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矛盾升级隔代育儿难如何破解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29978818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婆媳矛盾升级隔代育儿难如何破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婆媳矛盾升级隔代育儿难如何破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婆媳矛盾升级隔代育儿难如何破解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婆媳矛盾升级隔代育儿难如何破解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婆媳矛盾升级隔代育儿难如何破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婆媳矛盾升级隔代育儿难如何破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婆媳矛盾升级隔代育儿难如何破解不少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在城市打拼,几年后恋爱成家生子,伴随而来的宝宝由谁带成为一大问题。不少老人此时年龄还不算太大,于是为了减轻儿女的经济压力,加上交给外人带也有些不放心,往往会主动帮忙“凑孙” 。俗话说得好,相见易相处难,婆媳住在一起,隔代育儿免不了因观点不同而发生冲突,怎样才能处理好祖孙“凑孙”矛盾难题?广州青少年服务中心主任、国际注册执业高级心理咨询师冯德泉为你支招。 个案:王大妈凑孙被嫌弃很委屈 今年 60 岁的王大妈中午丧偶,一个人艰辛将儿子拉扯大,儿子结婚成家后,王老太退休后就一直盼着早点抱上孙子,好趁着自己还有余热“凑凑孙” ,也帮忙减轻儿子请人的经济

2、负担。其实,她也因为退休前工作忙常常顾不上儿子,为了弥补过去对儿子的亏欠,孙子出生后,王大妈主动要求帮忙照顾,媳妇产假结束后就将儿子交给奶奶带。但是老太太特别喜欢亲孙儿,喂养也不讲究,很溺爱,媳妇表示不满,王老太甚觉委屈,后来还与儿子儿媳因教养理念不同?常争吵,儿子和媳妇索性不让她带孙子明明自己尽心尽力,为何儿子媳妇还有意见?王大妈非常伤心苦恼,感觉自己被嫌弃并将儿媳妇投诉到广州市妇联。 分析:隔代教育观念不同是导火索 冯德泉分析:王大妈中午丧偶,一个人艰辛将儿子养大,形成一种精神寄托和相依为命心理,退休后便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儿孙身上,从而形成过分关注和过分溺爱。在年轻的时候,王大妈因为生活和工

3、作条件的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宝宝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宝宝,这可能会导致宝宝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这是造成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 冯德泉说,目前类似王大妈这样的老人并不少,他们相对育儿知识老化,思想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养宝宝,这种教养模式会影响宝宝健康成长,尤其会导致宝宝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因此,老一辈的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被儿童的父母所嫌弃。 支招:解铃还需系铃人 冯德泉指出,要化解隔代教育中的矛盾,关键是做到扬长

4、避短,各取所长,使隔代教育能与亲子教育无缝对接,必须共同努力,让二者互补而非对立,进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需要祖辈和儿子媳妇双方的共同努力,具体做法如下: 1.首先,儿媳和儿子要和老人达成育儿共识,要有统一的教育方法和刚性原则。这是与老人一起教育孩子的前提和保障。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虽然祖辈家长对孙辈有溺爱娇惯的毛病) ,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还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 2.其次,两代人一定要坚持及时有效沟通。两代人协商建

5、立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孩子的父母,要以开诚布公的方式,平等、请教的语气和老人沟通交流、探讨育儿问题。这样,老人既乐于接受,又有利于消除育儿分歧。 3.“新型隔代教育”需要父母和祖辈相互配合,也是老年人自身保持生命活力,努力学习和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老年人要当好“隔代家长” ,就必须不断接触和学习新知识,要多“充电” 。并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儿子和媳妇在育儿的过程中,不妨借助于网络、微信等便捷的通讯方式,多向老人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育儿理念和生活方式,鼓励老人与时俱进,转变旧观念。 4. 对孩子的父母来讲,养儿方知父母恩,年轻的父母要端正态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年轻父母要理解老人的辛苦付出并懂得感恩,此外,无论工作有多忙,都不能回避对孩子的抚养、教育责任,要用血浓于水的亲情纽带,实现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的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