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综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653756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综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点之一。介绍了扎实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向前发展的对实现农业信息化及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同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农业信息服务的内涵及分类。关键词: 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网络服务模式引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

2、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再度重申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规划建议中要求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而农业信息服务作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民素质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 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现状1.1 研究意义加强农业信息服务

3、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选择。农业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居于基础地位 1,农业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环节之一。当前,中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只有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农业信息服务在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支撑作用,才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高产业效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增强竞争力,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农业信息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只有大力增强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发达、顺畅的农业信息服务渠道,才可以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依靠现代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间信息传递、互动、

4、交换的平等关系,城乡居民可以同时分享各种现代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从而推进农村科技、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同时借助于信息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农业经营和管理的高效化,促进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及时、可靠、权威的农业信息可以帮助农民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农业信息服务的作用,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向农民传递农业科技信息、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信息贫穷导致物质贫穷”的局面,使广大农民投入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去,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最终使农民

5、获益。农业信息服务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互联网帮助农民找到商机,同时也激发了广大农民上网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参加各种网络培训班,可提高当代农民的素质;通过集成整合相关的信息资源,可提供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信息。农民通过互联网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也可了解新闻信息,开阔眼界;分享文化信息,丰富文化生活;交流信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2农业信息服务有利于农产品检测预警,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水平。当前农业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威胁很大。除水旱风雹等非生物性自然灾害外,农业作为生物性经济再生产,还受到病虫草鼠及动物病疫情等生物性自

6、然灾害的影响。某些爆发性病虫害、流行性病害或动物病疫情,如果测报防治不准确、不及时,将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严重损失。加之中国入世后,因国外农产品输入的巨大压力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农畜产品的市场风险愈显突出。当务之急是建设功能齐全、反映灵敏的农产品及动物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农畜产品生产全过程信息服务,为政府决策和农户生产提供有效、准确的市场、技术、质量检验、病虫害疫情等信息,以达到引导生产、抵御化解市场和自然风险,提高对灾情的反应速度和抵御能力,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利益,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达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目的。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国际方面,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

7、已得到广泛应用。20 世纪 60 年代,计算机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房,由专人操作使用;70 年代,计算机开始参与农场管理;80 年代,出现计算机联机服务;90 年代,进入网络化时代,以人工智能、3S 技术为依托的虚拟农业、精确农业已显端倪。进入 21世纪,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农业数据与图像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和信息实时处理等各个方面。同时,其他信息技术也开始进入农业领域,如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电子网络、人工智能、多媒体、卫星定位、遥感遥测及地理信息系统等 3。目前,国外研究的重点转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

8、数据库与网络。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将各种农业信息加工成数据库并建立农业数据库系统。预计农业信息数据库将向多元化、全球化、商品化和多媒体化发展。此外,国外信息网络正在迅速向农村延伸和普及。二是精确农业。其发源于美国,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是 21 世纪农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全球定位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等 10 多个系统组成,其中遥感技术已被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广泛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农林牧灾害监测等方面。三是专家系统。20 世纪 80 年代中叶以来,美国、日本、英国、荷兰等国相继在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农业效益分析等方面研制出不少专家系统。从开发总

9、量看,美国占近 80%。研究重点是:建立模型以描述农业生产中非结构化、非系统化的知识,最终建立以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为对象的生产全程管理系统和实用技术系统,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利用。四是虚拟农业。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定量而系统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等生理生态过程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虚拟作物、畜禽,从遗传学角度定向培育农作物,改变传统的育种和科研方式。目前世界上仅有少数几个研究机构开展此项研究。在国内方面,早期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及农业信息服务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章,主要有农业部信息中心董振江阐述了农业信

10、息资源管理的原则、模式,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管理现状 4。农贵新阐述了我国推行农业信息化的必然性,结合“金农工程”分析了我国建设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现状,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信息资源网、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设施的建设 5。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梅方权教授是我国农业信息化研究的权威人士,曾经提出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从现代农业走向信息农业,描述了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 6;之后,梅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农业信息化的概念,提出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叠加时期与叠加效应,农业信息化将会从农民生活消费、农

11、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市场流通效率、资源利用率、生态环境等六个方面带动农业现代化 7。与此同时,有关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网络延伸等问题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河北农业大学王健教授是我国较早对农业信息服务进行专门研究的知名学者,在他 1998-1999 年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信息化过程中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研究”中,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梅淑芳和吴芳云的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探讨 (2002,8)在分析我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八条对策。温国泉的谈谈我国现阶段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发展模式(20

12、02,12),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方案模式。沈俊涛的“最后一公里”究竟有多长(2003,7),介绍了“金塔模式” ,在我国西部地区实施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的可行办法,把网络终端办到中心小学,有小学老师下载信息报,通过小学生把农业信息报送到农民千家万户,对西部地区农业信息传播有借鉴作用.刘虹等的雅安市农业信息系统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2003,5),分析了国家科技部“星火农村信息化科技行动”中,在四川省雅安市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问题,信息系统的开发服务与信息用户之间相互脱节,信息产品不对路,系统建设主体缺乏服务的动力,致使用户成为简单的信息受体,农业信息系统效果差。赵元凤的博士论文中国农产品市场

13、信息系统研究(2003,5),对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总体及子系统建设的目标、结构、功能进行了逐层分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整体框架。郑红维的硕士论文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综合评价与发展战略研究(2004,5),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中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构建了农村服务体系的综合评价框架和内容,提出了我国农村信息服务的战略构想和战略措施。王众、郑业鲁的农村信息传播渠道和传播机制的构建 (2004,2),根据信息传播原理和农村特定环境,从政府、企业、农户,从投资、政策、技术多个维度,建设面向不同需求水平的现代信息传播服务体系。谢方和王礼力的农业信息到户“最后一公里”问题探讨 (2

14、005,7)分析了农业信息需求,供给,传输方式上的若干问题应是农业信息到户“最后一公里”病症的根结所在。韦志强等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模式从农村公共信息平台和农村基层站点建设和信息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加强信息技术对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的全面渗透,建立高效的信息应用示范体系和灵活的推广机制,加强基层农村科技人才和信息队伍的培养,做好“三农”信息服务工作,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最后一公里”(甘肃农业,2005.11)。郭靖和王健的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石家庄、保定两市的问题调研 (2006)以河北省石家庄、保定两市典型调查的翔实客观数据,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

15、”的现状,以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有效信息的需求、开发及利用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建议。钮志勇等的关于“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探索与实践 (2006,8)简单分析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以及“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产生的原因,首创提出了信息代理服务模式的解决方法,筛选有用信息,在最后一公里通过包括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广播、传单、讲座等多种传播手段使有效信息能真正到达农户,并通过在石头河子镇的具体实践来验证信息代理服务模式的功效。鲁钊阳的对“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反思 (2007,11)从我国地方政府信息化意识不强、农民素质不高、城镇化建设滞后及涉农产品专业市场不完善等因素入手,

16、深刻剖析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措施。董增礼的创新服务方式 破解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瓶颈 (2011,4)介绍了针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衡水市整合现有广播、电视、电信、通信等信息网络资源,加快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带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的经验。王来和马鑫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最后一公里”浅议 (2011,7)分析了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从加大农村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力度、探索适合国情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商业化运作模式、逐步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对策。2 农业信息服务的内涵农业信息服务的范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信息服务涵盖了农业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发布传播、交易分配,信息技术服务以及信息提供服务等综合服务,泛指以产品或服务形式向用户提供和传播信息的各种信息的劳动。农业信息服务的狭义概念是指农业信息服务提供机构以用户的涉农信息需求为中心,展开信息搜集、生产、加工、传播等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