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038778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学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学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学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学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学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学案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学案人教新课标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 5 课童趣学案教师寄语: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法布尔学习目标1 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2、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思维。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结合 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童稚( ) 鹤唳( ) 怡然称快( ) 土砾( )丘壑( ) 癞虾蟆( ) 藐小 ( ) 项为( )之

2、强( )2、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鞭数十,驱之别院()以虫蚊为兽()项为之强()x k b 1 . c o m兴正浓() 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 为林()方出神()驱之别院() 则或千或百()3、指出加粗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必细察其纹理()昂首观之() 使之冲烟而飞鸣()蹲其身()观之,兴正浓()驱之别院()二、理解探究1、(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2)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3)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4)找出文 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5)找出文中的

3、通假字。(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2、“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三、合作释疑3、学生集体背诵全文,思考、交流:文章首句叙写自己童稚时获得的“物外之趣”,依朗读时对句意层次的把握,分析第段在结构上的作 用。课文第段中,“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什么?第段中“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句中庞然大物指什么?所拔之山,所倒之树又分别指什么?课文分叙部分描写了儿时哪些“物外之趣”?新$课$标$第$一$网文中有哪些描写作 者神态的句子?表现出儿时的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4、学生合作探究:文章以生动的

4、笔触、细腻的刻画,围绕“趣”字着墨,展现了一幅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图 。“趣 ”既在事中,拟 夏蚊为群鹤舞空等,更在超乎物外的稚情,那么,这种“物外 之趣”是怎样产生的?四、课内精读、填空:课文童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课文详细叙述了作者儿时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素帐”看到“”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的经过。、下列加粗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心之所向、昂首观之、使之冲烟飞鸣、项为之强、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果如鹤唳云端 、又留蚊于素帐中、 为之怡然称快、项为之强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文章描述了“我”从不失童稚的游戏中获得

5、了“物外之趣”,“物外”是指 的意思。、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结合课文,给古今词作如下分类,每一类举一例并作分析: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词: 消亡不再 使用了的词:意义转移了的词:、“鹤唳”是鹤鸣叫,你知道关于“风声鹤唳”的成语故事吗?请简单叙述。、“又留蚊于素帐中”句中“素”的意思是 ,写出两个含有“素”的成语。五、拓展延伸青青庭院故 乡青青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宽大的庭院到处都染满了绿,除了北边屋前,四壁倒有三面被绿簇拥着,中间被父亲 的花草和母亲的菜畦装点起来,并 不显得空旷。因为庭院的绿太浓,于是

6、在我的意识里,庭院仿佛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而这绿又是摇曳多姿的,空灵而深邃的,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探到你的心里。每到六月的时候,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蜂儿嗡嗡地闹着,贪婪地吮着花蜜。儿时的我总是很馋,却不晓得蜂蜜要经过蜜蜂的酿造才可以吃,以为捉到一只蜜蜂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蜂蜜。常常寻一只敞口不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是太大的玻璃瓶子,轻手轻脚地靠近树身,耐心地等待蜜蜂停落到花儿上,钻进花心,然后悄悄地把瓶口移近,猛的一扣,蜜蜂一惊,就会落入瓶底,接着迅速旋紧盖子。怕蜜蜂死掉,就在瓶盖儿上扎个眼儿,且看蜂儿在瓶中辗转,腹

7、部一鼓一鼓的,淡淡的黄的翅风车一样的振动,找不到出去的路。看到后来,却觉得蜂儿可怜,索性打开瓶盖儿,看蜂儿飞走,吃蜜的念头早已忘掉了。有时手指被蜇得又红又肿,就翻来清凉油抹上。但很快就忘了,就再去捉,再被蜇。时光如同缎子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滑过 。及至后来我离开故园到外地求学,再参加工作,再成了家,故园离我渐渐的远了。但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来源:学_科_网 Z_X_X_K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来源:学+科+网 Z+X+X+K一晃小女也十岁了。每到暑假或寒假,她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回故园。父母已经赋闲在家,将今日的庭院装点得更为绚丽。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 布一样泼洒下来,

8、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南屋与庭院之间多了一道花墙,上面是瓜藤搭起的帐篷,长的丝瓜、弯的北瓜从藤上垂下。转过花墙,东墙是满架的金银花,从南到北一路的铺开,西墙挂满了葡萄。各色的深的浅的树和藤在庭院中攀缘生长,错落有致。母亲的菜畦依然齐整,父亲的花草依然沿着菜畦一路 开放。石榴树斑斑驳驳地褪皮,大大小小 的石榴赶趟似的挂满了枝头,叶间还偶尔开放着一朵两朵火红火红的石榴花。但故乡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的庭院究竟还是绿,浓浓的令人不禁将它掬在手里,饮到心里,醉到梦里。故园的绿啊,它衍生了几代人的梦,不仅衍生着梦,也衍生着希望,时时激励着我。1

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1)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 ,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2)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2. 为什么作者觉得庭院中的绿“又 是摇曳多姿,空灵深邃” 的?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答。3. 文章写庭院的绿,可是第 3 段却详写了儿时捉蜜蜂的趣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第 4 段中说,“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x k b 1 . c o m答案第 5 课 童 趣一、基础知识1 童稚(z

10、h) 鹤唳(l) 怡然称快(y) 土砾(l)丘壑(h ) 癞虾蟆(h m) 藐小(mio) 项为之强(wi)(jing)2、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地)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以虫蚊为兽(把当作)项为之强(脖子、颈项)兴正浓(兴趣)果如鹤唳云端(果真)以丛草为林(树林)方出神(正)驱之别院(赶、驱逐)则或千或百(有时)3、指出加粗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昂首观之(代夏蚊)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蹲其身(代自己)观之,

11、兴正浓(代二虫)驱之别院(代虾蟆)二、理解 探究1音同形不同的字:砾唳鹤壑向项义同字不同的字:察观视见唳鸣素白字同义不同的字: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藐小之物庞然大物凹凸成语: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

12、与台齐”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2、珍惜生命、处置有度。三、合作释疑3、文章开篇仅用个字,以“物外之趣”总摄下文叙事,行文简洁。“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看不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林”指丛草,“兽”指虫蚊,“丘”指土砾凸者,“壑”指土砾凹者。句中的“庞然大物”指癞虾蟆,所拔之“山”指土砾凸者,所倒之“树”指草。文章分叙部分描写的“物外之趣”

13、有:观蚊成鹤。拟成群的夏蚊为群鹤舞空,把以烟喷蚊想像成青云白鹤的景象。神游山林。在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定神细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来源:学|科|网鞭逐虾蟆。见癞虾蟆吞食二虫,鞭打示惩,驱之别院。神态描写表现儿童的心理变化。用“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表现专注之情。“徐喷以烟”写贪欢淘气(若“速喷”,则烟浓蚊落,难作“青云白鹤观”)。“蹲其身,使与台齐”写考虑到观察的方便,表现身心的投入。先用“方出神”“观之正浓”写好奇而被吸引,用“呀然惊恐”表现内心的难以置信、受惊而漾起不平;用“神定”写看清了造成严酷现实的原因,思谋办法。文章还借对“外敌”入侵以及自己如何处置的描写,表现心理变化。癞虾蟆的凶残用“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一”表现癞虾蟆气焰嚣张,一“尽”一“吞”表现它的贪婪凶残,也是作者“呀然惊恐”心理变化的外因。这先“拔”后“倒”再“一”的残暴之状,造成童稚作者的惊心动魄,才有以下“捉”“鞭”“驱”的举动。三个动词连用,可见当时决心大,措施狠。读至此处,读者可见作者举起正义大旗主持公道时的除恶的决心、庄严的神态,而大快人心。4、 “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而有创造性的联想和想像。在作者童稚的世界里,视蚊子如群鹤舞空,视丛草虫蚊土砾的“小天地”为成人之“大世界”,视虫斗,鞭虾蟆,这一切不是来自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