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礼的思想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546943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孔子礼的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孔子礼的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孔子礼的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孔子礼的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孔子礼的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孔子礼的思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孔子“礼”的思想教育学原理专业 王团 2005154摘要 孔子礼学源于关系人类存在的意义上的古礼,它是对濒临崩坏的古礼的承继,又是中华礼文化得以形成并传衍久远的端绪。“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很崇拜周礼,主张“复礼”、“为国以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治秩序。孔子提出的“复礼” 的办法是“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键词 孔子;克己复礼;正名;中一、 “礼”的起源古代所谓礼,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仪式,在欧洲封建社会中, “在自然经济关系统治之下,在社会经济生活停滞之下,庄园(封建领主庄园)流行着一种传统观念,一种惯例,作为决定

2、当地习俗的标准。此种习俗调节庄园经济的内部秩序和农民与领主之间的关系。 (柯明斯基封建主义 ) ”,张仲实译本,第三产业 5 页)这种调节封建领主庄园秩序与关系的惯例习俗,包括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就即是礼。周礼即是周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传统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它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而详尽的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成员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准则,在权利与义务方面的统一性、平等性和对所有成员共同的约束性是他的基本原则。由于它以氏族血缘关系作为维系的纽带,在其形成与世代沿袭过程中,周族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征就通过“周礼”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区别周族与其他氏族的外在

3、标志。 “周礼”是西周以来奴隶制上层建筑的集中表现,它是用来维护奴隶制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孔子对当时的礼治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 ,形成了自己的“礼”思想 。晋国女叔齐说: “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左传昭公五年)可见礼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论语中谈到“礼”达七十四次,主要是赞美和弘扬周公所奠定的周礼。孔子认为礼作为规范社会结构和人们行为的基本制度在很久以前就存在 ,将来也会永远存在下去,礼治是永恒的。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 ) ,他回顾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认为殷礼是以夏礼为基础,而有所损益

4、的,周礼是以殷礼为基础而有所损益的。由此推论,继周的一代也必须以周礼为基础而有所损益。这样一步一步地推下去,虽百世也是可以预知的。因此,孔子对西周社会统治的井然有序表现出极强的向往之情,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 ) 。他的这种向往是对奴隶贵族统治辉煌时期的依恋、 ,是对奴隶贵族统治鼎盛时期的追寻。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 )又说:“好直不好学,起蔽也绞” (论语阳货 ) ,这都是说学“礼”的重要性。二、 “礼”的内涵(1)“克己复礼”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西周建立起来的礼治秩序已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当时的情况是, “周室衰

5、,礼法隳”,王室衰微,礼法败坏。而诸侯也是贵族世卿专权,如齐之田氏,晋之六卿,鲁之三家。正所谓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 ,子弑其父者有之。 ”(孟子滕文公下)即孔子所谓的 “礼崩乐坏”。目睹这种种现象,与礼治下井井有条的社会秩序对照,孔子非常气愤。当孔子听说鲁国三位权臣祭祀祖先唱着 “雍”来撤除祭物时 ,就斥责道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三家之堂” (论语八佾 )。而当听说季平子竟然比照天子的标准, “八佾舞于庭 ”时,孔子更加气愤,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面对当时如此不堪的社会现实 ,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 “复礼就是回归于“礼” 。当时不仅社会下

6、层的人不照“礼”行事而“犯上作乱”,即使社会上层的人也不照礼行事。孔丘认为,其所以不照礼行事,因为人们都愿意满足他们自己的欲求,照着自己的欲求行事。所以复礼必须“克己” 。“克”就是战胜的意思, “克己”就是要用“礼”战胜自己的欲求,能“克己”自然就复礼了。 “克己” “复礼”实际上就是一回事。“复礼”运用到家庭关系中,就是要维护西周“亲亲”的宗法制度。孔子认为,周礼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尊与亲亲。尊尊即尊贵,是维护等级制的原则,它规定人民服从贵族特权。孔子礼思想的实质,就是依据嫡庶、长幼、亲疏等关系,确定贵贱、大小、上下的等级区别,形成各种名分,按照名分,确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藉以制定有关社

7、会政治的礼法制度。所有的人都按照礼治规定,等差有序,贵贱有等,各处其位,各奉其事,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政治角色,遵循礼的角色规范,规范言行,履行义务,即辨贵贱、明亲疏、别父子、识远近、知上下、使之长幼有序,做到“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礼记大传)。 礼记 哀公问说 , “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这就是礼的根本作用。(2) “正名”的理论为了维护周礼的尊严,为了贯彻亲亲尊尊的原则,孔子又提出了“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

8、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行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 “正名”就是整顿有些人特别是在位的人与他的身份不相符合的言论和行动, “正名”是维护礼的重要主张。孔子认为,礼治制度之所以产生,是为了确定各人与其名分相符的思想和行为。正名就是使名实相符,所以说“名之必可行也,言之必可行也。 ”而所谓刑罚,则是对违反礼治者的惩罚。如果礼治制度遭到破坏 , “名不正” ,就会使“礼乐不兴” , “刑罚不中” ,造成“民无所措手足” 。在当时的社会大转变中,“礼崩乐坏” ,孔子说, “觚不觚,觚哉觚哉” (论语雍也 )他认为,必须是有棱的酒杯,才可以叫做觚,

9、如果没有棱,就不是觚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正是周礼遭到破坏的写照。正名就是改变这种状况,按照礼的要求恢复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谨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僭礼 ,也就是“齐之以礼” 。事实上为君,为臣,为父,为子的人都合乎为君为臣为父为子之道,这就是“天下有道” 。(3) “中”的理论“允执其中” (论语尧曰 ) , “其”就是“两端” , “执其两端,用

10、其中于民。 ”(中庸 ) , “其中”就是“两端”的“中” 。就是要确确实实地抓住“两端”的“中” ,不可“过” ,也不可“不及” 。孔子又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 )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哩。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我从他那个问题的首尾去盘问,才得到很多意思,然后尽量去告诉他。 ”其实还是折中主义。孔子所说的“两端” ,是没有斗争的、静止的两个方面。他所说的“中” ,就是要永远保持统一体的平衡,不使发生质的变化,他的这些观点是形而上学反辨证法的观点。在当时孔子称之为“天下无道”的时代,奴隶社会已经垮台了,旧的平

11、衡已经失去了,周礼已经崩坏了。孔子还妄想要恢复旧的平衡,要复礼,他宣扬“中” ,以之作为礼的根据和“复礼”的理由。“中”的具体规定就是礼,即是周礼。 “师也过,商也不及” (论语先进 )意思是说,子产对于老百姓,宽的太过,严则不及。过和不及都是错误的。只有中才是正确的。可是怎样决定那个中呢?孔子以“礼”作为“中”的具体规定。这也是“中”作为“礼”的理论根据。参考文献 :1 杨伯峻 1 论语译注M1 北京:中华书局,198012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三卷M 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3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八卷M 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4 张培国孔子礼治思想浅析J 管子学刊200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