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量词+名词”结构中“一”和“量词”的隐现规律研究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015529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一+量词+名词”结构中“一”和“量词”的隐现规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每+一+量词+名词”结构中“一”和“量词”的隐现规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每+一+量词+名词”结构中“一”和“量词”的隐现规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每+一+量词+名词”结构中“一”和“量词”的隐现规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每+一+量词+名词”结构中“一”和“量词”的隐现规律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每+一+量词+名词”结构中“一”和“量词”的隐现规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一+量词+名词”结构中“一”和“量词”的隐现规律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每+一+量词+名词”结构中“一”和“量词”的隐现规律研究摘 要:本文用语料库的方法分析“每+量词+名词”结构的句法分布情况,发现“每+一+量词+名词”结构比“每+量词+名词”结构充当主语和宾语的频率高, “每+量词+名词”结构比“每+一+量词+名词”结构充当状语和兼语的能力强。本文还研究了“每+量词+名词”结构中量词的隐现规律,发现量词的省略与句法因素、名词本身的属性有关。 关键词:数量名短语 每 量词 隐现 一、引言 “每”是一个特殊的代词,黄伯荣、廖序东(2009)认为, “每”与“这” “这么” “那” “那样”等同属于指示代词。齐沪扬(2010)认为, “每”指代一个群体中的任何一个

2、成员,用在数量词语或名词前。 “每”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必须与数量词或名词结合,构成名词短语一起充当句法成分。在“每+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数词为“一”时, “一”常常省略,比如“每一张桌子”可说成“每张桌子” ;有时候, “一”起到调节韵律的作用,这与它在动词的前后位置有关。有时候,量词也可以省略,比如“每一事实都要准确无误” 。 本文探讨的是“每+一+(量)+名” (以下简称 C1)和“每+(量)+名” (以下简称 C2)的句法分布和量词省略情况。通过语料库收集、标注和词频统计,本文发现尽管在C1 和 C2 两种结构中“一”的省略具有随意性,但是 C1 和C2 在句法分布上有一定的差别

3、。 “每+一+量词+名词”结构和“每+(量)+名”结构中量词省略的规律性强,与名词和句法环境密切相关。 本文的语料来源于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计算语言学研究室“语料库在线” 。 二、C1 和 C2 在句法功能上的差别 为考察 C1 和 C2 的句法分布情况,本文搜集了 492 条包含“每+一+量词+名词”格式(C1)的语料以及 337 条包含“每+量词+名词”格式(C2)的语料。本文观察 C1 和 C2在句子谓语中心 V 的前后位置,C1 和 C2 在 V 前的充当主语或状语,在 V 后的充当宾语或宾语的定语。数据显示,C1和 C2 都可以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兼语及其他。详见表1。 由表

4、1 可以看出,C1 作主语的频率最高,其次为宾语、兼语、状语和其他;C2 充当句法成分频率最高的也是主语,其次为宾语、状语、兼语和其他。就作主语和宾语而言,C1 充当主语的频率是其充当宾语频率的 2.4 倍,C2 充当主语的频率是其充当宾语的 2.2 倍。这体现了“每+(一)+量词+名词” (C1)具有较强的作主语的倾向。比较 C1 和 C2可以发现,C1 作主语和宾语的频率都高于 C2,但作状语、兼语和其他的频率都低于 C2,呈现这种特点显然是受到数词“一”的影响。 从统计的语料中可以发现,并非所有的 C2 都能像 C1一样作宾语。如: (1)他看过鲁迅的每一本书。 (2)?他看过鲁迅的每本

5、书。 数量名结构在动词之前时, “一”可以省略。例如: (3)鲁迅的每本书他都看过。 这种句法功能的独特性是 C2 作宾语的频率(22.2%)低于 C1(25.9%)的原因之一。 C1 和 C2 作兼语的频率很低,绝大多数出现在使令式兼语句中。例如: (4)使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 (5)让每一个人充分地、自由地发挥他自己的自然能力。 (6)我总想让每个人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 (7)他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每一笔开销的数目,让每一分钱都能用到实处。 总之, “一”具有制约充当主宾语的倾向,而没有“一”的“每+量词+名词”结构充当状语和兼语

6、的能力要强于“每+一+量词+名词”结构。 三、C1、C2 中量词省略的概率分析 有的量词(临时量词)由名词借用而来,这些量词包括“借用名量词” “借用动量词” (黄伯荣、廖序东,2009) ,比如“桶” (一桶水) 、 “捆” (一捆柴) 、 “脚” (踢了一脚) 、“看” (看了一看) 。从意义上看,这些量词都是“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或“动作次数和发生的时间总量” 。从结构上看,数词跟量词之间不能再插入其他量词,这是判断量词和名词的一个标准,比如“每一王朝”中“王朝”之前可以插入“个” ,因此“王朝”是名词,但是有些名词之前不需要量词,比如“站” “县”等。朱德熙(1982)认为,如果这

7、些词放在量词后,就是名词,直接放在数词后,就是准量词。吕叔湘(1979、2013)把它们看作是特殊名词。为了便于语料处理,本次统计将“准量词”和“特殊名词”统统看做名词。统计结果如表 2。 通过对语料库的词性标注和词频统计发现,在所收集的语料中,C1 中的量词按照频率的高低分为“个” “种”“位” “项”等,其量词省略的概率为 18.4%,C2 中量词按频率的高低分为“个” “种” “次”等,其量词省略的概率为 16.0%。 统计发现,与表 2 中的“名 1”相比, “名 2”具有突出的特点,这些名词多为时间词或表示建制的词,如“天”“年” “小时” “州县”等。例如: (8)学生每天锻炼不少

8、于一小时。 (9)每年可在规定期限通过提交上一年度上缴的税表及所居住房契或租住合同。 (10)每州县当时人口平均以二十万计。 通过进一步标注名 1 和名 2 的词性发现,名 1 中的时间词和建制词占了全部名词的 83.5%,但是,名 2 中时间词和建制词只占了全部的 59.1%。时间词和建制词出现的频率下表 3。 通过表 3 和表 4 的对比可以发现,名 1 中时间词和建制词共占了全部的 83.5%,名 2 中时间词和建制词共占了全部的 59.1%。这说明当量词省略时,数词“一”对其后的名词的属性具有一定的规定倾向,即要求其后名词为时间词或建制词。 四、结语 “每+一+量?+名词”结构中, “

9、一”的隐现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由于这种随意性,本文采用语料统计的方法,观察有“一”和没“一”的结构在句法分布上的差异。通过分析统计数据可以发现, “一”制约着“每+一+量词+名词”结构的句法表现,这体现在该结构充当主语和宾语的能力比“每+量词+名词”结构强,但是充当状语和兼语的能力比“每+量词+名词”结构弱。此外, “每+一+量词+名词”结构和“每+量词+名词”结构中量词的隐现有一定的随意性,分析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尽管量词省略的概率较小,但是其省略是有规律可循的,与名词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齐沪扬等.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13. 5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孙竞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 2000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