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解读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651424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解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解读九年级语下册曹刿论战解读一、教材解读(一 )简说公元前 684 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全的关眼是“远谋” 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 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全分三段。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 ,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

2、应战。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曹刿请见 ”作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 的必要。曹刿的答语正是全的纲领,下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 ”,一面写庄公之“鄙”。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 ,显示了锐利的眼光。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和“牺牲玉帛

3、,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表现了十足的鄙陋。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小惠”“小信”,并强调了“民从”和“孚” 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在他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决心为人民作一点好事,于是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二、教学建议1 适当讲讲时代背景。不仅要讲战争的背景(见“ 有关资料”),还要讲讲有关的化常识。例如当时没有常备军,有了战争,由国君

4、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指这种征集工作说的。又如当时的作战方式是车战,所以中又有“公与之乘 ”“登轼而望之”“ 视其辙乱”等语,这种战争一般持续的时间不长。讲背景的时间不宜过长,有些内容可以结合字词讲。2 重点是词语解释。建议教师在疏通义过程中采取边讲解边整理的教学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间”“牺牲”“加”“ 狱”“情”“ 鼓”等用的都是古义,可归为一类;“鼓 ”“败绩”“驰”“ 辙”“轼”等都与战争(车战) 有关,也可归为一类。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事。3 诵读是关键。可在堂上练习背诵,讲一段,背一段,后再加以巩固。诵读中发现的问

5、题要及时加以解决。三、教学案例1 本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这篇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 ”。全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 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 ”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 和“可矣”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 ”和“遂逐齐师”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

6、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 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如 “请战”“ 从战”“ 克敌” 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本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 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鲁庄公,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 ”“将鼓”“ 将驰” 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 ”和 “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 “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2 怎样评价鲁庄公?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 ”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 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