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658338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社会学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社会学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社会学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社会学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社会学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社会学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 目: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学 院:文学院 09 级专 业:广告一班姓 名:黄曼晖指导教师:周福岩完成日期:2011.12.17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今年十月份,我校一名女大学生跳楼身亡,引起了一阵热议。我们基本上从没想到过这种事情会如此近距离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没过多久,与朋友闲聊,偶然得知他们学校也有一对情侣跳楼殉情。这种事在大学似乎屡见不鲜,在令我惋惜和“恨其不争”的同时,也不禁要问,大学生自杀行为到底是一种偶然现象,还是已成为一种社会趋势?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他们自杀的成因。根据资料显示,自杀是我国人口的第五大致死原因,也是青年人,尤其是大学

2、生死亡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大学生自杀率在逐年攀升。中国社科院在2005 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披露,自 2000 年以来,媒体报道有自杀大学生 281 人,仅 2004 年媒体报道内地 23 个省份近 100 所高校有 116 起自杀事件,造成了 85 人死亡。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杀问题日趋严重。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在其名著自杀论中认为:自杀虽然是一种个人现象,但其原因主要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着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即外部环境及带有某种共性的社会思潮和道德标准。 自杀并不是个别人单一的心理现象,而是人们与社会结构、价值观、信仰和规范等外在的符号系统的异化程度,

3、是某一社会发展趋势的表现。 由此可见,一个人选择自杀很大程度上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从高考的压力解放出来,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基本处于封闭应试环境中,严重存在着社会化不足和过度角色化的问题(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 ),进入大学后,他们必须学会脱离父母的近距离呵护独立生活,并学习与异性交往。他们身处一个每个人的个性迥然不同的环境中,面临竞争和人际关系的压力,家庭贫困的学生还面临着经济的压力和攀比消费的压力,而这个环境与他们之前十年来所处的应试环境是大不相同的,由此而产生的心理落差和挫败感也会显得更为强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由联合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随

4、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家庭规模有迷你化的趋势;其次是我国贯彻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计划生育的一代,是独生子女,他们享受更多的呵护,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期望,变得更为脆弱。与此同时贫困家庭和单亲家庭也在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带来的颠覆性的变化早就了说不清的富人,却也加剧了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目前,我国贫困大学生数量约为 300 万,占学生总数的 25。而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开放,人们对离婚不再“谈虎色变” ,离婚人数逐年攀登,造成了单亲家庭的不断增加。在上海,单亲家庭已占到总数的 2%3%,与之相伴随的是离婚率从 1979 年到 1993 年上

5、升了 34.4 倍。 家庭小型化和分裂化是极易导致青少年的抑郁和轻生,同时也造成了家庭人口数的减少。迪尔凯姆认为, “在一个人口不多的家庭里,共同的感情和怀念不可能十分强烈,因为没有足够的意识来再现这种感情和怀念。在这种家庭中,不可能形成作为联系同一群体成员之间纽带的强大传统。 ”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越是活跃与不间断,这个集合体就越是统一和牢固。家庭的构成越牢固就越能避免自杀。当个体遇到挫折时,家庭所能给予大学生的情感支持减少了,贫困家庭所能给予的经济支持也减少了,个人变得更加孤立无缘。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越有效,对自杀的态度越倾向于反对,这也间接的证明了迪尔凯姆的观点学校是大学生平时学

6、习和生活的地方,学校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但现在的大学校园与我们所经历的高中初中时截然不同的。首先大学内部存在着价值观的多元化,油漆是推崇个性自由和解放,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但同时学校成员之间的整体性和凝聚力也会降低,成员之间的交流减少,甚至有时会因个性差异而造成严重的冲突。个人与群体却逐渐疏远,人们的集体感日益消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冷漠。这样一旦个体遇到困难,就很难在群体中获得安慰和支持,甚至有时会因此激起对群体的排斥和反对。 迪尔凯姆认为:“在一个有凝聚力和生气勃勃的社会里,彼此不断交流思想和感情,如同一种相互的精神支持,这种支持使个人不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而是分

7、享集体的力量并在他自己的力量到了极限时从中得到鼓舞” 。而现在的客观情况使得个人的可以交流和倾诉的对象与机会变得少了。我知道一个低一届的女孩子,她因为失恋在寝室里喝闷酒,最后喝到胃出血被送到医院,而她寝室里的人之后才知道。个体在遇到困难时无处倾诉,也无处发泄,只能借酒浇愁。这正是个体之间缺乏交流带来的后果。 Durkheim 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压力与影响是自杀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 社会是个体成长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政策导向、社会风气、法制建设等。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生活的社会环境。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阐明,个体是否健康并非个人的事情,而取决于他所在社会的结构。社会具有两中功能,他既能促进人

8、的健康发展,也能阻碍人的健康发展。实际上,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时代青年。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旦进入人的思维空间,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最近二、三十年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了另一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即经济改革给我国的社会带来的深刻的变化。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环境快速变动的时期,文化上价值观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功利主义与物质主义有所抬头;经济上我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但同时造成了贫富分化现象;政治生活中推进民主化改革,法制进程加快。这一环境不可避免地对当代的大学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社会上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渗透到大学校园,而且由于经济的萎缩,刚毕业的大学生也面临着沉

9、重的竞争压力和择业压力。很多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常常会有找不到好工作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感受” ,他们一方面迫切地渴求有一份好的工作,另一方面又要经历漫长的找工作的过程,承受着社会和自身施给自己身上的巨大压力。而我国当代社会中,社会整合度逐渐降低,由此自杀率升高就不足为奇了。迪尔凯姆认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超脱于个人的。作为实体的社会只有和个人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才会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大众社会里,自杀从未被视为犯罪,传统的孔孟哲学里,往往对自杀采取了歌颂式的态度,应该说这种态度在一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是十分牢固的,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最动人的神话是讲述自杀的,

10、如娥皇、女英;最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是讲述自杀殉情的,如梁祝、孔雀东南飞;最高尚的友谊是刎颈之交。这种宽容与同情给自杀提供了丰厚的情感土壤。”当今的,“动乱型”自杀成为自杀的主因,而人们对自杀的观念却还停留在传统的思路上,没有跟上社会变动的步伐,认为自杀至少是无害的,甚而是悲壮的。而不可辩驳的是大量自杀的出现必将对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自杀行为时会带着悲壮和英雄色彩,这一点是很不可取的。大学生的自杀行为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种社会现象。同时身为大学生的自己也非常希望我们可以更加地珍惜生命,珍惜与他人生命的联系。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姐妹、朋友,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高潮也有低谷,我们应该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地去面对成长路上的“烦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