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静脉输入法在降低多巴胺对新生儿血管皮肤损害的临床研究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9851347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84.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腋下静脉输入法在降低多巴胺对新生儿血管皮肤损害的临床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腋下静脉输入法在降低多巴胺对新生儿血管皮肤损害的临床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腋下静脉输入法在降低多巴胺对新生儿血管皮肤损害的临床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腋下静脉输入法在降低多巴胺对新生儿血管皮肤损害的临床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腋下静脉输入法在降低多巴胺对新生儿血管皮肤损害的临床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腋下静脉输入法在降低多巴胺对新生儿血管皮肤损害的临床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年第2O卷第4期IMHGN,February 2014,Vo120 No4 腋下静脉输入法在降低多巴胺对新生儿 血管皮肤损害的临床研究 罗悦虹 罗秀娟 罗卓卿詹林城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腋下静脉留置输人法在降低多巴胺对新生儿血管皮肤损害的临床效 果,确保医疗安全。方法选择新生儿科需应用多巴胺治疗的新生儿100例,按人院单双月分为观 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的新生儿采用腋下静脉输入法,对照组的新生儿采用肢端静脉输入法, 观察比较两种输人法治疗过程(35 d)中穿刺部位刺激性损害发生率、穿刺1次完成治疗过程例 数和穿刺2次以上完成例数及穿刺成功后留置保留次均时间长短

2、。结果观察组患儿在穿刺部位周 围血管皮肤刺激性损害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4200),治疗过程中穿刺1次完成例 数(39例)明显多于对照组(26例),穿刺2次以上完成例数(1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24例); 留置保留次均时间【(732230461)h明显长于对照组【(590125972)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用物准备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同,各准备 威海洁瑞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1个 (24G),无菌头皮针1个,5 ml无菌注射器1支, 生理盐水1瓶,3M公司无菌透明胶布1块,5 葡萄糖注射液100 ml瓶,多巴胺按需准备。2组

3、 患儿均用多巴胺稀释液持续微量泵静脉输注24 h, 疗程35 d。 122对照组采用肢端静脉输入的方法。即按 无菌操作技术规范给予建立静脉通道,穿刺成功 后接上准备好的多巴胺稀释液持续微量泵输注, 输注过程严密观察输注部位皮肤血管变化情况, 并做好观察记录和评估。 12_3观察组采用腋下静脉输入的方法。操作 方法:先用5 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5 ml后接上 头皮针及留置针头,排气后放人无菌盘内备用。 将患儿取仰卧位,穿刺侧肩下垫薄枕,轻拉穿刺 侧上臂处于外展位,以尽可能使腋窝皱褶消失为 度。操作者左手心向上握住患儿三角肌下缘使皮 肤绷紧,严密按规范消毒后将连接好的留置针针 梗柄调至留置针连管

4、的下方向右,右手拇指置于 针梗座,食指置于连管根部,中指置于针梗柄下 缘,以三指握住留置针以10。一20。进行穿刺, 见回血后将针梗与血管呈平行,并将整个针梗向 上稍微推力,以针梗靠在血管的上壁,然后将针 沿血管上壁送人23 mm,右手拇指置针管与连 管的叉部向前推动针管,中指同时顶住针梗柄下 缘向后缓慢将针梗退出,约退出针梗3 mm左右, 将患儿上臂内收90。继续带梗送管直到将全部 针管送人血管,试抽回血好后拨出针梗,然后用 3 mm无菌透明胶布固定。接着将注射器的生理盐 水缓慢推进,确定针头在血管,注射部位无出现 异常情况。再接上稀释好的多巴胺药液,调节好 微量泵泵入速度,在留置针Y型处用

5、写有注射日 期及时间的胶布由下向上盘旋1圈后贴上固定。 留置后应经常巡视观察病情及穿刺部位情况,每 1530 min查看1次,观察滴速、局部皮肤苍白 的范围、有无红肿、外渗或堵塞等情况以及处理 方法、效果,并做好观察记录和评估。 124判断标准静脉外渗损伤评价:参照美 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标准判定静脉炎分级_3,通 过组织5名临床护理专家对输液过程中出现外渗 情况进行评定。0级:没有症状,穿刺部位皮肤 血管颜色正常。I级:穿刺部位皮肤有白色树枝 状样改变,无肿胀,静脉白色条索样改变,触及 质软。级:穿刺部位皮肤有红色树状样改变, 轻度肿胀,静脉有红色条索状改变,触及质稍硬。 级:穿刺部位皮肤呈紫

6、红色,肿胀,静脉有紫 红色条索状样改变,触及质硬。穿刺次数评定: 按完成每疗程输注多巴胺(35 d)过程中各组 583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年第20卷第4期IMHGN,February 2014,Vo120 No4 所需穿刺次数,分别计算2组患儿中1次穿刺成 功完成治疗例数,穿刺2次以上完成治疗例数及 总穿刺次数。留置次均保留时间:按每次穿刺 成功后保留时间长短进行汇总,计算其留置次均 保留时间。 12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 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 检验,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儿治疗过程静脉穿刺部位刺激性损害 程

7、度比较观察组在级、级中的发生率明显 低于对照组,说明采取腋下静脉留置输入法明显 优于对照组的肢端静脉输人法,2组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l。 22 2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穿刺次数及持续输液保 留次均时间比较观察组患儿只穿刺1次成功后 能完成治疗过程(35 d)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 组,穿刺2次以上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穿刺 成功后持续输液保留次均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l,见表2。 3讨论 31多巴胺药理作用及对血管皮肤损害机理静 脉输注多巴胺是治疗新生儿心力衰竭及休克的常 用手段之一。多巴胺系为交感神经药物,其药理 作用是激励B 1受体和 受体。对仅

8、受体的作 584 用主要是收缩皮肤粘膜和骨骼肌血管。由于多巴 胺的主要血流动力学作用是收缩血管4,在治疗 各种心力衰竭、严重缺血缺氧性脑病、休克、重 症肺炎等发挥主要作用。但该药容易刺激引起注 射部位静脉及周围组织病理性损害的副作用_5, 致使表浅的的静脉及周围皮肤变白、变红,并呈 现树枝状,缺血缺氧严重者皮肤会出现紫红色瘀 斑和肿胀,甚至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坏死的损害。 新生儿由于血管丰富且表浅,皮下组织结构疏松, 对药物的刺激耐受性差,在静脉泵人多巴胺时穿 刺周围皮肤易产生苍白和渗透的现象;且因新生 儿血管对缺血缺氧耐受性差而易引起坏死,因此 新生儿在使用多巴胺治疗时,在输注部位血管的 选择、

9、输注过程中严密观察皮肤变化情况及采取 有效保护措施十分重要。 32不同部位静脉输入法对皮肤损伤的影响本 研究显示,肢端静脉穿刺输入法引起皮肤损伤的 发生率明显高于腋下静脉输人法,即远心端静脉 发生外渗机会明显高于近心端。肢端静脉输入法 的缺点:从病理生理解剖学分析,这可能是由于 远心端静脉血瓣较近心端静脉多,血液经瓣膜时 产生涡流,容易使血小板聚集于瓣窦内相互结合 成为血小板聚合体,随后纤维网状物堆积,最终 易形成血栓,血栓形成使血管流体静脉压升高, 成为炎症性水肿的原因之一。另外在纤维蛋白溶 酶溶解血栓的同时,静脉壁和瓣膜功能受损易产 生炎症性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升高和液体外 表1 2组患儿

10、治疗过程静脉穿刺部位刺激性损害程度比较 ()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年第20卷第4期IMHGN,February 2014,Vo120 No4 渗 l。而且远心端肢端静脉血管细小,血流速度 缓慢,药物停留于局部血管相对时间延长,增加 了对穿刺局部的刺激性,尤其是末梢循环衰竭的 新生儿输注多巴胺药物时,由于血管收缩会导致 血管壁的营养血管发生痉挛,造成血管壁缺血缺 氧,加重血管通透性又进一步升高。由于上述原 因,肢端静脉输入法外渗发生率明显高于腋下静 脉输入法外渗的机会。引起的血管皮肤损伤级 和级发生率达20、10,在治疗过程中所需 穿刺次数增多,次均保留时间相对较短。腋下静 脉输入法的优点:

11、因为是近心端的静脉,距离上 腔静脉较近,血管相对较粗且直,血液流量相对 较大(血流流速可达200300 mlmin) l,留置 针针管在血管中处于漂浮状态,对血管刺激性相 对较肢端静脉小,由于血液流速快,输入的药物 停留在局部相对的时间缩短,减少药物对血管及 穿刺部位组织的损伤,防止外渗的发生,因此观 察组患儿选择腋下静脉输入法静脉输注多巴胺液 是正确的【81。本研究结果可见,在输注多巴胺过 程(35 d)中,观察组出现穿刺部位刺激性损 害有5例(100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1例 (4200)。观察组在级损害程度方面发生例 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无级损害病例的发生; 在穿刺次数上与对照组比较明

12、显减少;穿刺1次 完成治疗35 d例数有39例明显多于对照组26 例;次均持续留置时间(732230461)h比对 照组(590125972)h明显延长;2组比较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3注意事项在输液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穿刺 部位皮肤血管颜色、温度、有无外渗肿胀,如有 外渗、肿胀要立刻拔针,拔针前用生理盐水2 m1 缓慢推注,以稀释对局部滞留药液,拔针后可用 酚妥拉明10 mg加生理盐水20 ml作局部湿敷,可 缓解疼痛和减轻肿胀。对泵药结束后仍需使用的 血管,需应用35 ml生理盐水缓慢冲管,再用 肝素钠盐水封管,以避免局部多巴胺的血药浓度 太高或药液滞留于局部血管和周围组织

13、持续损伤。 2组患儿均观察到位,处理及时,尚无出现组织 坏死病例。 综上所述,建立腋下静脉通道既能克服因刺 激性强、渗透压高引起的皮肤损伤的缺点,又能 最大限度满足急救状态下静脉用药,确保抢救治 疗用药的及时性、安全性,因此,新生儿采用腋 下静脉留置输入法在降低血管损伤方面效果确切, 明显优于肢端静脉留置输入法,在临床上有其实 用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秀居,杜贤玉硫酸镁缓解多巴胺致新生儿皮肤发 白或肿胀32例 中国药学,2004,13(9):71 【2邵华芳,何春燕,田培芳,等对使用多巴胺新生儿 实施静脉保护的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 23(71:3435 3】黄榕多爱

14、肤超薄敷料预防化疔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J护理学报,2011,8(11B):6364 4张子彬充血性心力衰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 出版社,2002:358 5夏淳和,陈丽萍,许敬,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 脉注射对幼兔外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影响J中华护 理杂志,2001,36(11):805807 【6】陈方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23324 7张佳,孙惠娟,许艳,等静脉留置针置于新生儿腋 下静脉50例观察fJ1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 2009,6(3):186,188 8赵京雷,王醒梅。姜红,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腋静脉 穿刺的护理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37 (收稿日期:20130922) (责任校对:吴琴娟) 5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