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选,弃故纳新——谈谈中考作文的选材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9958715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4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挑细选,弃故纳新——谈谈中考作文的选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精挑细选,弃故纳新——谈谈中考作文的选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精挑细选,弃故纳新——谈谈中考作文的选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挑细选,弃故纳新——谈谈中考作文的选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挑细选,弃故纳新——谈谈中考作文的选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张躺 麟细选,弃故纳融彝 _淡谈中考 事g 材 、 圃冯述田 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 “我”仅仅当作老师、同学、父母。干人 七分在选材。选材如何,决定作文的 一面,雷同撞车。 成败。 隔夜之茶不好喝,干花不如鲜花 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它不仅是形 美,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 成观点的基础,而且还是表现主题、说 谁会喜欢呢?“至今已觉不新鲜”,怎能 明观点的支柱。写作时必须注意选用 澈起人们的兴趣 听唱新翻杨柳枝”, 紧扣主题、真实典型的材料,尤其要注 才会给人带来惊喜 意材料的新颖。所谓“新”,就是材料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以上问题,做 能深刻反映主题,但不平庸、不落俗 到选材出新呢

2、7 套。有些学生的作文往往缺乏新意, 一、身边取材,精挑细选。 这同平曰忽视材料的积累和不善于选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每天都 材有很大关系。 在我们的身边上演着,学校生活、社会 材料单一化、模式化。如写“回 生活、家庭生活、大自然等,蕴含着丰 家”,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写回自己 富的素材,如:学校生活就有很多,人、 居住的家,普通意义上的家,不是写回 物、艺术节、演讲会、辩论赛、科技活 家路上发生的事,就是写住校回家后 动、主题班会、生日派对、社会调查、义 感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写“今天 捐义演等等,如果你对学校生活情有 真好”,大多局限于家庭和学校,大多 独钟,就可以从中进行精挑细选,

3、认真 “今天”局限在考试当天,呈现出一定 鉴别、比较、筛选、取舍,选取自己最熟 的模式化倾向,没有新鲜气息,没有个 悉、认识最深刻的材料,还要尽量避开 性色彩。 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力争做到“人无 材料干篇一律,严重“撞车”。作 我有,人有我新”。材料新颖独特,文 文时间有限,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假 章才能引人入胜。以命题作文“你在 思索,不约而同地写同学情、师生情、 我心中”为例:大多数同学可能会写 爱心 写自己的父亲、母亲、同桌等。 “老师、同学”,那你可以选择“校长、门 如写“你在我心中”,很多同学都把 卫”等,或者“校园里的一棵槐树”、“窗 -韧一 48 Ill 圆目国稿 兰亭驿路,故作

4、从容地敛步。遁去的时空里,是谁在幽幽喟叹?任思忆斑 JIll 驳了一地碎影。 孩童梦想、呵护民族尊严、呵护传统文 化等。勇敢地放飞自己的想象和思维 (当然更要注意抓住“题意”的引线), 你会发现,“呵护”这个题目看似逼仄, 其实存在着巨大的选材空间。只要突 破惯性的思维,就可以飞向更高远的 天空。 反常切入,着重从否定、怀疑、贬 抑、批判的角度去选材。如作文题 “寻”,可以从反常切入,突出自己的独 特感悟。对于寻找解决某个问题的方 法,习惯的思维常常从正面表达“寻” 到什么 如果从反面写什么也没“寻” 到,但不放弃“寻”的精神就会显得独 树一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避实就虚虚实结合。以实写实

5、 易,以虚写实难,避实就虚往往能出新 意。如:回家这道作文题中的“家” 具有多义性,从虚的方面考虑,回的是 “家”的引申义或特殊含义,如集体、祖 国、精神家园。这样的“家”则包含了 更多的人生阅历和感悟。“回集体”超 越了自我,“回祖国”有更宽广的胸怀, “回家园”(通常是精神家园)则有更深 层的思考。这样容易出新。 虚实结合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如作文题“一道风景线”,一位考生这 样写的:开篇着力描写的是“枫景”,给 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此文写的肯定是 “风景”。接着读来才知不然,老人 麓山“执勤员”,才是文童要叙与 的主人公当“我”再次回头望去 时,只见“两位身着绿军装的老人站在 枫树底下,

6、和枫林的美景融为一色”, 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文章构思精 巧,虚实结合,不失为一篇佳作。 跳出第一人称。许多同学写记 叙文,之所以选材思路狭窄,有一个重 要原因就是往往局限于第一人称中。 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材,容易给人 真实感、亲切感,当然值得提倡。但 是,如果能跳出第一人称的窠臼,突破 “我”的局限,选材的天地就广阔了。 如:作文“回家”,实写普通的回家,若 不设置特殊情境,很容易流于大众 化。但若能改变选材思路,写特殊人 物的回家,跳出“我”的局限,写历史人 物、名人,则很容易虚实结合,如出塞 的王昭君,她要回的“家”既有山明水 秀的湖北秭归,也有大汉天下,汉民族 共同的家园;游子的回家,既有他们的 祖居,也包含着家乡、祖国东归的 土尔扈特人,返乡的战士,回家路上的 民工由于复杂的背景,他们的感 情也复杂而丰富。 总之,材料就像画家手中的颜料、 厨师手中的配料、裁缝手中的布料,只 要经过我们一番精心调配,将会成为 一幅幅绚丽的画卷、一道道诱人的佳 肴、一件件精美的时装。 (岛fI弼廊前渐悟弦中语,月下遥思陌上痕。冥冥中梦里几度繁华。吹彻一地清笳 栩巾疆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