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让乡土素材走进学生作文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9781348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8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足生活,让乡土素材走进学生作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立足生活,让乡土素材走进学生作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立足生活,让乡土素材走进学生作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足生活,让乡土素材走进学生作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7L n 了 物塑造和情节结构的重要作用;书信中的小说关 注了文体形式的层面,谈书信这一体裁在小说中的 运用;简奥斯汀语言风格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 现则是从表达修辞等文本层面对小说的分析。变 得最为多元的是从人物形象角度进行的评论写作, 有生活在书房里的男人班纳特先生人物形象 分析论作为扁平人物的韦翰在小说中的作用爱 情的现实与无奈论(傲慢与偏见中小人物夏绿 蒂和柯林斯班纳特先生与太太对女)Lfl的婚姻的 不同态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中的男性角色比较 等等,从一开始只集中于男女主人公,到现在的百花 齐放,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懂得文学评论选题的基 本角度,并且有意识地在寻找自己独特的生长点。 高

2、中生学习写作文学评论,能够很好地培养独 立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终身阅读、 终身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评情节设计,还是评人物 形象,是评全篇结构,还是评具体细节,是评主题思 想,还是评语言风格,都需要评论者具有一双慧眼。 只有让学生们大胆放出自己的眼光来,发现并发挥 自己的个性,才能找到小而精的切入点,继而通过思 考,通过细读,通过琢磨自己的观点和文字,最终完 成一篇优秀的文学评论。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IB国际课程项目部语 文组;210003) 豆是生活。让 土素材志进学生T隹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 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几 年来,我们遵

3、循课程标准精神,在改革作文教学的 实践中,尝试着立足社会生活,让最能激发学生兴趣 的乡土素材走进学生作文,帮助学生打开作文思路, 拓展学生能够快速作文的视野,从而为我们的作文 教学改革打开了一条新路,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乡土素材作文的特征 把乡土素材纳入学生写作视野,培养学生从生 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生活中汲取素材。作为乡土素 材,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具有地方性。地方性,是乡土素材作文的 最大特色。学生的作文内容抓住了乡土素材,使得 作文具备了地方性。因为乡土素材,往往是独一无 二的,只有此地此时有,彼时彼地则没有,这正好应 了作文选材新颖独到的要求。学生的作文也因选材 的地方性亦即独特

4、性就渐渐地变得有地方性亦即有 个性了,当然,作文的质量、兴趣也都渐渐提高了。 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引起不小轰动的华东六省市 作文竞赛一等奖作文举世无双的阳山碑材就是以 地方性取胜的成功范例。 其次具有实践性。以乡土素材为主的作文,经 常需要组织学生就地观察,有的还可让学生先动手 操作或参加实践。如写游记,我们不在教室当堂写, 而带着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景区去看,然后回家写。 有时写说明文,我们与理、化、生的实验报告结合起 王万方 来,先请理科教师安排小组实验,再写说明文。有时 也带学生去厂矿参观后再写说明文。如我们学校附 近水泥厂较多,我们就和厂里联系,去看水泥生产流 程,再写说明文水泥的生产流

5、程。 再次具有教育性。学生在写作乡土素材作文 时,也是对家乡的历史、现实以及风土人情再认识的 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生活的世 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和做事 情。语言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也应该生活化。通 过乡土素材,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 学,为生活而用。可爱的大金山天生桥的故事 这些乡土作文应运而生。学生写家乡游记,访家乡 名人,能激发一种自豪感,激起对家乡的向往及其生 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热爱。 此外具有实用性。以乡土素材作文,避免了学 生的无病呻吟,同时,整理、宣传了家乡文化,使得 “好人好事有人夸,坏

6、人坏事有人抓”,还有的在家乡 电视、电台播出,为家乡的宣传工作作出了贡献,较 在课堂上苦心经营的作文管用多了。如游览高淳 “国际慢城”,漫步千亩竹海,体验慢生活;览溧水山 凹村山水景色,观近郊最大的生态群落。 二、乡土素材作文的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关于写作要求写着: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 。 日常生活需要,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学生 JJ字 甲局甲 作 不同于成人的写作,它必然是不完美的,水平的发展 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明确目标,不揠苗 助长。规矩少了,有了生活和乡土素材,自然就能真 情流露,并让这一切在笔端自然流露出来,“吾手写 吾心”,作文源头自然

7、就有“活水”来。 要把乡土素材变成作文材料,教师首先要考查 乡土素材并归纳整理,然后根据作文训练需要,适时 安排相关活动,布置写作乡土素材作文。 打开乡土素材作文,我们会发现其内容丰富多彩。 其一,自然风光类。 任何地方都会有一些名声或大或小的自然风景 区。把它们作为写景状物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实地 观察,并现场讲解什么是“定点观察”,什么叫“移步 换景”,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你在课堂上翻来 覆去讲不清的“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一下子就使学 生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写成的作文也一反闭门造 车的干瘪而变得血肉丰满了。我们高一时写写景状 物的散文时就带学生到秦淮河的上游,人称“小三 峡”的胭脂河去

8、实地观察,结果出了几篇好作文,在 市、县级报刊上发表了三篇。 其二,优秀人物类。 古往今来,每片土地上都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 先进人物。我们组织学生去探访历史人物的遗迹, 如探寻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笔下的溧水无想山;访 问清朝散文家袁枚的随园遗址。采访当代人物 雷锋的战友赵明才,听他讲话,看他工作,了解他身 边人对他的看法,写成人物特写、通讯、写人的记叙 文。有生活基础,有个性语言,写出的作文自然也真 实感人了。还可以几个人采访一个人,每人写一种 文体的作文,相互交流、学习,一次活动,受到几种训 练,事半功倍,一石数鸟。 其三。历史传说类。 一个地方,它总是由历史与今天构成的,一个村 有村史,一个

9、学校有校史,一个家族有家族史;此外, 还有各种传说。远的我们家乡是吴楚两国的交界 处,发生过多次战争;近的我们家乡是陈毅元帅战斗 过的茅山根据地。让学生去调查、了解、搜集有关资 料,放开手让学生写点史传文学。我们家乡还有江 苏著名的淡水湖石臼湖等,让学生整理点地方民间 传说故事,对家乡文化积累也是一件有益的事。还 有我们家乡历史上涌现过的爱国民主人士、社会贤 达、开明绅士,写点他们的事迹,也能激励大家更好 地建设家乡,更利于旅游资源开发。如高二时我们 带领学生到圃城镇双女坟,感受唐代新罗人崔致远 来中国写下仙女红袋诗的意境。 其四,专题调查类。 根据各个时期的热点问题在家乡的反映,及时 组织学

10、生做些社会调查,写点调查报告。如我们组 h-=,r一 、 一 r必 ;= tj , 一 j、 7 =二: 、f J J , _=_: = 、_1 r 一 、 J 71 rl 、 J J LjL:=一 、广 目 自 织学生做过“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环境卫生问 题”等的调查并写了调查报告。今年,我们又组织学 生进行了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专项调查,并写成 调查报告和研究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的综合性学习活 动“即将消失的村庄”。 三、乡土素材作文写作的成效 没有兴趣和反馈的作文教学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为了让学生的作文能立足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 笔,乐于表达,近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乡土素材作文 教学

11、研究,努力地寻求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尝试首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速度。由 于学生对乡土素材有一定的了解,因而作文时,能够 较快地选出相关的作文素材,快速地进行作文构思 并写出作文。我们的尝试表明,一些经常为作文头 痛的学生,渐渐地也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作文了。 其次,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乡土观念和作文 “生活化”观念。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很好地落实到 位,不少学校的学生只顾埋头读书,对生活了十几年 的家乡并不很了解,有的甚至一无所知。通过乡土 素材作文的写作,他们认识、了解家乡的自然与人文 景观,形成家乡观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生活化正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在新课 程背

12、景下,语文教师的关键任务就是做好教学的“生 活化”,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尽可能 多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 实践机会,让学生成为超越课堂的主人。 再次,逐渐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习惯。 乡土素材作文,很多是要实地参观、调查才能写作文 的,参观、调查的过程,需要大家的参与与合作,这就 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这正是课程标 准所要求的。学生原以为司空见惯的生活没有什 么东西好写,通过一系列的训练,逐步培养了学生从 看似平淡的生活汲取写作素材的能力,获得写作成 功的体验,从而更加乐于观察,形成观察的习惯。 此外这种尝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反应能力。 原先,不少学生对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有的“事不 关己,高高挂起”,而大力写作乡土素材作文并涌现 不少佳作以后,很多学生都关注身边的事,思考身边 的事,久而久之,学生对身边的事的反应能力提高 了,思维也敏捷了。 写作乡土素材作文,我们只是作了点尝试,我们 认为,写作乡土素材作文是大有可为的。同时,社会 生活素材的范围也比乡土素材大得多,我们只是从 我们的实际出发,作了点尝试。因此,愿有更多的同 仁与我们共同探索,并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与帮助。 o (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211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