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发病性别差异的相关危险因素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014544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胃癌发病性别差异的相关危险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胃癌发病性别差异的相关危险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胃癌发病性别差异的相关危险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胃癌发病性别差异的相关危险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胃癌发病性别差异的相关危险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胃癌发病性别差异的相关危险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癌发病性别差异的相关危险因素(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胃癌发病性别差异的相关危险因素摘要:原发性胃癌是世界范围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 2 倍左右。男性和女性胃癌发病率的比例在不同地区和种族间没有差异, 60 岁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经典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证实, 胃癌发病的性别差异是由慢性感染、饮食、基因变异、遗传易感性、雌激素作用和社会行为差异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上述危险因素的研究, 不仅有助于阐明胃癌的发生机制, 更有助于完善胃癌的防控策略, 进一步降低胃癌发生率。 关键词:胃癌;性别差异;危险因素;癌症防控 1 胃癌发病和预后的性别差异 胃癌(Gastric Cancer, GC)是全球性的高发肿瘤

2、和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 男性人群整体的 GC 发病率是女性的 2 倍 1。在我国, GC 是男性第 2 位、女性第 3 位的高发癌症, 年发病率分别为 477.7/10 万和 201.4/10 万 2。我国 GC 的整体发病率在近 10 年呈下降趋势, 在经济发达的东南地区低于中西部地区、城市低于农村地区、汉族人群低于藏族人群 2, 3。但男性和女性的 GC 发病率比例在不同时间、地区和人群中始终保持在 2:1 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 GC 发病率的性别比例会出现显著变化:40 岁以下人群中, 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 50%, 但这一年龄段的GC 患者只占总体的 3.2%;40 岁至 60 岁人群

3、中, GC 发病率的男性-女性比例显著升高, 并在 60 岁达到顶峰;60 岁以上人群中, GC 的男性和女性发病率逐步趋近, 女性较男性呈现 10 年-15 年的延迟 4。不同胃癌亚型的男女发病率比例存在差别。按解剖部位区分, GC 可分为贲门型和非贲门型, 其中贲门型 GC 的发病率在男女间没有显著差别, 非贲门型 GC 的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 2 倍 5。按病理类型区分, GC 主要包括肠型腺癌、弥散性腺癌、淋巴瘤样癌以及肉瘤。其中肠型腺癌和淋巴瘤样癌均为男性高发 5。预后方面, 我国社区人群流行病学数据显示, GC 术后五年生存率为 50.3%, 男女性别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6。根据美国人

4、群的 GC 术后随访数据, 女性性别是降低术后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 但其作用有限(风险比:hazard ratio, HR=0.94) 7。当前的宏观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GC 发病率的性别差异是多种外源性和内源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2 外源性致癌因素暴露 2.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导致慢性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原体, 可以引发典型的炎症微环境下癌症进化?l 育过程。Hp 慢性感染可以使非贲门部胃癌的发生风险增加 5.9 倍, 但对于贲门部癌症发生的作用并不显著 8。由于非贲门腺癌是 GC 的主要类型, 因此次

5、Hp 感染导致的 GC 达到 75%, C14 检测、质子泵抑制剂以及 Hp 疫苗的推广使用是全球近年来 GC 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8。上述 Hp 感染早期筛查、治疗和预防的措施使得消化性溃疡发生的男性和女性比例由 4.5:1 降至性别平衡, 主要的上消化道溃疡类型从十二指肠溃疡变为胃溃疡, 但是 GC 的发病率的男女差异却没有因此改变 9。我国西部地区的横断面和纵向研究显示, 从 2008 至 2014 年, 幽门螺旋杆菌的人群感染率降低, 由 56.6%下降至 41.1%;虽然总体感染率没有体现出性别差异, 但是大于 20 岁的人群中女性重症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是男性的 2.87

6、倍 3;而这一地区的胃癌发病率男女比例则相反, 男性是女性的 2.09 倍(118.2/10 万vs56.5/10 万) 2。上述数据显示, 单纯的 Hp 暴露并不是导致 GC 男女发病率差异的主要危险因素。尽管全球 Hp感染率近 50%, 但 Hp 感染人群的 GC 发病率不到 2%, 说明还有大量其他因素独立于 Hp 感染、或者与 Hp 感染交互作用, 参与 GC 的进化发育过程 10。 2.2 EB 病毒感染 EB 病毒 (Epstein-Barr virus, EBV)是最重要的致癌性病毒之一, 与鼻咽癌和霍奇金淋巴瘤等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 EBV 病毒的单克隆基因组可以在 GC

7、 细胞和组织中被检出, 而相应的癌旁组织中则呈阴性, 提示相应的 GC 组织是由 EBV 感染的肿瘤干细胞克隆型增殖发展形成。根据组织学区分, EBV 导致的 GC 主要为淋巴瘤样 GC和腺癌。一个纳入 70 项相关研究的汇集分析显示, 90%的胃部淋巴瘤样癌组织中以及 35.1%的术后复发胃癌组织都检出了 EB 病毒基因, 同时 EB 病毒在原发性男性胃癌患者中的检出率是女性的 2 倍(11.1% vs 5.2%) 11 。尽管EBV 不是导致 GC 的主要感染性因素, 但也可以部分解释男性高发现象。 2.3 饮食因素 饮食种类和习惯是最常见也最容易控制的胃癌发生因素。其中食用腌制食物的影响

8、最为显著, 其中富含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以在体内合成亚硝基化合物, 持续性的造成胃黏膜损伤。我国农村高发地区的胃癌危险因素调查显示, 进食腌制食物(比值比:Odds ratio, OR=25.54)对于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要高于 Hp 感染l1(OR=12.145) 12。此外, 高盐饮食会削弱胃黏膜屏障,不良饮食习惯如饮食不规律、长期不吃早餐、暴饮暴食等会导致胃酸分泌紊乱, 都会间接增加癌症风险。相对的, 摄入维生素 C、维生素 A 以及水果蔬菜会起到保护作用(HR=0.5-0.6) 10。但是, 目前尚无研究证实饮食因素对于 GC 男女发病率的差异又显著作用。 2.4 吸烟和酒精暴露 烟草燃

9、烧产生的焦油中含有尼古丁、亚硝基化合物、苯丙芘等多种致癌物, 直接刺激胃黏膜细胞, 显著增加癌症风险。欧洲人群的研究发现, 吸烟与癌症发生风险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GC 发病风险与吸烟时间成正相关 13。我国 11 个省市的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 全国人群吸烟率为 27.3%, 男性 59.3%, 女性为 3.8%;尤其 GC 高发的 45岁-55 岁年龄组中, 男性的吸烟率可达 65% 14。我国多项前瞻性调查的 meta 分析显示, 吸烟可以显著增加癌症发生风险(HR=2.01) 15。因此可以推测, 吸烟是导致GC 男女发病率差异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同时, 吸烟会增加 GC 患者的死亡风险

10、, 上海男性胃癌人群的前瞻性调查研究显示, 与确诊 GC 后戒烟的男性相比, 继续吸烟的男性死亡风险更高(HR=1.63) 16。 我国居民总体的饮酒率超过 20%, 其中男性比例偏高 17。国际病例-对照研究的 meta 分析显示, 饮酒可以升高胃癌发生的风险(OR=1.39) 18;我国类似的研究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OR=1.83) 15。欧洲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证明, 重度酒精?z 入(60g/天)的 GC 发生风险是轻度饮酒者(0.1-4.9g/天)的 1.65 倍;按酒精饮料类别分组分析时, 啤酒的摄入会显著增加 GC 风险(30g/天, HR=1.75)而白酒和红酒则无显著相关性, 这

11、可能与啤酒中含有亚硝酸盐有关 19。 3 遗传因素 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是 GC 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这一方面是由于家庭成员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存在相似性, 使得相关外源性危险因素的暴露体现出家族聚集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则显示出先天遗传倾向性的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是指基因组特定位点的单个核苷酸种类在人群中存在正常差异, 是最为常见的人类可遗传多态性。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发现了大量与 GC 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的 SNP 位点, 一定程度上为 GC 发生风险的性别差异性找到了先天性的遗传因素。比如前列腺干细胞抗原编码基因 rs2294

12、008 位点的 T 基因型可以增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胃癌的发生风险 20;甾固醇类激素合成分子 CYP19A1 上有 3 处 SNP 位点(rs1004982、rs16964228、 和 rs1902580 )的低频基因型均可以增加 GC 发生的风险(OR 值分别为 1.22、1.31 和3.03) 21。除了男性特异性表达或高表达的基因, 共性基因的 SNP 作用也有性别差异性。DNA 甲基转移酶3A(DNA-methyltransferase-3A, DNMT-3A)在胚胎发育和癌症进化中起重要作用, 携带 DNMT-3A rs36012910 位点 AG+GG 基因型中国男性发生 GC

13、的风险是 AA 基因型的2.36 倍, 但这一 SNP 位点对女性没有影响 22。 此外, 随着基因组研究的深入, 癌症进化发育过程中男性和女性的后天遗传改变差异性也被逐步揭示出来。一项基因组和表观遗传修饰联合研究发现 GC 按分子水平特征和可以分为 4 类亚型, 包括 EB 病毒阳性型、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型、基因组稳定型和染色体不稳定型。其中 EB 病毒阳性型为男性好发, 展现出高甲基化修饰现象, 其甲基化水平高于目前已知的所有癌症种类, 并伴有 CDKN2A 基因封闭、PIK3CA突变和免疫细胞通路紊乱等特点。同时, MSI 型

14、为女性高发, 也有较高的甲基化水平, 但修饰位点与 EB 阳性型有显著差别, 伴有 MLH1 基因封闭和有丝分裂信号通路紊乱的特点 23。 4 雌激素作用 目前流行病学研究已经基本证明, 雌激素对于 GC 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首先体现在绝经期的延迟会降低女性胃癌发生风险。英国的“百万女性”研究项目构建了 131万女性的前瞻性队列, 发现绝经后女性发生 GC 的风险是绝经前女性的 1.59 倍, 已绝经女性中, 绝经时间每提早5 年, GC 发生风险会增加 1.18 倍 24。其他前瞻性研究的系统分析也证明, 较长的生育期可以降低 GC 发生风险(RR=0.74) 。这部分解释了男性和女性 GC

15、 发病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由于绝经后的女性失去了雌激素的保护作用, 因此在 10 到 15 年内, 其 GC 发病率会逐渐趋近于男性 25。其次, 关于雌激素相关药物和 GC 发病关系的队列研究系统分析显示, 雌激素替代治疗会减少 GC 风险(RR=0.77) , 而使用抗雌激素药物他莫昔芬会增加 GC 发生风险(RR=1.87)l2, 口服避孕药则无影响 26。怀孕会导致雌激素和孕激素出现大幅规律性变化, 有研究证明产次增多会增加肾癌的发生, 但大量队列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次数与 GC 的发生风险无关 4,26。目前关于雌激素及其受体的表达量与 GC 临床转归之间的流行病学研究缺乏统一的结果。一

16、项我国上海地区的队列研究发现, GC 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 、孕酮受体和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 ER 的高表达与生存期延长有关,但不是生存期的独立相关因素 27。同时, 国际上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果, 最终结论需要大规模的严格流行病学研究或循证医学系统分析确定 28。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在机制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比如, 雌二醇 17可以抑制白介素 8-Src 信号通路和 CCL5- Src /Cas/ Paxillin 信号通路, 进而阻滞组织间质干细胞发展为 GC 29。雄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小鼠模型接受他莫昔芬l3和雌二醇-17 后可以通过抑制 Wnt 通路同时增加免疫细胞浸润, 进而降低 GC 发生率l4l5 30。 5 小结 针对发病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措施是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根本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