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区划基础(初稿)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0413069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9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区划基础(初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自然区划基础(初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自然区划基础(初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自然区划基础(初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自然区划基础(初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区划基础(初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区划基础(初稿)(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 自然区划基础第一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1有关概念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并不是整个地球。地理环境:不含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之外。地理环境与人类环境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后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包含着不同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环境的范围已经并将不断扩大。古代人类环境并不包括海洋,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海洋已成为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宇宙空间,包括地球高空和星际空间等,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也将成为人类涉足之地,但并不因此成为人类生存或居住的环境。生态系统与自

2、然地理系统的区别: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体及其生境相结合而成的整体。生境是指直接影响生物群体的那些环境因素的综合,即生态因子的总和,而起间接作用和影响的一些因子,如生物群落所处的地貌条件、根层以下的基质、地下水以及群落外界的其它因素等,统称为处境,即生态系统的立地背景。生态系统的整体仅以生物有机体为中心,即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生物界,它是联系那些直接有关的生态因子来进行研究的,整体中不包括处境在内。自然地理系统是以自然地域为中心,通过有机界与无机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把处境、生境和生物群落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的、地域性的考察。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系统)及各组成要素,按确定的方向(有哪

3、些?)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2地理环境分类地理环境可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是指那些只受到人类间接影响而自然面貌未发生根本变化的地理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热带雨林、某些大沼泽、自然保护区及大洋中非主要航线通过的海域等。人为环境则指那些在人类影响下自然面貌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包括农村和城市的“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 。放牧草场及经过樵采的森林虽然保留草场和森林的外貌,但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因此也被列入人为环境的范围。人为环境的变化程度决定于人类的干涉程度。如果人为环境的演变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仍然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还包括人类本身创造的经济环境和社会

4、文化环境,它们是经济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应指天然环境和受制于自然地规律的那部分人为环境两者的总和。自然地理环境有许多代名词,如自然综合体、自然地理系统、景观(壳) 、地理壳(圈) 、地球表层等。人类本身创造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如生产力的地域组合、社会结构、国家行政管理系统、民俗、语言、文化等的地域分布的组合关系,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等,则是经济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自然地理环境是分布在地球表面上并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地球的构造具有分层性。在海陆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海陆表面上下通称地球表层,与地球高空和

5、内部明显不同,它具有下列六大特征:1.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地球高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而太阳辐射又不可穿透地球内部,这就使大部分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附近,并在这里重新转化。因此,海陆表面上下是太阳辐射能对地表所有自然过程起重要作用的地方。2.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其中陆地表面是固体和气体界面,海洋表面是液体和气体的界面,海洋下界是液体和固体的界面,海洋沿岸带是三相物体界面。各界面上三相物质共存,又互相转化,互相渗透,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和溶液系统。3.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

6、成物,例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地貌形态、沉积岩和粘土矿物等。这些物质和现象都是地球表层特有的,通常称为表成体。4. 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在交换和循环过程中还伴随着信息传输。地球表层物质能量转化过程的强度和速度都比地球其他各圈层大,表现形式也更复杂多样。5.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都可能发生变化。这种分异除了表现在水平方向上,也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各级自然综合体或地理系统的形成,就是地域分异的结果。6. 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已远远超出海陆表面,

7、达到地球高空甚至宇宙空间,但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组成结构(纵向结构)是部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结构(横向结构)是自然区划的研究内容。二、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1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类型客观物体的边界有两种不同的类型:1)突变的鲜明边界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一个面(没有厚度) ,界面两侧物质(体系)的性质有明显区别。对地理环境来讲,这类边界一般都是圈层间的边界。例如海陆交界,气陆边界,气水边界。2)渐变的模糊边界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现一个过渡区间,其内不同属性的相邻两物质(体系)并存,且一方属性逐渐消失而另一方属性逐渐显著。渐变型边界具有多种形式,如过渡边界、尖灭边界等

8、。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是一种具有一定过渡区间的渐变界限。2自然地理环境边界确定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边缘圈层(大气圈和岩石圈)的厚度很大,而两者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性随高度或深度的不同又具有渐变的性质,要在这两个地圈中确定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是一个棘手的科学课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论。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概括起来包括三类。1)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范围这类观点侧重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外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或“内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寻找边界和确定范围。地理壳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约在地面以下 5-6 公里) 。因为对流层和水圈参与着太阳所能引起的地理壳的积极的物质

9、循环,沉积岩则是由所有三个无机圈和有机体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从对流层到沉积岩石圈的范围也是生命有机体可能生存的区间,而在这一区间之外,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就显著减弱了。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联系中,大气循环是根本的。因此把对流层的上限作为地理壳的上限,而把区域性潜水的不透水层顶部作为下限。2)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这一观点以我国地理学者牛文元为代表,把自然地理环境视之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取名“自然地理面” 。自然地理面的上限放在地表向上约 50-100 米的近地面边界层,而下限放在太阳能量影响地表的终止线(其深度在陆地下面约 20-30 米,在海洋可达 100

10、 米的深处) 。理由是,在近地面层空气运动以乱流处于主导地位,支配着这里与其上的大气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在陆地上以太阳作用为外力作用的代表,自然地理面的下限不应超过外力对地球的作用深度。3)不作硬性规定陈传康认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范围界限不应作硬性规定,硬性规定一个厚度未必都符合客观实际,而应视研究问题的性质有相应的变化。通常随研究范围的不同,牵涉的厚度也不同。研究小范围的问题,所涉及的厚度就应薄;研究大范围的问题,厚度就应大;全球性的问题,才可能涉及到所谓地理壳的厚度。总而言之,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但就全球尺度的自然地理环境而言,目前大多数自然地理工作者基

11、本接受了 .伊萨钦科的划法:地理壳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地面下 5-6km)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等级系统,自然地理学的边界研究还要研究要素边界和区域边界,这使得自然地理学的边界界定(boundary delineation)更加复杂。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1四大圈层、六大要素1)四大圈层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大类,即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并各以自己为主体构成了下列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l)对流圈:大气圈底部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圈层,主要由气态物质

12、组成。这里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水汽。它的下界是海陆表面,上界随纬度、季节及其他条件不同而不同。根据观测,对流层的平均厚度在低纬度为 17-18 公里,在中纬度为 10-12 公里,在高纬度为 8-9 公里。一般夏季厚而冬季薄。(2)水圈: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其中海洋面积最为宽广,占地球表面积的 70.8,平均深度 3.8 公里。(3)沉积岩石圈:亦称成层岩石圈,地壳(及岩石圈)的上层,主要由沉积岩构成,包括火成岩和变质岩等岩类。沉积岩石圈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平均约有 5 公里。它的最上面往往覆盖着一层风化壳及土壤(达几十米) ,土壤是

13、风化壳的派生自然体。一般地说,沉积岩石圈位于大气圈和水圈之下,露出在水圈之上的部分即构成陆地。(4)生物圈:地表生命有机体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地球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虽然包括了对流层、水圈和沉积岩石圈,但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无机圈层很薄的接触带中。组成生物圈的有机体的总质量约有 1013 吨,其中又以植物为主,它占了有机体总质量的 99。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圈不包括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而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 、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14、2)六大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地质:是自然地理环境赋存的基础,它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来源,并为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赋存的空间。地质构造的差异往往以地貌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有人在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时,往往把地质地貌合并成一个因素。地貌:是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地貌与组成它的岩石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为岩石地貌复合体。地貌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它们蕴含着外力)和岩石圈(蕴含着内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地貌要素反过来又影响着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因为地貌是大气、水和生物作用的场所,地表形态的差异必然引起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变化。因此,岩石地貌复

15、合体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组成的基本部分。气候: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大气蕴含着最终来自太阳的热能,它的物理过程首先支配着地表的热量平衡,同时支配着海陆间的水分循环,从而影响了生物分布和陆地水文网的分布,以及它们的动态。风化壳和土壤覆盖层的形成,受着大气过程各种作用的影响。大气过程还是各种地貌的外营力。水文:也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水体所起的一种重要的环境作用,在于其潜热特性。巨大的水体(如海洋)贮藏着大量的热能。水与大气相互联系,决定着自然地理环境中水热的配置。地球重力赋予水一定的功能,使之起着某种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水还滋养着整个地球的生物界,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因此,各种水文过程

16、实质成为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派生的自然体,也是它的一个组成要素。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地球表层(可称为土壤圈或土被) 。它的空间位置正处在四个基本地圈紧密交接的地带。在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中,土壤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键环节。生物:是行星地球的特殊物质,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它也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质,同时又把所截获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贮藏于有机物质中。通过食物链的联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改造着周围环境。其作用表现在:改变大气圈、水圈的组成,参与风化作用、土壤形成作用、地貌的改造、岩石和非金属矿产的建造等等。人类作为生物的特殊部分,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又有社会属性的一面。因此,在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中,人类起着十分特殊的作用。总之,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