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讲义(一)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0568778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讲义(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讲义(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讲义(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讲义(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讲义(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讲义(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讲义(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讲义(一)一、西方圣经翻译纵观西方翻译史,有几件大事尤其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第一是罗马人征服希腊以后,发现希腊灿烂的文明远远高出罗马,于是翻译之风大盛,代表人物有西塞罗(Cicero,106-43B.C.)、贺拉斯 ( Horatius,65-8B.C.)、昆体良(Quintilianus,35?-95?),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活译,以原文为基础的创造性翻译,翻译和创作之间没有根本的界限。我们今天发现罗马神话很多不过是希腊神话的翻版,原因盖出于此。第二件大事:7、8 世纪,阿拉伯人向外扩张,征服了希腊世界,雅典成了翻译中心。大批叙利亚学者来到雅典,把希腊作品译成古叙别

2、亚语,带回巴格达;巴格达的翻译活动也非常活跃,翻译成古叙别亚语的译品和一些希腊原作被译成阿拉伯语。但在 10、11 世纪,阿拉伯学术研究开始走下坡路,阿拉伯语作品于是大量涌向西班牙,托莱多取代了巴格达,成为欧洲的“翻译院” ,书写于阿拉伯语的大量希腊作品又被译成拉丁语。还有就是贯穿西方翻译史的圣经的翻译。圣经的旧约(Old Testament)成书于公元前,原是犹太教的经典,原文为希伯来语(Hebrew)。 新约(New Testament)成 2 世纪下半叶,原文为希腊语。公元前 3 世纪,耶路撒冷的主教应埃及国王的请求,派人去亚历山大城承担旧约的翻译工作。于是,在285249 B.C.年间

3、,有 72 名高贵的犹太学者云集亚历山大城,从事这项翻译工作。据传,这 72 名学者来自 12 个不同的以色列部落,每个部落 6 名。他们来到亚历山大图书馆,两人一组,分在 36 个地方进行翻译,译出 36 篇彼此极为相似的译文。最后,72 人结合在一起,对 36 篇译稿进行对比,在措辞上取得一致意见,这个译本被称之为七十子文本或七十贤士译本 ,或七十子希腊文本(Septuagint)。这个文本成了“第二原本” ,有时甚至取代希伯来语文本而成为第一原本。准确是这个译本的最大特点。 七十子是圣经翻译的第一个里程碑。到了罗马帝国时期,拉丁语圣经的翻译比较混乱,神学家哲罗姆( St. Jerome,

4、347?-420)受命于罗马教皇,对早先的几个译本进行修改,编译出正确的、可为人们公认的拉丁文圣经 。他首先译出新约里的四部福音,又据七十子希腊文本译出一些篇章。慢慢地,他对七十子很不满意,决定要从希伯来语重新翻译。大约在 405 午,在几个助手的协助下,正式翻译出旧约和新约 ,即通俗拉丁文本圣经(Vulgate)。哲罗姆主张: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应当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而且应当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意思,但在圣经翻译中,则不能一概采用意译,而主要应当采用直译。正确的翻译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他不相信在用词造句上有什么“上帝的

5、感召” 。他这一观点主要针对奥古斯丁(St. Augustine,354-430,神学家,哲学家,在 论基督教育中表示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并指出圣经翻译必须依靠上帝的感召,这就是为什么七十子的译本那么相似的原因) 。- 2 -圣经翻译的第三个里程碑是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1466?-1536?)的新约圣经 。伊拉斯谟出生于荷兰的一个牧师家庭,曾留学巴黎,先后旅居英、德、意、瑞士诸国,是北欧文艺复兴运动中的著名人物。1516 年在原手抄本的基础上,他首次刊行了希腊语的新约圣经 ,后附有他本人所译的拉丁文本和所作的评注。这部对照本的问世轰动了整个西欧学术界。伊拉斯谟主张

6、尊重原作。在他以前,欧洲各国的圣经翻译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有的以希腊文为蓝本,有的以拉丁文为蓝本。而他指出圣经翻译必须尊重原作。而且认为译者必须具备丰富的语文知识。必须学习古希腊语,理解古希腊语的语义、词义和修辞。他同意哲罗姆的观点,根本没有“神的感召”的翻译。在解释圣经的问题上,没有绝对的权威可言,人们的语文知识和学问每前进一步,就会对圣经有新的理解,就会产生新的译文。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的圣经翻译又立下了一座里程碑。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和翻译家。1521 年在合作者的协助下着手翻译圣经 ,先从希腊语译出新约,再从希伯来语译出旧约 。他主张翻译必须采

7、用人民的语言。在中世纪后期,教会不赞成俗人翻译圣经,认为他们不懂神学,会曲解圣经,引出异端邪说。教会极力反对异教,禁止使用异教徒的译本。但路德却采用通俗、明了、能为大众接受的原则进行翻译,要为既不懂希伯来语、又不懂拉丁语、文化水平低下的读者服务。他以家乡图林根一带比较统一的公文用语为基础,吸收了其他地方方言的精华,并创造出了许多新词汇,使译文成为了德语的典范。路德还提出了翻译的七项原则:可以改变译文的词序;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可以增补必要的连词;可以略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可以用词组翻译单词;可以把比喻译成一般表达,反之亦然;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钦定本圣经译本 (16

8、11,Authorized Version)可以说是英国翻译史上最重要的译本。1604 年英国教会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建议修改现行的圣经英译本。这一建议得到国王詹姆士一世(James I)的赞许,他建议新译本要由大学学者翻译,由主教和国王审定。国王批准了 54 个学者担任翻译。但据史料记载,后来实际参与的只有 47 人。这些人分成 6 个小组,分别在西敏寺(Westminster)教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担任各自的任务。他们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原则。该译本于 1611 年出版。该译本直接译自古希伯来语和古希腊语,比以往任何译本都更忠实,更具学术性。译文通俗优美, 旧约模仿了希伯来原文的韵律和风格,

9、新约的文字模仿也胜过优美的希腊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讨论较多的就是能否用同义词的问题,译者们极力强调用同义词(如:purpose/ intent,journeying /traveling,think /suppose,pain ache ,joy gladness )的重要性。 钦定本对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人们广为使用的成语、谚语,很多都来自该译本,如:clear as crystal 水晶一样的透明 still small voice 良心的声音smite hip and thigh 使惨败 rise as one man 团结如一人a thorn in the flesh 肉中

10、刺 broken reed 压断的芦苇;不可靠的人root of all evil 万恶之源 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a stiff neck 坚持错误的人 the man of sin 罪人king of kings 王中王 wise as Solomon 像所罗门一样有智慧laughingstock 笑柄 stumbling block 障碍物,绊脚石- 3 -an old wives,tale 老生常谈 nothing but skin and bones 皮包骨scapegoat 替罪羊 beat the air 白费力气;枉费心机wa

11、sh ones hands 洗手不干 Judas kiss 犹大之吻;背叛的信号tower of Babel 巴比塔;混乱;空想 forbidden fruit 禁果the spirit is willing,but the flesh is weak 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curse of Adam 亚当遭诅咒;为生活奔波 figs leaves 无花果树叶;遮羞布stray lamb 迷途的羔羊;有罪之人 a tree is known by its fruit 由果知树;观其行而知其人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 cast pearls before s

12、wine 明珠暗投;对牛弹琴turn the other cheek 转过另一边脸让人打;宽大为怀;忍辱负重;逆来顺受salt of the earth 没有坏心眼的人;高尚的人;社会中坚sow the wind and reap the whirlwind 一恶十报;种恶因必收恶果a leopard wont change its spots 本性难移beat swords into plowshares 铸剑为犁;化干戈为玉帛a fly in the ointment 膏油里的一只苍蝇;美中不足;扫兴的小事lion in the way/road 拦路虎;巨大的障碍spare the ro

13、d and spoil the child 不管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sow discord 种下不和;挑拨flee as a bird to the mountain 如飞鸟归山;欣然而往;归心似箭escape by/with the skin of ones teeth 九死一生,幸免于难make the hair stand on end 毛骨悚然Jobs comforter 约伯的安慰者;增加对方痛苦的安慰者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 流着奶和蜜的地方;富饶之地land of promise 乐土,福地by the sweat of ones

14、browin the sweat of ones face 靠血汗糊口;凭勤劳谋生二、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境”傅雷的“神似”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以实际工作论,翻译比临画更难。临画与原画,素材相同(颜色,画布,或纸或绢) ,法则相同(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 。译本与原作,文字既不侔,规则又大异。各种文字各有特色,各有无可模仿的优点,各有无法补救的缺陷,同时又各有不能侵犯的戒律。象英、法,英、德那样接近的语言,尚且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中西文字的扦格远过于此,要求传神达意,铢钢悉称,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各国的翻译文学,虽优劣不一

15、,但从无法文式的英国译本,也没有英文式的法国译本。假如破坏本国文字的结构与特性,就能传达异国文字的特性而获致原作的精神,那么翻译真- 4 -是太容易了。不幸那种理论非但是刻舟求剑,而且结果是削足适履,两败俱伤。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应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涵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雨忘其外” 。而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倘若认为翻译标准不应当如是平易,则不妨假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节选自:傅雷重译本序钱钟书的“化境”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 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从口 , 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日囮 ,读若譌 。 ”南唐以来, “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 ,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 , “讷” 、 “讹” 、 “化”和“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