和努力。说到西班牙,人们一定会想到巴塞罗那的那座至今尚未竣工、却已被写进建筑艺术史的圣家族教堂。这座由著名艺术家高迪设计的造型奇异的庞然大物,从 19 世纪开始施工,已经建造了一百多年,而按照预期的建设计划,还需要建造一百多年才能完工。在欧洲的建筑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于宗教信仰比世俗政权更加稳定而长久,所以这些建筑不会因世俗政权的更迭与替换而遭受毁灭。不仅如此,在这种宗教建筑的典范作用下,西方人渐渐培养起一种对于古老建筑的尊崇与敬意。在西方,每座城市中的“主教堂”不仅是规模巨大的,而且是历史悠久的。它不仅是一种信仰的体现,而且是

9、一种历史、一种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生命的延续。二、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对比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 3000 年不便。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的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围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 2500 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法神关了很大的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用于创新的精神。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 易传提出天人协调

10、,其象传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又系辞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节制自然适合它自己的法则,辅助自然应适度,效法自然的造化功能而不过分,并用以成就万物而无欠缺,都是人对自然既进取又维护,适度而和谐,不同又必互动而变化。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中国建筑中首先表现为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情趣。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虽然一方面是基于人性的尺度,但与崇尚自然的思想也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山水园林设计中,这种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酷爱名山大川,常常把怡情山水之间与净化人格联系起来,营造山水建筑时总是主动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深山古寺虽然围墙内部建筑势态各异相向,外部则总是趋于平静,故称深

11、山“藏”古寺, “托体同山阿 ”。主体建筑往往建在距山顶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尺度一般也不大,若建筑用地不平坦,建筑则依山就势建成台阶状。这就与欧洲城堡在情趣上是向背的。因为中国传统建筑是帮助人们选择更好的视点来欣赏自然,并非是炫耀人工技巧。对自然的崇拜还使中国人渴望将自然引入个人生活之中,以模仿自然山水为原则的中国园林就是因借这种思想而产生的。人们将自然界中的山石树木池塘与建筑结合在一起,将天南地北、春夏秋冬,各时各地的风景人为巧妙地组织起来,以达到宛似天成的意境。曲折的池岸、弯曲的小径,用石头堆砌的峰、峦、涧、谷和自由多变的组织方式是中国园林常用的手法。在西方,大凡经典的建筑都不是俗人的居住场

12、所,而是神灵的栖息之地。即使是一个偏远的乡村,最好的建筑也不是富家的农舍,而是精美的教堂。就像贡布里奇在艺术的故事一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一座教堂对那个时期的人意味着什么,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只有在乡间的一些古老的村落里,我们还能窥见教堂的重要性。教堂过去往往是它临近地区中唯一的一座石头建筑物,是方圆若干英里之内唯一高大的建筑物,他的尖顶是所有从远处过来的人辨向定位的标志。在礼拜日和进行宗教仪式时,全城的居民都可能在教堂聚会,那巍峨的建筑和它的绘画、雕刻,跟那些居民居住的简陋的原始房舍必定有天壤之别。一般说来,农舍可以是木制建筑,而教堂则往往是石制建筑。一方面,石制建筑有利于高耸而不利用采光的特点

13、刚好可以满足宗教建筑神秘、幽暗,而又指向上苍的要求。另一方面,石制建筑不利于建造而有利于保存的特点又刚好可以满足宗教建筑不求急用、唯求永恒的理念。对于相信上帝不死的西方人来说,建造教堂并不是为了给有限的肉体提供一个舒适的寓所,而是为了给无限的灵魂寻找一个栖息的圣地。作为一项不朽的善事,人们不惜用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努力来建造一座教堂,并希望其千秋万代永存下去。不仅如此,在教堂的规范和引导下,就连皇帝的王宫和贵族的城堡也常常是石头的。尽管这种建筑材料的选用与当时的军事防御有关,但其神秘而幽暗的空间结构显然是与宗教建筑一脉相承的。三、古代中国与欧洲建筑材料特色对比石头是一种密度很高的建筑材料。它的缺点

14、是施工周期长;它的优点是使用寿命长;它的特点是足以承担巨大的压力,宜于向高空发展。与之刚好相反,木头是一种密度较小的建筑材料。它的缺点是使用寿命短;它的优点是施工周期短;它的特点是容易制造较大跨度的窗框和飞檐,宜于横向发展。与木头的特点相联,中国建筑的基本姿态则是横向展开,居于大地的。古代的亭、台、楼、阁,并不过于追求绝对的高度,而是在飞檐上做文章。从外部形态上看,这些建筑常常显得稳重而不轻灵,温馨而不神秘,威严而不刻板。从内部结构上看,这些建筑又都有着宽敞、明亮、舒适的特点。因为密度较小的木头不仅可以制造跨度较宽的门窗,而且可以通过梁、檩、椽之间的相互叠加,而将纵向的重力转向横向的延展。与石

15、头的特点相关,西方建筑的基本姿态是拔地而起,指向苍穹的。无论是拜占廷式、哥特式,还是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都要在穹顶、尖顶或圆顶上做文章。从外部形态上看,这些建筑都容易呈现挺拔、伟岸的身躯。从内部结构上看,这些建筑又都有些阴冷、幽暗的特点。因为密度过高的石头自身的重量较大,因而不利于建造较宽的窗框,从而不利于采光。四、结束语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我们不可能脱离传统的影响,建筑师应发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自觉推动建筑传统的延续发展。然而,继承建筑传统绝不是沿袭某些固定的建筑式样,而应注重对其深层文化思想的诠释。在对古代中西方优秀的建筑文化吸收、交融、创新的基础上,中国建筑文化才会充满活力、更加丰富多彩。【参考文献】1 中国地理学会编.地理学发展方略和理论建设世纪之初的回顾与展望 M.商务印书馆,2004:106.2 陈尔寿.地理教育与地理国情.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91-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