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病学整理笔记.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659975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粘膜病学整理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口腔粘膜病学整理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口腔粘膜病学整理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口腔粘膜病学整理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口腔粘膜病学整理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口腔粘膜病学整理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粘膜病学整理笔记.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口腔黏膜病学整理笔记 共25 页第1 页口腔粘膜病学第一章 口腔粘膜病概论前言 口腔粘膜组织的病变,除局部原因引起损害外,往往是全身性疾病的口腔表征,有时甚至是早期或唯一的表现。口腔粘膜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病种繁多,有常见、少见、罕见的病种,常有同病异症,或异病同症的表现,有许多口腔粘膜的诊断又含有一些边缘学科的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侧重于口腔基本病损、全身症状、诊断及治疗原则。第一节 概述口腔粘膜病(oral mucosal diseases):是指发生在口腔粘膜及口腔软组织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但口腔肿瘤及牙龈炎症除外,归颌面外科及牙周科诊治。特点:临床病损多样,病因复杂,病种繁

2、多。常具有性别特点、年龄特点、部位特点、病损特点、治疗特点、转归特点等。第二节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分类及功能一、组织结构:上皮-复层鳞状上皮。从表层向下依次分为角化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基底细胞层。固有层-上皮和结缔组织交替伸入部分。分乳头层和网状层。该层对上皮起到支持、营养等功能。基底膜-连接上皮和结缔组织的部分。形成的交错面可以分散表层所承受的机械压力。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提供上皮营养,有血管、神经、淋巴管、腺体、脂肪组织等。 二、分类:被覆粘膜-仅起覆盖作用。如唇、颊、口底、舌腹、软腭等。咀嚼粘膜-有耐摩擦的能力。如硬腭和附着龈表面。特殊粘膜-为覆盖在舌背表面的粘膜。表面粗糙,有许

3、多乳头突起,粘膜表层主要是正角化,无粘膜下层。舌肌纤维可伸入基底膜内。三、口腔粘膜的功能:1.屏障保护功能口腔粘膜防御屏障包括物理化学屏障和免疫屏障。唾液屏障:唾液形成了口腔粘膜的第一道屏障。上皮屏障:完整的粘膜上皮是阻止异物、微生物进入深层组织的天然生理屏障。免疫细胞屏障:上皮内的淋巴细胞包括抑制性 T 细胞、辅助性 T 细胞、B 淋巴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发生增殖反应,产生淋巴因子,发挥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屏障或称为体液免疫屏障:SIgA 是最重要的免疫球蛋白,它能保留在上皮细胞或细菌表面,成为一种“抗菌涂层”。 2感觉功能口腔粘膜不仅对痛觉、触觉和温觉具有敏锐的感觉功能,而且还有司味觉的

4、作用。这 口腔黏膜病学整理笔记 共25 页第2 页一功能是全身任何其他组织细胞都不具有的。另外,口腔粘膜上还具有渴觉感受器。 3其他功能除上述功能外,口腔粘膜还具有温度调节及分泌的功能。 第三节 口腔粘膜组织的代谢与更新一、能源代谢由于口腔粘膜组织是处在不断更新之中,而且其更新速度快、周期短,因而,其能源代谢较为活跃。能源物质在体内的氧化供能包括有氧分解及无氧分解两种方式 。二、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周期与细胞分化、组织更新口腔粘膜上皮的衬里细胞与胃肠道和表皮一样,是由不断更新的细胞群体所组成。1角朊细胞的成熟与分裂 逐渐成熟的细胞在移动过程中,形态和结构都发生变化 ,最后形成角质层。2口腔粘膜上皮

5、细胞循环周期 细胞周期根据分裂过程分为下列各期:分裂期 M-分裂后生长期 G1-DNA 合成期 S, 然后是分裂前生长期 G2。口腔粘膜上皮细胞 M 期的时间为 4075 分钟,G1 期变异较明显,从 14140 小时不等,S 期平均为 8 小时,G2 期从 10-90 分钟不等。3上皮更新时间口腔粘膜上皮组织更新时间除细胞分裂周期的描述外,另一种动态表示更新细胞群状态的方式被称为“上皮更新时间”:指上皮组织中全部细胞脱落并补充相等量新生细胞所消耗的时间。口腔粘膜不同部位差异较大。颊粘膜为 5-16 天,牙龈 28-40 天。4口腔粘膜增龄性变化:上皮层变薄,基底膜变平,钉突变短。结缔组织细胞

6、减少,胶原纤维增多且部分断裂,动脉变性伴毛细血管网减少。唾液减少,味觉降低,细胞免疫功能减弱。第四节 口腔粘膜临床病损特点各种口腔粘膜病都有自己特别的临床病损,正确加以辨认,是诊断口腔粘膜病的第一步。口腔粘膜病损的基本类型如下:斑、丘疹、丘斑、疱、大疱、脓疱、溃疡、糜烂、结节、肿大、角化异常、萎缩、皲裂、假膜、脱屑、痂、坏死和坏疽等。下面的讲述中逐一加以介绍。斑(macule):粘膜上较局限的颜色异常,大小不定,不高不厚,无硬结。颜色常较周围正常粘膜为深,可呈红色、红棕色或棕黑色。 丘疹(papule):粘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至 5大小。颜色呈灰白色或为红色,消退后不留痕迹。丘斑 (p

7、atch):是一种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比较平滑或粗糙,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白斑和癌可呈现丘斑形病损。疱(vesicle): 口腔黏膜病学整理笔记 共25 页第3 页粘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2 至 5不等。分上皮内疱和上皮下疱。破裂则形成糜烂或溃疡。大疱(bulla):是一种大的水疱型病损,直径 5以上。大疱壁的厚薄,取决于大疱的部位是皮下还是皮内。大疱被膜的紧张或松弛度,取决于疱内液量多少。 脓疱(pustule):也是一种疱性病损,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 溃疡(ulcer):是粘膜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表层脱落而凹陷。浅的只

8、破坏上皮层,愈合后无瘢痕;深的病变波及粘膜下层,愈合后遗留瘢痕。糜烂 (erosion):是粘膜的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结节 (nodule):是一种突起于口腔粘膜的实体病损,为结缔组织团块,迫使其表面上皮向外突起,形成表浅损害,其大小不等,形状不定,颜色粉紫 。肿大(tumescence ):是一种从粘膜表面向外突出的实质性生长物,其大小、形状、颜色不等。按组织病理学可分为真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角化异常有三种情况:过度角化不全角化角化异常增殖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上皮角化层异常增厚或角化层没有随代谢过程脱落。不全角化 (parakeratosi

9、s):当粘膜上皮出现炎症或棘层水肿时常出现,在角化层中有未完全消失的,固缩的上皮细胞核。角化异常增殖 (dyskeratosis):是上皮细胞异常发育,在棘层及基底层中发生角化。萎缩 (atrophy): 上皮变薄发红,病变略凹陷,结缔组织丰富的血管分布清楚可见,特有的一些上皮结构消失,被一薄层上皮所取代。皲裂 (rhagades):粘膜表面线状裂口,由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 。假膜 (pseudomembrane):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 。脱屑(desquamation):是上皮表层脱落成鳞屑或片状。发生鳞屑往往是由炎症引

10、起痂(crust):在粘膜或皮肤表面,病损的渗出液变干而形成结痂。坏死和坏疽(necrosis and gangrene):局部组织发生病理性破坏死亡称为组织坏死,受腐败细菌作用而发生组织坏死称为坏疽 。 口腔黏膜病学整理笔记 共25 页第4 页第五节 口腔粘膜病的检查与诊断一、病 史包括完整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系统复习(偏重于内科及皮肤科、五官科) 及治疗史。二、检 查(一)口腔粘膜检查1唇红 2唇、颊粘膜 3口底及舌腹 4舌 5腭 6咽 7牙龈 (二)辅助检查1血液学检查 除血常规外,可考虑进行凝血功能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血糖测定等。 2免疫学检查 3活体组织检查 口腔

11、粘膜病活检目的一是确定诊断,二是排除恶变。 4脱落细胞学检查 5微生物学检查 6其他 如免疫组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微量元素等可做参考。第六节 口腔粘膜病的治疗原则1对病因采取措施:如去除局部刺激因素,控制病原微生物,治疗全身系统病。2全身治疗:支持疗法,给高营养食物及维生素类药物。提高机体愈合能力抗感染治疗。调节免疫功能 ,抗过敏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 。3局部治疗: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除去局部刺激因素。 消毒灭菌 可用含漱剂如 0.05%洗必泰溶液。 止痛 局部可用 1%普鲁卡因含漱或 0.5%达可罗宁贴敷。消炎及促进病变愈合。 理疗 4 针刺疗法:用耳针、电针等

12、调整全身机能。5 中药辨证论治: 调整机体脏腑气血,恢复平衡。 口腔黏膜病学整理笔记 共25 页第5 页第二章 口腔粘膜感染性疾病第一节 口腔粘膜病毒感染总的临床特点是:以单纯性疱疹为代表的疱疹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发病较急,有感染接触史或抵抗力下降史,可有发热、乏力等前驱症状,病损以疱疹及疱疹破溃后形成的糜烂、溃疡为主。 一、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病原体 HSV传染途径以带病毒者及病人为传染源,通过飞沫、唾液、疱液接触,胎儿可经产道感染。发病机制 感染 HSV 后,HSV 脱去蛋白质衣壳进入细胞,DNA 进入细胞核,增殖扩散,引起急性发作,成为原发性单纯性疱疹。原发损害后,病

13、毒沿三叉神经鞘进入半月神经节细胞或周围细胞内潜伏,在一定诱因刺激下引起复发性单纯疱疹。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1 型单纯疱疹引起的口腔病损,可引起急性疱疹性龈口炎,6 岁以下儿童多见,尤其是6 个月至 2 岁。成人也有发作。前驱期从有接触史后,潜伏期 4-7 天。出现发热、头疼、乏力、肌肉疼、咽喉疼等急性症状,颌下和颈上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流涎、拒食、烦躁不安。经 1-2 天后,口腔粘膜广泛充血水肿,附着龈和游离龈有急性炎症。水疱期口腔粘膜任何部位可发生成簇小水疱,特别是邻近乳磨牙的上腭及龈缘处更明显。水疱壁薄,破后形成小溃疡。糜烂期成簇的水疱破后可形成大面积糜烂,可造成继发感染。愈合期溃疡逐渐

14、愈合,病程约 7-10 天。抗病毒抗体在发病 14-21 天最高,以后下降,多数病例可保持一生,但不能防止复发。 HSV 的原发感染除口腔外还可引起皮肤疱疹、疱疹性甲沟炎、生殖器疱疹、眼疱疹、新生儿疱疹及疱疹性脑膜炎。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recurrent herpetic stomatitis)原发病变愈合后,约 30-50%可复发。全身反应较轻。表现为唇疱疹及口内疱疹,前者多见。前驱症状有乏力不适,很快在复发区有烧灼感、痒感、张力增加。约 10 小时出现成簇的小水疱,周围有轻度红斑。24 小时疱破后糜烂结痂。愈合后不留瘢痕,但可有色素沉着。可以产生继发感染,加重病情。治疗:抗病毒药物 阿

15、昔洛韦、病毒唑、干扰素、聚肌胞、疫苗、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剂及其他 胸腺素、转移因子、消炎痛、布洛芬等。局部用药 漱口液、糊剂、散剂、含片、软膏等。物理疗法 氦氖激光对症和支持疗法中医中药 辨证施治。二、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口腔黏膜病学整理笔记 共25 页第6 页病原体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儿童引起水痘,成人则引起带状疱疹。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接触传染临床表现 多发生在夏秋季,潜伏期 12-17 天。前驱症状有低热、乏力,患部有疼痛、烧灼感,常见于胸腹腰及三叉神经。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周围红晕,疱疹沿神经带状单侧分布,疼痛明显。约 7-10 天结痂脱落,病程 2-4 周,愈后一般不复发, 60 岁以上患者约半数有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可出现牙痛,面部皮肤及口内粘膜均有损害,口内疱疹多、溃疡大,疼痛较重,愈合较慢。若侵犯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