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衢州林业实践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019809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衢州林业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衢州林业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衢州林业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衢州林业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衢州林业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衢州林业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衢州林业实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衢州林业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作出了深刻阐述。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践行“两山”重要思想的主战场,发挥着重要作用。 衢州市作为浙江省重点林区、典型山区,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全市林业用地面积 1004.5 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 75.6%,森林覆盖率达 71.5%,高出全省 10 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二。2003 年 7 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衢州调研时指出, “欠发达地区推进工业化,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决不能丢掉生态优势” , “要树立绿

2、色 GDP 的观念,避免资源过度开发、防止破坏性建设,注意提高资源利用率” 。十多年来,衢州市按照“生态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要求,把绿色生态作为我市最大的优势,把森林衢州建设作为实现幸福衢州的重要现实路径之一。2006 年衢州成为浙江省首个实现“一片绿”的地级市,2008 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2012 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绿水青山助力小康建设 (一)走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路子。衢州通过森林城市建设,积极打造浙江重要生态屏障,加强对源头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湿地等重要区域的重点保护,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比如,取消对开化县 GDP 考核,更加注

3、重绿色发展、转型发展,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保护与发展并重上来,积极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打造钱江源国家公园。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了林业主体的?嘁妫?使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林农从过去的“要我造林”变成“我要造林” ,保护森林、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十二五”期间,衢州市加快木材资源特别是大径材和珍贵树木的培育,加强用材林资源基地储备建设,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等工程,造林规模连创新高,累计造林面积 40 万亩,活立木蓄积量年均增长 100 万立方米以上。林木质量稳步提升,年均抚育更新 28 万亩森林,将103 万亩高山、远山混交林纳入公益林管理,公益林面积达到

4、 469 万亩。森林质量的提高,也为全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二)释放了林业产业发展的新潜力。衢州积极放活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催生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有效释放了林业产业发展潜力。衢州市林业总产值从 2004 年的 10 多亿元增长到 2016 年的 340 亿元,翻了 30 倍,形成了竹产业、木产业、油茶产业为主,特色种植产业、林下经济产业、森林旅游产业为辅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以及江山木门、龙游竹笋、衢江竹炭、柯城家具、常山油茶、开化森林休闲旅游等区域块状产业集群。全市共有优质用材林 300 多万亩,竹林 141 万亩,油茶 68 万亩,猕猴桃、香榧、林

5、下经济等特色种植 200 多万亩;年产值亿元以上林业企业 13 家,规模以上林业企业296 家,贺村镇木业市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国产原木交易集散中心,跻身全国木材类市场三强;建成了 5 个国家森林公园、16 个省级林业观光园区和 30 个休闲度假基地。 (三)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新渠道。衢州林业致力于让农民在从事林业劳动、发展林业产业中获得更多就业门路和稳定的生产性收入,还让农民通过流转、出租、入股等方式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近年来,衢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保持全省前列,其中 2016 年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 4517 元,对农民增收贡献率 31.2%。 “十二五”期间,直接到农户手上的生态

6、补偿 5 亿多元,纳入生态公益林的农户年人均增收 300 多元。2014 至 2016 年,累计 9.5亿元工商资本进入林业发展香榧、金银花、猕猴桃、野化铁皮石斛等特色产业,受益农户 9300 多户。有效盘活了村集体的森林资源,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通过林地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直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近 20 亿元。比如,江山市张村乡左坑口村大尖坑村民小组成功流转了 3715 亩山林,获得 600 多万元资金用于农民下山脱贫。开化县张湾乡潭头村白渡自然村,流转 600 亩集体山林,获得 80 万启动资金用于移民新村建设。 (四)探索了建设美丽林区的新途径。衢州市提出了首个国家休闲区和建设现代田园城

7、市战略,在浙江省杭嘉湖等地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市注重保护生态资源,划分生态红线区、集镇生活区、适度发展区,积极建设美丽林区。将公益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划入生态红线区,在集镇生活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实施绿化提升、污水垃圾统一处理、赤膊墙整治、厕所改造等,在村庄周边实行适度发展。同时,完善了林区社会自治能力机制,有效解决了一批林权矛盾和纠纷,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据统计,我市林权纠纷总体较少且逐年下降,从 2009 年的 65 起下降至 2016 年的 12 起,年均下降 20%,调处率、满意率均达 100%。 深入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 衢州市是南孔圣地,素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

8、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把森林城市建设与城市永续发展、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美丽衢州建设、关注民生福祉社会和谐稳定相结合,努力实现天蓝、水清、山绿、地净、人美,建成让人民收入更称心、居住更舒心、保障更安心、平安更放心、生活更顺心的幸福衢州。 (一)绿色引领,建设森林生态基底。绿色生态是我市最大的优势,保护森林、建设森林是我市实施绿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是统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加快绿化造林步伐,全面实施“1818”平原绿化行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五水共治” 、 “四边三化”和“三改一拆”的工作部署,大力推进森林城市十大项目工程、城区重要景观大道提升工程、 “四大森林”改造提

9、升工程,全市新增平原绿化面积 2.2 万亩,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 107 个。二是扩大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突出、特色明显的森林生态体系,实现林城共生。继续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省级以上公益林扩面 103 万亩,达到 469 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的 46.7%,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 30 元。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142 个,其中国家级 7 个、省级 3 个,保护小区 131 个,总面积达 97.5 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 7.34%。三是全面提升森林生态效益。加快转变林业经营理念,从种树、砍树、卖树向育树、护树、赏树转变,加快森林抚育,实施松、杉等中幼针

10、叶林为重点的抚育改造 135 万亩,全面启动彩色健康森林建设和珍贵树木发展行动,发放珍贵树种苗 446.9万株。加快森林质量和景观水平,结合森林旅游规划实施了万亩环城景观林、生态景观廊道、山地森林改造提质建设工程。 (二)民生至上,提升美丽林区建设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提升生活品质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良好的生态产品已成为日益稀缺的公共产品和民生要素。一是不断拓展森林生态建设范围。我市森林生态建设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民生新需求,不断拓展创建范围,在森林城市(城镇)创建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森林村庄、森林单位、森林厂区、森林学校等系列创建活动,实现“绿色生活、共建共享” 。对

11、全市四个区块巨化厂区、绿色产业集聚区、老城区、西区的 14 条道路、82 个公园、125 个居民小区、232 个单位庭院和学校校园进行绿化提升,建成省级森林城镇 12 个、省级森林村庄83 个、市级森林村庄 282 个。二是加快打造美丽林区。我市结合山区乡镇特点,通过下山脱贫、村庄集中整治等方式,用三年时间,每年 30%左右的村庄纳入绿化提升、污水垃圾统一处理、赤膊墙整治、厕所改造等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在村庄周边实行适度发展,开展“绿化美化示范村、珍贵树种示范村、兴林富民示范村”为主要内容的“三百”示范村建设,赠送珍贵苗木进村入户 300 万株,藏富于民;打造特色化旅游,投资 6 亿多元打造以树

12、种特色为主导的龙顶茶香、霞山梅韵、根宫花雨、桐村红叶、杨林秋风等10 个森林景观点,104 个村庄风景林建设基地,提升农村生态休闲观光品质。三是建设“绿色银行” 。为发挥有限资金的撬动作用,我市在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林业股份合作制改革和林业金融创新,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林地流转经营权证试点,“十二五”期间全市通过县、乡两级交易平台新增流转面积 19.5 万余亩,交易金额近 2.8 亿元,建成林业股份合作制单位 13 家。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新增林权贷款 13.2亿元,贷款余额 8.5 亿元,为林农发展林业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利民富民,探索新型林业经营机制。

13、我市高度关注山区群众、关注山区发展,把兴林富民作为发展林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山区群众收入、改善山区人民生活水平。一是精心打造林业特色产业平台。为提高林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 20 家“租金+股金+薪金”示范股份合作社,建设规模 13.18 万亩,探索形成了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租赁经营、托管经营等多种模式,建立经营主体与林农互利共赢的利益机制。如常山县华凯木业专业合作社的“租金+股金”模式,经营主体租用林地和资源折价入股,林农既是员工又是股东,获得租金、股金和薪金。二是积极推广“一亩山万元钱”模式。以推广与应用香榧高效生态栽培、铁皮石斛原生态栽培、竹林

14、覆盖、林农复合经营等高效林业为重点,实现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全市建立亩均产值可达到 1 万元的示范现代林业园区 25 个,举办各类林业科技培训 946 期,培训林农 30 万余人次,推广面积 35万亩左右,亩均产值可较传统种植模式增收 1000 多元。三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撑。在金融支撑上,近 3 年安排林业特色产业专项资金 1700 万元,建立财政“直补”制度,对林农小额林权抵押贷款和涉林企业给予 3%贴息。在创新金融服务上,出台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实施细则 、 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指导意见 、 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等文件,推动林权融资的规范化、常态化。 (四)文化相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15、。森林是生态文化的重要源泉和阵地,普及生态知识、传播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努力使“爱绿、植绿、护绿、兴绿”成为市民文化自觉,为“森林衢州”和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一是深入开展生态宣传教育。举办“绿色中国行?走进衢州” 、 “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及爱鸟周” 、 “世界湿地日” 、森林消防月等各类森林生态大型宣传活动。开展党政军领导义务植树、 “312 绿化运动” 、 “保护母亲河青少年植树行动” 、 “应对气候变化百校万人校园植树绿化” 、“百个社区万名市民认建认养公共绿地”等一系列义务植树活动,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参加义务植树 980 万人次,植树 2800 多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

16、 85%以上。二是挖掘弘扬生态文化内涵。先后开展“最美林业人” 、衢州“百大古树名木”及“十大树王”评选、 “最美森林” 、 “最美古道” 、“最美通道”等评选活动,全市百佳古树名木统一制作安装古树二维码,11 株古树入选“浙江最美古树” ,衢江区全旺镇幸福源村枫香评为“浙江十大树王” ,6 片森林获评“浙江最美森林” 、8 条古道入选浙江省最美森林古道。衢江区举村乡洋坑村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衢州二中等 8 家单位获得“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称号。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充分利用森林古道、江南古村落、古树群等文化载体,大力?l 展根雕、红木、竹藤工艺,形成了一批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以及开化根雕小镇、龙游红木小镇。通过举办浙江衢州首届森林旅游节、衢江玫瑰节、衢州市首届菊花展等大型主题活动,与周边四省九地市签订了森林旅游发展联盟约定书,森林旅游年收入达到 28.5亿元,游客接待量 1024 万人次。 森林衢州的创新实践,赋予了林农更多财产权利,增加了林农财产性收入,促进了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