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部分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038387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1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部分(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连接电视学习语文(知名媒体纷纷报道)官方网站:http:/ 期末复习:诗歌部分(一)阅读观沧海 魏 曹操1、第 2-4 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2、哪两句写出了曹操的伟大抱负? (二)阅读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1、这首诗中哪两句写出了新事物孕育在旧事物之中?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写出了诗人思恋亲人和故乡的思想感情,在古诗表达思恋故乡和亲人的诗句很多。请你举出两句。 3、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 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 扬的语调,体 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

2、大气势。C、颈联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 绘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D、尾联紧承颈联,抒 发 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 的喜悦、激动的心情。(三)阅读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1、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2、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A、这 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B、颔联 、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C、诗 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3、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A、诗 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

3、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 莺歌燕舞的 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 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 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四)阅读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1、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 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B、第二句用 处于动态 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

4、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 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 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 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 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D、这 首小令仅用 28 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 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龟虽寿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表现了曹操垂暮之年那种积极进取、壮志不衰的雄风和豪迈超脱的胸襟以

5、及建功立业统一全国的抱负。2、任选角度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答:老马伏于马棚,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消沉。作者以老马自喻,表达了自己追求伟大理想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过故人庄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回归自然的情怀。2、描绘“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画面。答:苍翠的树木在村边环绕,似把村庄环抱相拥;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横斜,与村庄依依相伴。3、任选角度赏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答:(1)近景与远景相结合,近处的绿

6、树与远处的青山交相辉映,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2)对仗工整,“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合”对“斜”,勾勒出一幅美妙的乡村风光图,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3)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的情态之美,“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动态,突出了树的繁茂;“斜”字形象的表现出村外青山横斜,与村庄依依相伴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4、谈谈最后一句“还”的表达效果。答:“还”是“再”的意思,作者深深为农庄美景和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的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回归自然的情怀。题破山寺

7、后禅院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描绘本诗所展示的画面。答: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清晨,旭日东升,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耳边传来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我的心灵更加沉静。2、“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作者是以动写静,悠扬的钟声更能衬托出山寺的清幽、静谧。3、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_的环境,主要运用了_的手法答案:深幽寂静 以动写静4、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兴福寺时 ,旭日初升,光照树林。B三、四两句用“曲”“幽”“深”等字目表现禅房花

8、木扶疏、幽深清净的环境。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 观感受, 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D这 首诗题为“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 ”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5、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禅隐 倾向。6、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清幽(或:清净、幽静)的特点。7、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也可答“宁静”“安详”“空灵”)的心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

9、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2、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3、“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 规啼叫, 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时间,又采用寓情于景 手法,抒发了离别的忧伤 之情。4、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作

10、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 远之地。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 ”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 挚。5、下列对所选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诗 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 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过 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 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D、诗 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己,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E、诗 歌想像奇特,体

11、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夜雨寄北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有何表达作用?答:点明季节,渲染寂寥、凄冷的氛围。2、诗人想像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案:想象将来与朋友欢聚,共同剪烛于西窗之下,向朋友细细述说在巴山夜雨时想念朋友的情景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 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 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

12、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夜雨寄北4、“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秋”字点明了季“秋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5、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答: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6、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答: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泊秦淮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作者对不顾国家安危、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心和深切忧虑。2、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情景及画面特点。答:蒙蒙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逼人的秋水,笼罩着江岸寂静的

13、沙滩。营造出了幽静、迷蒙、冷寂的意境。3、第一句两个“笼”字写景的妙处。答:开篇两个“笼”字写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奠定了全诗伤感、忧虑的感情基调,为表达作者对国事的担忧和对当权者不理政务、沉溺享乐的批判的主题创造了意境,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4、真正的“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5、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 “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B.诗 中描 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

14、伤感。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 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浣溪沙1、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诗人在暮春对酒当歌,面对旧日景物触发了伤春感时,孤寂失意的情怀。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情景。答:赋一曲新词饮一杯美酒,在和去年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亭台楼阁里,感伤着物是人非。3、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千古奇偶”进行赏析。答: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让人无可奈何;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

15、像是去年在此安巢的旧时相识吗?伤春感时的惋惜与欣慰交织,蕴含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美好的事物会同时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虚无。4、联系最后一句诗的内容,谈谈“独”字的表达效果。答:“独”是“独自”的意思。作者感时伤怀,在撒满落花的小路上独自徘徊。流露出诗人孤寂、失意的情怀和缕缕恬淡闲愁。过松源晨炊漆公店1、这首诗,诗人用形象的比喻阐释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山”比喻什么?整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答:人生路途中的困难与挫折;不要因眼前一时成功而满足,应不断进取。2、试分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中“拦”的妙处。答:“拦”阻拦的意思,运用拟人修辞,赋予山人的动作和情感。表面上写山的阻拦,实指前进道路上困难的阻挡,蕴含深刻的哲理,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如梦令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