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208031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 摘要 社会心理因素与冠心病因及其临床表现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资料证实抑郁症、焦虑症、性格因素及人格特征、社会孤立和慢性生活压力 5 种主要社会心理因素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研究显示,重症抑郁症与心脏事件呈正相关。许多证据还表明,焦虑症与人群冠心病发病相关。社会因素与冠心病发生存在因果关系:社会支持程度与冠心病发病成反比。此外,已证实慢性生活压力,特别是与工作有关的压力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关键字 冠心病 社会因素 心理 抑郁 焦虑 性格 压力 关系由于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研究。以下分五点探讨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之间的关

2、系。1 抑郁症与冠心病的关系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过度的压抑情绪和对所有活动缺乏兴趣,持续至少两周,并至少伴有下列症状中的 1 种:(1)食欲改变;(2)睡眠障碍;(3)疲乏;(4)精神性运动迟钝或激惹;(5)负罪感或无望感;(6)注意固定倾向;(7)自杀意念。有研究认为抑郁症增加患急性心肌梗死和各种死亡的危险,并认为抑郁是一个连续性变量,它代表一种慢性的心理特征。大量证据表明,抑郁症具有行为的和直接的病理生理作用。在行为机制方面,抑郁症常伴有不健康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过量)和顺从性不良。抑郁致冠心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至少包括三方面:第一,引起高类固醇皮质激素血症(肾上腺皮质对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

3、反应加剧) ;第二,导致血小板功能受损,包括血小板反应度增加,血小板物质(如血小板因子 4 和 血栓球蛋白)的释放。这两种机制的结合构成了抑郁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的基础。第三,抑郁症患者心率变异度降低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患心律失常者增多2 焦虑综合征与冠心病的关系前瞻性研究显示, “恐慌”和“忧虑”这两种焦虑常见的表现与冠心病有关,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病理生理研究显示:焦虑与猝死关系密切,提示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是焦虑症患者引起心性死亡的机制。焦虑症患者心率变异度降低,反映植物神经张力的病理性改变。这种改变导致交感性刺激增加(从而导致心律失常和猝死) ,或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

4、心性死亡。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可引起由植物神经介导的心脏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失调而导致猝死。3 性格和人格特征(character traits)与冠心病的关系 A型性格是 50 年代 Friedman 和 Rosenman4首先提出的一种人类性格特征,主要表现是急躁、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争胜好强(竞争性) 、怀有戒心和敌意、热心工作(事业心) 、效率高、行动快但缺乏耐心及时间紧迫感等。敌意是 A 型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致病作用较强。敌意可通过行为机制促进动脉硬化,例如有敌意者常常伴有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包括吸烟、饮食差、肥胖、过量饮酒等。因此,体重指数、血脂及血压也相应增高。研究还发现,有敌

5、意者常伴有其他促动脉硬化的社会心理因素,如社会孤立。有敌意者心率较快,其血压对生理刺激(如脑力工作负荷)反应明显,血皮质激素水平和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初步研究还表明,有敌意者植物神经对心脏的调节功能减退,血小板反应性升高。心脏周期频谱研究发现,敌意与高频心脏周期频谱(反映植物神经功能)成反比,与低频心脏周期频谱(反映交感神经功能)成正比,提示有敌意者交感神经功能亢进。4 社会孤立与缺乏社会支持与冠心病的关系近年一些研究结果支持社会因素与冠心病发生存在因果关系:社会支持程度与冠心病发病成反比。而且还证实文化不适应(社会因素之一种)也是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此外,低社会经济状况不但是健康人群患心血管病的

6、一个归因因素,也是冠心病患者不良预后的归因因素。研究显示,低社会经济状况者常伴有高危险行为水平增加及心理危险因素的增加。而且,低社会经济状况如伴有其他心理危险因素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成倍上升。缺乏社会支持常常产生行为方面的改变,如吸烟、高脂饮食和过量饮酒。此外,社会因素有直接病理生理作用,包括高皮质激素血症和静息心率的不可逆增加。动物实验证明,慢性社会分离通过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导致心率增快,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6。其他许多研究也提示,社会因素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激活近年一些研究结果支持社会因素与冠心病发生存在因果关系:社会支持程度与冠心病发病成反比。而且还证

7、实文化不适应(社会因素之一种)也是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此外,低社会经济状况不但是健康人群患心血管病的一个归因因素,也是冠心病患者不良预后的归因因素。研究显示,低社会经济状况者常伴有高危险行为水平增加及心理危险因素的增加。而且,低社会经济状况如伴有其他心理危险因素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成倍上升缺乏社会支持常常产生行为方面的改变,如吸烟、高脂饮食和过量饮酒。此外,社会因素有直接病理生理作用,包括高皮质激素血症和静息心率的不可逆增加。动物实验证明,慢性社会分离通过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导致心率增快,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6。其他许多研究也提示,社会因素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激

8、活。5 生活压力与冠心病的关系迄今为止研究得最多的是与工作有关的慢性生活压力,有关工作压力和冠心病关系的大部分研究都得到阳性结果,提示慢性生活压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存在因果关系 7。有关的病理生理研究结果:有关生活压力致心血管病作用的机制主要是诱导心肌缺血和促发心律失常,此外还有内皮损伤和凝血机制改变。(1)诱导心肌缺血:生气是一种很强的心理压力因素,导致心脏射血分数(EF)值明显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增加、心率增加以及心率血压双重乘积(反映心肌耗氧量)升高。脑力活动负荷诱导心肌缺血的机制为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脉收缩以及冠脉微循环扩张功能障碍。(2)促发心律失常:与精神压力有关的急性诱发因素或慢性

9、、持续的强的不良心理状态(如抑郁和无望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心脏生物电不稳定性,从而促发心律失常。社会心理因素的中介机制总体而言是通过神经生理生化、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功能的变化而起作用。紧张的情绪可导致神经功能失调,出现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另外神经内分泌机制发生变化。肾上腺素、甲状隙素分泌增多,影响体内器官的活动,尤对心脑血管的作用较剧烈;交感神经的兴奋可导致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端释放过多的去甲肾上腺素,同时多巴胺分泌也增多,易引起血压升高、冠状动脉痉挛。 ,在受到巨大精神心理因素打击后,使体内出现一系列病变,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出血等 8。总之,人类复杂的心

10、理活动源于社会性,有明确的物质基础。同任何世间事物具有两重性一样,心理活动有正性作用,促使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也有负性作用,导致各种社会问题和疾病,心血管病是其中之一。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引起的社会经济急骤变化导致人类各种心理变化,有些是正性的,有些是负性的。研究这种心理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对疾病(特别是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一系列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冠心病,我们有必要通过自身调节和加强个人心理健康素质来保护自己身心健康。在生活学习中,对性格和习惯的培养很重要,通过积极主动的情绪习惯调节将有助于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也将提高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为延年益寿打下基础。参考文献1.

11、 Barefoot J,schroll M. Sysptom of depression,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nd total mortality in a community sample. Circulation,2000,93:1976-19802. Classman AH,Helzer JE,covey Ls,et al. Smoking,smoking cessation and major depression.JAMA,1998,364:1546-15493. Kubzansky LD,Kawachi I,spiro A ,et al. Is

12、 worrying bad for your heart? A prospective study of worr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normative aging study. Circulation,2001,95:818-8244. Friedman m,Rosenman RH. Association of specific overt behavior pattern with blood and cardiovascular findings: blood cholesterol level,blood clotting time

13、,incidence of arcus senilis,and clinica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MA,1959,169:1286-12965. Sloan RP,shapiro PA,Bigger T Jr,et al. Cardiac autonomic control and hostility in healthy subjects,Am J Cardiol,2000,74:298-3006. Karasek RA,Baker d,Marxer F,et al. Job decision latitude,job demands,and cardio

14、vascular diseas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Swedish men. Am J Public Health,1998,71:694-7057. Lunch J,Krause N,Kaplan GA,et al. Work place demands,economic reward,and progression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irculation,2000,96:302-3078. 曹风雷,孙涛,陈怀安.猝死与社会心理因素关系的调查分析.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3 年 12 月第 10 卷第 12 期9. 唐路宁

15、,段斐,邸丕凡,陈健.非心脏病心脏相关症状的心理因素分析.现代康复,2001 年 7 月第 5 卷第 7 期10. 郭倩玉,王佩显,孙琪. A 型性格与心脏衰老关系初探.天津医药.1998,5 :259 - 261.11. 郭倩玉,王佩显,张金钟.心理因素与心脏衰老关系之探索.医学与哲学.2000 年 11 月第 21 卷第 11 期12.孙金英,柴书芹,刘乐宇.儿童心前区不适的原因探讨. 心肺血管病杂志.2000 年第 19 卷第 4 期13.陈娓,李予文,娄百玉,石玉中.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情绪障碍及心理干预研究陈.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 年第 13 卷第 2期14.卜力.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与心理因素的探讨.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 年第 9 卷第 2 期15.张学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和社会心理因素.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2000 年 1 月第 21 卷第 1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