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论治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039362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论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论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论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论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论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论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论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论治【摘要】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西医认为是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以溃疡为主。发病原因目前仍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缺陷有关,故传统治疗措施乃属对症处理,往往致病程慢性迁延,且复发率高。该病在祖国医学中属“泄泻”范畴。相关中医文献对此发病原因、病机、证候及论治均有较为本质的论述。笔者据此,并结合数年临证实践,从整体出发、健脾入手,以益气活血为主的方剂,先后辨证施治了 126 例患者,其中首诊中医肛肠科者45 例,首诊西医因疗效欠佳再转诊中医肛肠科者 81 例。二者分至1543 剂(每日 1 剂)服用,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便血、腹泻、腹痛消失较快,疗程较短,复

2、发率低,随访 6 个月,有效率 92.86%(117/126),复发率 7.14%(9/126)。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益气活血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西医认为是结肠黏膜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以溃疡为主。95%患者首先累及远端结肠,严重者可遍及整个结肠。典型临床表现有:初起症状往往大便带血或腹泻,大便不成形,内含黏液、脓血,以及腹痛,其多呈痉挛性,位于左下腹,可伴有里急后重感。典型体征有:局部压痛,有时可扪及包块(痉挛之肠段),肠鸣音亢进。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质地脆2弱,触之易出血,或见多数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深浅不等之溃疡。活检还可发现直肠隐窝脓肿。晚期可有肠壁增厚、肠腔

3、狭窄、假性息肉形成。发病原因目前仍不甚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缺陷有关1。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祖国医学中属“泄泻”范畴,有关中医文献对此病因、病机、证候、论治均有阐述。鉴于西药对该病的治疗,疗效不尽如人意。于是笔者常常带着相关问题,反复而深入地学习相关文献,力图解决疾病反复性大,疗程较长等问题。2003年 1 月至 2008 年 1 月,笔者从整体出发,健脾入手,以益气活血为主的方剂,先后辨证施治了 126 例,其中首诊中医肛肠科者 45例,首诊西医因疗效欠佳再转诊中医肛肠科者 81 例。服方最短 15剂(每日 1 剂) ,最长 43 剂,平均服药 29 天 (疗程),便血、腹泻、腹痛消失。每例均随

4、访 6 个月。结果:其中 9 例复发,其余均稳定。有效率 92.86%(117/126),复发率 7.14%(9/126)。此与西医的传统治疗相比显示了三点不同。其一,复方疗程较西医明显缩短。西医治疗该病主要服用柳氮磺胺吡啶、嘧碇(SASP、SASD) ,其他抗生素、止血剂、收敛剂,甚至糖皮质激素强的松等,一般需服药 3个月以上,少数需 6 个月甚至 1 年以上,以防复发。 本方剂连续服用均在 2 个月以内,平均 29 天左右,疗程明显缩短,故患者依从性好。其二,西药 SASP、SASD 以及激素等,均具有一定不良反应,而中药方剂则无此方面的影响。此乃中药之普遍优势。其三,3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

5、病因至今尚不明确,所以西医治疗在本质上属于对症处理,故病情反复性大。而中医按其病因、病机、症候、舌象、脉象等辨证论治,在本质上属于治本,且标本兼顾,由此病情反复性明显减低,从而也缩短了疗程,节省了医疗经费。总结上述对 126 例患者的诊治经验与体会,以下浅谈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论治。1 脾气虚弱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基础脾的生理功能主要为“主运化与统血” 。其运化饮食精微至全身脏腑及各种组织中,包括结肠黏膜组织,以保证全身组织细胞的供养。并与肺、肾一起主水湿运化,维持体内水液平衡,若此运化失常,则“脾虚湿困” 。由此可出现腹胀、腹痛及腹泻。现代研究结果表明,脾虚证使胃张力降低、蠕动减弱、排空

6、时间延长、同时空腹滞留液增多、肠道运动加快,从而出现上述症状。脾除主运化外,尚有统摄全身血液之功能。脾虚,统血功能障碍,会致“血不循经” ,发生各种出血,包括便血。脾的运化与统血功能构成了人体防病、抗病的基础,即现代所称的免疫功能。 内经中早就提出了“脾之防卫”的论述,李东桓亦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近来陈泽霖等亦发现脾虚患者中 IgA、IgG、IgM 免疫球蛋白及补体 C3 含量均低于正常。西医认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免疫4功能相关,由此笔者认为脾气虚弱乃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基础。2 血瘀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病理改变血瘀因素很多,除因外伤出血、血液积聚于组织器官而成,

7、或因气滞血停而成,或因寒在血脉、血凝成瘀而成外,脾气虚弱亦是重要因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因为脾气虚弱产生脾不统血,由此血液离开脉道便积而成瘀。若血瘀在胃,则可发生胃溃疡出血;瘀在结肠,便发生结肠黏膜溃疡而出现便血。长期以来中医普遍认为, “初病在气,久病在瘀” 。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程长、缠绵难愈之疾病,病久势必成瘀。此类患者常见之腹痛、痞块、脓血便、脉细涩、舌体瘀斑正是血瘀之表现。近代纤维结肠镜检查,也清楚窥见此类患者的结肠黏膜充血、水肿,且质地脆弱,触之易出血,并见形态不一之溃疡病变1。在溃疡活动期,显见黏膜血管扩张,因通透性增加,血离脉道,久则成瘀。近年来相关研究资料表明,此类患

8、者血液黏度增高,赵辉等也证实了本病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这些均证实了该病存有血瘀病变。由此可认为,血瘀乃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病理改变。此外,从气虚与血瘀的辨证关系看,血瘀亦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变化。中医一致认为,人体元气,具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御外邪、推动脏腑活动的作用。脾气虚弱则生化不足;脾气虚,则血行无力。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滞郁则成瘀。清朝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到:“气5管与血管相连气之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停留而瘀”。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更加清楚说明了血的运行要靠气来推动。由此可见,气虚必致血瘀。血瘀一经形成亦便影响气机运化,二者互为因果。据此笔者以益气

9、活血的方略实施治疗。对早期、轻症者,以益气为主,活血为辅;对久病、重症者以活血为主,益气为辅辨证施治。3 益气活血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这一迁延性疾病,通过温习相关中医文献,并结合自身数年的临证实践,不断加深认识,并依据西医对该病的研究结果,笔者以益气活血法辨证施治,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拟方如下:黄芪 30 g,党参 12 g,茯苓 10 g,炒白术 20 g,升麻 10 g,柴胡 10 g,赤白芍各 10 g,当归 10 g,桃仁 10 g,甘草 3 g,肉桂 3 g,干姜 6 g。黄芪益气补气,并能改善微循环,调理免疫功能;党参不仅能补气,且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网状内皮

10、系统吞噬功能;当归配伍桃仁,养血、活血、散瘀,促进血液循环,与黄芪、党参共同改善病灶之充血、水肿,滋养局部组织,利于溃疡愈合;干姜、肉桂温中散寒,健脾温胃;白术健胃、镇静; 白芍有解痉、镇痛、抗菌作用;柴胡疏肝理气;升麻有提升中气之效。长期腹泻者,往往中气下陷需补6气提升。现代药理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健脾益气类中药具有提高机体功能作用,而活血化瘀则改善局部病变组织的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使溃疡愈合。二者共用,标本兼治,由此明显提高了疗效。当然,虽同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但因每人病情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临证中根据具体病情,舌象,脉象对上方采取加减辨证论治,而非千篇一律。上方虽较为满意,但随访时间较短,尚不能充分证明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且对少数患者仍不尽如人意,故仍在总结改进中。【参考文献】1龚兰生.内科手册,第 4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19-3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