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567989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对提高数学堂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到 xx 从事初中数学教学这几年,每次和同事交流时都会听到“现在的学生不好教、笨、不学习、成绩差、基础不好”这样的报怨之词。然而冷静下认真想一想,问题也不光出现在学生身上,我们老师也要从自身寻找问题。本人虽然不完全同意“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说法,但只是推脱说学生基础差,不听这不能成为教师推脱责任的借口。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堂学习为目的展开教学。对于如何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本人有如下心得:一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初中数学的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具

2、有最强的应用性,相对知识要求水平较低,学习难度不大。数学应尽量使学生意识到数学不仅仅存在于堂上,考场上,它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的发展已经的融入人类的化发展进程,必将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学好数学家不是少数“聪明” 学生的专利,而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每个身心发育正常的学生都能学好数学,只是反应速度不同,最终达到的目标是相同的,就是学以致用。这样就需要教师在备时要分层次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让每们学生在你的数学上都有收获,同时让学生学生产生成就感,觉得一节下自己“有所得 ”,一节下没有白白付出,有了回报,从面对数学产生兴趣,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的目的。二、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

3、际情况选择一节的教学资料。教材是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是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架起的一座桥梁,是师生沟通的平台。而每套教材的编写都存在区域性,有各自的优点、缺点,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教材中的资料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引例中提到“冻土层” ,这人词语对海南这个四季常春的地区的学生说是陌生的,如果教师不加以处理照本宣科直接用这个引例上就可能让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发生偏移,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八年级下册第十八勾股定理第一节第一时,教材中给出的学习资料对于本人所教的学生很不适合,操作性不强,即使学生作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得出的图形可以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和几位前辈交流以后,

4、我讲到这里时就让学生动手拼图,最后得出结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共享,大量的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随处可以找到。但是不一定每一份“优秀的教案、教学设计” 都适合在你的学生。这样的作品是作者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教学方案,面对的学生不同所以这个方案不一定适合你所教的学生。我们要从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接受能力)出发,认真的选择一些更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料,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能盲目套用“优秀教案、教设计” 。三、细心观察学生的堂表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笼络学生 ”。每位教师都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教学调剂完成教学,但在堂教学中,情况瞬息万变,教师在备时

5、很难完全把握预设情况。所以在堂上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表现,他们的表现是你本节预设情况的反映,如果学生的反应不理想,教师没有必要一定按照原方案继续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在堂上如果出现部分学生走神、搞小动作等现象,教师最好及时处理,不能任其发展。否则这种现象会发生“传染” 而造成不良后果。教师可以用恰当语言或肢体语言提醒该生,但应注意让学生看到这是善意的提醒,而不是冷嘲热讽,以便让学生从新回到堂学习中,就是所说的“笼络学生 ”,一但学生站在对立面则难以挽回。教育无小事,我们在工作中一点点的失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轻者可能让一个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厌学,重者可以说是影响这名学生的一生。我们的工作是面对数十个学生,而这些学生的后面是数十个家庭,我们的工作要对这些家庭负责,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在工作中只能是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不断学习、交流、总结,弥补不足之处。以上观点是本人近几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由于本人能力有限疏漏难免,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