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古代诗歌五首1》教学课件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94547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古代诗歌五首1》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古代诗歌五首1》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古代诗歌五首1》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古代诗歌五首1》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古代诗歌五首1》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古代诗歌五首1》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古代诗歌五首1》教学课件(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者:曹操 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 ( 155) , 字孟德 , 沛国谯郡 ( 现在安微州 )人 。 东汉末年政治家 、 军事家 、 诗人 。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 , 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 建安元年 ( 196)迎献帝都许昌 , 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 , 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 建安五年 ( 200) 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 , 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 建安十二年 ( 207)东征乌桓 , 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 次年率军南下 ,被孙权 、 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 后封魏王 。 曹丕称帝 , 追尊他为武帝 。 善诗歌 , 步出夏门行 蒿里行 诸篇 , 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已的政治抱负 ,气魄

2、雄伟 , 慷慨悲凉 ,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 有 魏武帝集 。 观沧海 是曹操的名篇 , 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 公元 207年 , 曹操亲率大军北上 , 追歼袁绍残部 , 五月誓师北伐 , 七月出卢龙寨 , 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 , 登山观海 , 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 , 触景生情 , 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 背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曹操 想一想: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的? 2、这首诗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诗人想象的 ? 3、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交代“观海”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对象。 2、观沧海 水: 山岛: 树: 草: 风: 波: 澹澹 竦峙 丛生 丰茂 萧瑟 涌起 海水及山岛之景 (实景) 3、感 日月 : 星汉 : 运行出其中 灿烂出其里 想象奇特胸怀博大 (虚景) 观沧海 (叙事) (写景) 写壮丽景色,展开阔胸怀,抒伟大抱负。 (互文见义) 观沧海 赏析 诗首先点题 , 交代了观海的方位 、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 诗人 ) 登上碣石山山顶 , 居高临海 , 视野开阔 ,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 以下描写由 “ 观 ” 拓展开来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4、品读欣赏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品读欣赏 虽然已到秋天萧瑟草木零落的季节,但岛上依然 树木繁茂,百草丰茂 ,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诗人面对 萧瑟的秋风 ,极写大海辽阔壮美, 波涛汹涌 ,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的情调, 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品读欣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借助奇特

5、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慨,写出大海的气势和胸怀。两个“若”字表明这写的是虚景,表现大海有包容天地得气慨,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抱负。 品读欣赏 小结 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王湾 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开元初,为荥阳主簿。五年至九年, 参与编撰 群书四部录 。官至洛阳尉。 全唐诗 存其诗十首。 作者介绍 这首五言律诗最早见于 国秀集 。 诗题的 “ 次

6、 ” 字是停宿 、停泊的意思 。 北固山 , 在今江苏省镇江市 , 三面临江 。 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 , 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 , 头顶南雁北归 ,触发了心中情思 , 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 出处及背景 想一想: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3、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句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次北固山下 见、行 感: 青山外,绿水前 两岸阔,一帆悬 海日生,江人年 乡书 达 洛阳 (对偶) (设问) (充满春意) (淡淡乡愁) (景中含理) 品读欣赏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7、。”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 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表现的是 江上行舟,即将天亮 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既 写景又点出时令 。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

8、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 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品读欣赏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品读欣赏 诗歌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小结 : 孤山寺北贾亭

9、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白居易 ( 772846) , 字乐天 , 晚号香山居士 , 原籍太原 , 后迁居下邽 ( 今陕西省渭南县 ) 。 贞元十元 ( 880) 进士 , 授秘书省校书郎 。 后任翰林学士 、 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 因上书言事 , 贬江州司马 ,移忠州刺史 。 长庆时 , 由中书舍人 , 出任杭州 、 苏州刺史 。 晚年 , 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 官终刑部尚书 。 世称白香山 。 其诗善于叙述 , 语言浅显 , 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

10、 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 以 长恨歌 、 琵琶行 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 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 作者作品 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 823824) 春 ,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 诗人早春游湖 , 面对湖光山色 , 莺歌燕舞 ,草色花香 , 心情十分愉快 。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 、 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 诗的风格自然清新 ,娟秀明丽 。 写作背景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哪些诗句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 “ 几处 ” 为什么不诗 “ 处处 ” ,“ 谁家 ” 为什么不是 “ 家家 ” ? 想

11、一想 品读欣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句 直述“春行”的出发地,是在杭州西湖的登视胜地“孤山寺”之北,“贾亭”之西,既 点明了 具体环境 ,又为展开湖上春光的描写 作了铺垫 。 次句 大笔勾勒出湖上早春水涨云低的混茫景色,让人透过水面刚与岸平天上水上波澜连成一片的画面,感受到春意的氛围。 品读欣赏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 写诗人所见的莺争着飞到向暖树上唱歌:燕开始衔泥筑巢。这景象给人生机勃郁的感觉,描写细腻生动,流露诗人一路行来的新鲜感觉和喜悦的心情。 品读欣赏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 :写花草。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感到很舒服,眼前一

12、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诗人由 “ 贾亭西 ” 已到了 “ 湖东 ” ,写法由点的展开变为面的收缩。 品读欣赏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结联: “ 行不足 ” ,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这联 直抒胸臆 ,表达诗人 喜悦 的心境。 钱塘湖春行 所在: 孤山寺北贾亭西 所见 水 云 早莺 新燕 乱花 浅草 绿杨 白堤 所感: 最爱 行不足 春光山色 春意盎然 无比喜爱 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赞美了西湖美好景色,表现诗人的喜悦及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之情。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

13、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辛弃疾 ( 11401207) , 字幼安 ,号稼轩 , 历城 ( 现在山东济南 ) 人 。 南宋爱国诗人 。 21岁参加抗金义军 , 不久即归南宋 。 他 力主抗金 , 屡受打击 , 隐居上饶带湖几达到 20年 。 曾短期被起用 , 但不受重视 , 抱恨而终 。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也有不少呤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 艺术风格多样 , 而以豪放为主 , 与苏轼并称为 “ 苏辛 ” 。 有 稼轩长短句 。 作者作品 词按字数 多少 分 为 小令 、 中调 、 长调 三种 , 58字以内为小令

14、, 91字以上为长调 , 58字以上至 90字为中调 。 长一点的词 还可以分段 , 有双调 、 三叠 、 四叠之分 。 这首词 有 50字 , 仍 属于小令 , 但有两段 , 故 称双调 。 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之间的联系 。 文学常识: 词 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和听到的一切, 内心的喜悦 可想而知。在艺术形式上,词人 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 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另一面又 反衬出乡村夏夜的宁静 ,这是 以闹写静 的手法。 品读赏释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地景色: 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停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社林旁边那家曾经住过的茅店。 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的 惊喜 ! 品读赏释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 , 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 , 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 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骤雨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