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021114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899 宏 观 经 济 学 课 程 教 学 大 纲课程名称 宏观经济学 课程编码 0103004课程英文名称 Macro-Economics 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学分 563 理论实验 524周学时数 4 先修课程 微积分、会计学、微观经济学等开课院系 商学院工商管理系 适用专业 金融、工商、国贸、旅游、财务管理、会计学本科专业编写人 罗勤 审批人 顾震宇一、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该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研究的是整体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地体现在通货膨胀、失业

2、、经济增长与波动等方面。宏观经济理论正是要通过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分析说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宏观经济政策正是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总之,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1、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将为后续课程提供分析框架及分析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经济思想及经济学的方法来看待和解释客观经济现象。2、本课程的教学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能力。3、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理论联系

3、实际。在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就各宏观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讨论。根据我国的国情,积极探索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具体应用的条件和规律。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想学生说明如何把这些结论运用到他们生活的世界中。因此,在教学中应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总量分析的能力。强调理论知识与实用方法的结合,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练习题等多种方式进行。四、课程重点与难点 900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

4、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等章节。五、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教 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 (宏观经济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参考书目:1、曼昆著:经济学原理 (原书第 3 版 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年版。2、黎诣远主编:西方经济学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3、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 (下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4、坎贝尔.R.麦克南 斯坦利.L.布鲁伊著:经济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年版。六、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分配表章 节 内 容 学时

5、数 备 注导论 4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6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6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8 不同学分,此章节内容可适当调整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6 不同学分,此章节内容可适当调整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6 不同学分,此章节内容可适当调整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4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6 不同学分,此章节内容可适当调整理论部分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 6 不同学分,此章节内容可适当调整一 宏观调控与中国经济走势:1、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判断2、已采取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特点3、未来宏观经济运行走势分析 2实验(或上机)部分 二 1

6、、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增长。 2、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 2总 学 时 教学 50 学时;实验学时 4 学时;辅导 2 学时 共 56 学 时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理解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等。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一、 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及主要问题 901 三、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第三节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一、用支出法核算 GDP二、用收入法核算 GDP第四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

7、蓄-投资恒等式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第六节 名义 GDP 和实际 GDP第七节 结束语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理解各种消费理论;掌握消费函数、投资函数、乘数的含义及其计算;通货膨胀缺口、通货紧缩缺口等。第一节 均衡产出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二、均衡产出的概念三、投资等于储蓄第二节 凯恩斯消费理论一、消费函数二、储蓄函数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第三节 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国民收入二、使

8、用储蓄函数决定国民收入第五节 乘数论一、投资乘数 二、政府支出乘数 三、税收乘数 四、平衡预算乘数 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第七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二、税收乘数 三、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四、平衡乘数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 ISLM 理论的形成;理解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掌握 IS和 LM 曲线的推导及公式,并能运用模型进行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 902 一、实际利率与投资二、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 三、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四、投资边际效率曲线第二节 IS 曲线一、IS 曲线及其推导 二、IS 曲线的斜率三、IS 曲线

9、的移动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一、利率决定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二、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三、流动偏好陷阱 四、货币需求函数五、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第四节 LM 曲线一、LM 曲线的及其推导 二、LM 曲线的斜率 三、LM 曲线的移动第五节 IS-LM 分析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第六节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本章要掌握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的基本内容。掌握挤出效应、流动性陷阱等重要概念并能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第一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一、财政政策效果的 IS-LM 图形分析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三、挤

10、出效应第三节 货币政策效果一、货币政策效果的 IS-LM 图形分析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体系及目的;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内容。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903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1、自动稳定器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三、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五、赤字与公债第三节 货币政策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三、债券加工与市场利息率的关系四、货币政策几工具1、在贴现政策2、公开市场业务3、

11、法定准备率第六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本章要了解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理解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三、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一、短期总供给曲线二、长期总供给曲线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第四节 IS-LM 模型与总供求模型的关系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失业和通胀的定义及衡量;理解失业和通胀对经济的影响;掌握失业与通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等。第一节 失业的描述一、失业的数据二、失业的分类三、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第二节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第三节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

12、定律一、失业的影响二、奥肯定律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一、通货膨胀的数据二、通货膨胀衡量 904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第五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三、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四、结构性通货膨胀第六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增长理论出现的以及新增长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解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内容,掌握这两个模型的推导过程和经济含义。第一节 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第二节 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一、经济增长与

13、经济发展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些事实三、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方法第二节 哈罗德多马模型一、几个假设二、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第三节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第四节 经济增长因素第五节 经济周期含义与特征一、经济周期的含义二、经济周期的特征 宏观经济实验课内容:一、宏观调控与中国经济走势1、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判断2、已采取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特点3、未来宏观经济运行走势分析二、经济增长1、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增长。 2、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 七、执行大纲使用说明1依据不同学分,可适当调整相关内容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若课时为 48 学时) ,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可能作适当的调整。2教学方式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

14、、随堂讨论、作业及练习等多种方式授课。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905 (1)课堂讲授:讲授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尽量组织收看或安排播放录像或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随堂讨论: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教学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本课程的全部内容。(3)作业及: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作业是必不可少的。除教材各章后所附的作业要按教学要求完成以外,还可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3期末考试及成绩评定(1)本课程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由系或教研室统一命题,统一评

15、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流水阅卷。(2)考试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难度适中,题量适度,对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可不作为考试要求。(3)成绩评定:平时作业(20%)与期末考试(80%)相结合。执笔人:罗 勤 编写日期:2008/11 906 附件: 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宏观经济学 课程编码 0103004课程英文名称 Macro-Economics 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学分 563 理论实验 524周学时数 4 先修课程 微积分、会计学、微观经济学等开课院系 商学院工商管理系 适用专业 金融、工商、国贸、旅游、财务管理、会计学本科专业编写人 罗勤 审批人 顾震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课程

16、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就各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强调理论知识与实用方法的结合,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经济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经济思想及经济学的方法来看待和解释客观经济现象。二、基本要求完成每一个必做实验,对每个实验的目的要认真体会,对每个实验的内容要认真准备,认真写出每一个实验报告,熟练操作每一个实验题目,达到实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三、实验项目序 号 实 验 项 目 学时 实验项目类型1 宏 观 经 济 数 据 的 收 集 、 整 理 与 分析2 基本训练型2 宏 观 经 济 热 点 的 发 现 、 跟 踪 与 分析2 基本训练型四、实验内容实验一 宏观经 济 数 据 的 收 集 、 整 理 与 分 析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