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课标》语文课外阅读量的策略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9782688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67.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落实《课标》语文课外阅读量的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落实《课标》语文课外阅读量的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落实《课标》语文课外阅读量的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实《课标》语文课外阅读量的策略(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语 朱 毓 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起一项“死 活读不下去的图书”调查,有3000多名 网友参与,统计结果令人瞠目:红楼梦 高居榜首,成为“最难读”之书,中国 古代另外三大名著也悉数上榜。读了几 百年的“四大名著”,怎么到了今天的读 者手里就“死活读不下去”呢? 一、“榜单”折射出语文教青的尴尬 有人说,这就是国人目前的阅读现 状,中外经典名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尴尬。我却认为,这更是语文教育的尴 尬。现在的语文教育几乎完全为了应试, 绝大多学生直到中学毕业,都没有形成 阅读的爱好与习惯。除了课本与教辅, 几乎没有读过几本书,这样的语文教育 是失败的。它直接导致整个国民的阅读 率下降,甚至连

2、读文学名著都读不下去。 我国每年人均购书量不到5册,国 民阅读率连年下降,人均年阅读量仅为 45本,而以色列人年均阅读量60本。 酷爱读书是犹太人成功的重要原因,从 1901年到2005年,占世界人口03的 犹太人竟然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 今天阅读已不仅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 性,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 争力。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欠缺将极 大地损害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 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国家永葆活力的源 泉。全民阅读的重要性已关系到国家的 兴衰。 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如果不能培养良 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热爱读书,而 是等他们成年踏入社会后再要求读书, 则必然会舍本逐末,事倍而功半。虽

3、然 课标明确规定了各个学年段的阅读总量,课内外阅读 又开设了语文选修课,列出了文学名著书目,但很可惜, 10年过去了,大多数学校和师生还没有进入状态。读名著 好像只是自发自愿的事情,许多学校不闻不问,有的走走 过场,许多连过场也不走。 =、语文教育落实名著阅读的策略 语文教育的名著阅读很重要,但在教学中却难于落 实,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沟通课内课外的阅读,是需要探 索解决的重要课题。 1语文教师要带头读名著。语文老师要带头读经典, 让学生看到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的习惯行为,将是引导 2o14年第o2期 学生的最好的榜样。做为经典的传授者、引导者,教师应 该是阅读经典的主要群体之一,但很遗憾,如今

4、大多数教 师很少有人静下心来阅读经典。许多语文教师在传授经典 作品时,自己从未阅读过原著,仅凭着手中有限的参考资 料热情“感受”、卖力“推销”文学权威的评论,缺乏真 切的感受,结果学生不领情,不认同教师的讲授,更无法 对经典产生丝毫的阅读兴趣。教师要以阅读导师的身份出 现,从对文学名著的解读,转变到对文学名著的介绍,让 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之下,对文学名著产生兴趣。 2要把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放在首位。如何 培养中小学生的读书习惯?关键是先要引发“兴趣”。小 学四年级到中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正在习惯形成的关键 期,文学名著对他们养成终生的读书习惯,将起到决定性 的作用。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

5、性,把读书习惯作为 基本的素养来培育。养成阅读名著的兴趣与习惯,是发掘 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最重要的途径。中小学生可塑性非常 强,你抓得好就可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望,让他们发现原 来文学经典是这么美妙!教师应当向学生讲述自己对某部 名著阅读的体验,或者讲述某部名著中经典的故事情节, 进而再向学生推荐名著。当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对该名 著有了兴趣,那么教师希望学生在课内外阅读名著的愿望 就很容易实现。 3打破课内外界限,在课堂里领着学生读名著。要 让师生有书读,有时间读。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 课后很难有专门的时间来阅读文学名著,语文教师要解 放思想,打破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界限,每周用23 节课

6、的时间,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名著经典,让课堂阅 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渗 透和整合,融为一体。 如山东潍坊市韩兴娥老师的小学语文“课内海量阅 读”实验,让学生一个课时学习二至四篇课文,两个星期 学一册课本,剩下的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到处搜罗读书,不 停地阅读、做笔记,读了相当于现行教材10倍以上的内容。 再如吉林毓文中学(高中)的“名著阅读与人文素养形成” 实验,实验班每学期期中考试前学完教材,期中考试后集 中阅读名著,完成读书报告。学生在两年半时间阅读1O 本名著,平均阅读量约200万字。还有江苏锡山高中的“阅 读实验”,学生在高一、高二前3学期每人阅读总量约在 200万至

7、250万字,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提高。 4要通过教学评价引导阅读。语文教育要大面积落实 名著经典阅读,关键要体现在教学评价方面。课标在 教学评价上提出一种思路: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止 是看课内,或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 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另外,中考、高考也应当出一些类似 福建省那样的与读文学名著很有关的作文试题或相关的考 落实(课标 文课外阅读量的策略 清末留日热潮的原因探析 汤燕 一、留日运动的原因 (一)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民族危机的推动 19世纪中后期日本以萨摩和长州两藩中下级武士为首的 革新派在明治天皇的支持下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教 育等方面的大改革,史称明治

8、维新运动。它促使Et本由一 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迅速变成一个可以和资本主义国 家并驾齐驱的强国,并在外交上逐渐对外扩张,在1894 年对中国宣战,发动中Et甲午战争。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 惨败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全中国震惊,以 天朝大国自居的清王朝居然被一东洋小国所打败,这一噩 耗使得全国人民痛心不已。人们在震惊的同时,也开始冷 静地重新审视日本。Et本之所以以一个国土狭小、资源匮 乏的弹丸之地,变成一个东方强国,就是因为其吸取西洋 文化,实行明治维新改革之故。而Et本明治维新中的一个 重要举措就是在文化教育方面进行“文明开化政策”,向 国外派遣留学生,积极进行教育改革。El本的强大和

9、民族 危机的空前尖锐促使越来越多的爱国志士下定决心向日本 学习,于是大量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决定联袂东渡,去 El本留学。 (二)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清末时期,戊戌变法喋血未干,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 八国联军入侵,这一切都把清政府推入深渊。面对严重的 内忧外患和统治危机,清政府不再、自欺欺人了, 决定实行“新政”。改革模式主要学习日本,于是清政府 提倡留El学习,并制定了许多留学政策。其中包括上谕: 1898年8月2日颁布的军机处传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面 奉之谕旨片,1898年9月7日颁布的致日本国国书稿; 奏议和议论:1898年1月康有为的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 序,同年4月张之洞的劝学篇中的游学,

10、同年6 月山东道监察御史杨深秀请议游学El本章程片和康有 为的请广议日本书派游学折,等等。 (三)日本方面的支持 清末留日运动如此狂热,离不开日本政府和学者的大力 支持。中国派遣留学生是为了“变法图强”,而13本支持 中国留日事业的目的却恰恰相反。日本希望通过培养亲日 派来逐步控制中国,使得中国日益趋附于它,让中国永远 成为弱国,不能强大。如时任驻华公使矢野文雄于1898 年5月14日给外务大臣西德二郎的信件中赤裸裸地指出, “如果将在日本受感化的中国新人材散布于古老帝国, 是为日后树立El本势力于东亚大陆的最佳策略;其习武备 者,日后不仅将仿效日本兵制,军用器材等亦必仰赖日本, 清国之军事,

11、将成为日本化。”所以日本方面对设法安置 中国留学生表示了极大热情,还为中国学生创办了许多特 殊学校,如为中国培养师范生的宏文学院、培养中国普通 学生的El华学堂,等等。 (四)客观条件优势 无论从距离、经费、还是文化上考虑,留日都比留欧、 留美更加便利。中日“一衣带水,一苇可航”,在交通方 式只有水路的年代,使得中国留学生不需要远渡重洋,就 可出国留学取经。尤其在文字方面,中文和日文虽读音相 异,但很多字形却是相同或相近的,这为中国留学生融入 日本,减少文化隔阂提供了有利条件。1898年张之洞在劝 学篇的游学章中,列举他主张留学日本的五点理由: (1)“路近费省可多遣”;(2)“去华近,易考察

12、”;(3)“东文 近于中文,易通晓”;(4)“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害者, 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5)“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 之后,留El之势更加兴盛。 二、留日学生对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留日之士看到日本教育制度的先进,越发感 到科举制度的腐朽,他们的思想也不断通过报刊、书信影 响到国内。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弊端不断显 现,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接触过国外教育的人对科举制 产生不满,最终在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除此 之外,普及义务教育的观念也在中国不断被宣传重视,义 务教育发源于德国,被各国效仿。而中国是从日本了解到 义务教育的。留日学生对义务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近 代中国实施义务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核题来发挥“指挥棒”的导向作用。 比如,福建以名著中十个人物为话题出的高考作文 题,都使名著热卖、阅读升温。还可采取班级读书报告会、 规定学生假期阅读书目、设校园读书节、实行名著天天读 等办法,让阅读名著开始制度化,这些都是强化中小学生 读名著的重要保证。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教师进修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石红英) 2o14年第02期赤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