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老子》的认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9395863 上传时间:2018-01-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对《老子》的认识 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对《老子》的认识 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对《老子》的认识 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对《老子》的认识 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对《老子》的认识 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对《老子》的认识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对《老子》的认识 (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对老子的认识“道”的特征及其学术意义老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五千言道德经 (即老子 )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灿烂瑰宝之一。老子不仅是道家的开山鼻祖,道教也奉他为宗主。关于老子的身世,由于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的简约、模糊,因而成为一个令后人争论不休的谜团。较为可信的说法是,老子于春秋末年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安徽省毫州市境内) ,姓李,名耳,字聃。因其年长寿高,所以尊称为“老” ,又因为他耳朵长,耳垂大,所以称为“聃” 。聃字意为耳长耳垂大。老子又名老聃。在先秦典籍中都是以老聃称呼他,到庄子开始时称为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即“道经”和“德经” ,共计八十一章

2、,仅仅五千多字,全书微言大义,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宇宙观、人生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治国兴邦等方方面面内容。似乎世界上什么事情都说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以至于有人认为读通老子 ,可以得到成仙。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读老子 ,不知中国文化。胡适也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老子是一部奇书,其文字优美精炼、思想玄之又玄,不同的人都能从中读出不同的真意,哲学家能从中读出宇宙真理;军事家能从中读出兵法要义;政治家能从中读出安邦治国的良策;淡薄自守者能从中读出养生之道;胸怀大志者能从中读出成功之法;更多的人能从中读出人生真意 这里就以我看过的关于写

3、老子的书,就自己的水平浅显地谈一点自己的总结和看法。一、 “道”的含义和特征“道”在老子中处于核心地位,整部老子的思想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字在书中共出现 73 次之多(一说 74 次) 。在文字形式上“道”虽然是一样的,但其含义却又各方面的不同。但道究竟是什么,学术界却又不同的解释。要想研究老子的思想,谁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唐君毅曾将老子书中的“道”概括为“虚理之道” 、 “行上之道” 、 “道相之道” 、 “同德之道” 、 “修德之道” 、 “生活之道” 、 “为事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 。陈鼓应则认为老子书中的“道”有三种意义:实存意义的“道” 、规律性的“道” 、生活准则的“

4、道” 。老子说的“道”究竟是什么,熊铁基先生在中国老学史中总结学界的观点说:“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意义?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有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是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其次是讲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三就是讲生活的准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这一点是确实无疑的。 ”这只是就大体而言,然而他已经列举了三种含义,并肯定说“道是万物的本原,这一点是确实无疑的” 。而在具体的理解中,问题还要复杂得多。这个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具体是什么,学界意见有不小分歧,主要观点有:(一)道是精神性的、能够产生万物的根源。本派学者据此定老子为唯心主义者。 (二)道是细微物质性的、能产生万物的根源。本派学者据此

5、定老子为唯物主义者。以上两派在承认道是产生万物根源(物质的或精神的)的同时,也都承认道是宇宙总规律。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在论道中指出:“每一个文化区都有他的中坚理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的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目标-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在中国哲学思想上,最早提出这一基本原动力、最崇高概念“道”的,即是老子。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 概括起来说, 老子书

6、中的“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道”具有创生性。 创生性是老子“道”的根本特征。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二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章)显然,老子的道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最后根源。这说明, 老子的道既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如老子中写道“道者,万物之奥” (六十章) , “众妙之门” (一章) , “为天地母” (二十五章) ,为“天地根” (六章) 。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曰道。 ”在老子看来,在天地宇宙尚未生成之前,就

7、有“道”的存在。 “道”创造了宇宙,是万物的根源。那么“道”究竟如何创造了宇宙,万物在生成了以后又是如何成长的呢?老子是这样描述宇宙的生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关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地万物生长过程的具体含义,由于老子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所以后人有许多猜测。有的说这是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包含着时间的流逝。有的将这之中的数字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认为“道”生一,就是一片混沌;一分为二,是由混沌分为天地;二生三,是由天地生出的阴阳和气;三生万物,是由阴阳和气再分为九野、四时、日月乃至万物。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说法。 今人钱耕森、李仁群认为,从字

8、面上看,老子这段话似乎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 “道”生万物经过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老子很重视事物发展过程量的积累,在老子一书中曾多次谈到这方面的问题。像“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做困难那的事情,必须先从容易处下手;做大的事情,必须从小事着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等等。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出自老子一书。一、二、三数字的积累也可以看作泛指事物发展由少到多量的积累。第二, “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对万物构成来说的。老子认为,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整体,其内部也是由对立的方面组成的。阴阳这一对范畴,是对立面的总概括, “负阴而抱阳”指事物对立面

9、的组成。“冲气以为和” ,指事物是对立面组成的整体。所以老子关于宇宙生成的一段话,可以概括为宇宙生成的过程和万物的构成。在宇宙万物的生成问题上,老子还曾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 , 有生于无 。” 陈鼓应认为,这里的“有” 、 “无”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它们都是指称“道”的。“无”是“道”的潜藏形态, “有”则是“道”创生万物的实有形态。老子用“有” 、 “无”的转化产生万物,表现的是“道”由无形质落实道有形质的一个先后而具持续性的活动过程。“道”在创生万物后。并不是就与事物分离了,老子说:“故道生之, 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也就是说, “道”在创生万物以后,还要培养

10、万物,以使万物趋于成熟。“道”具有运动性。生生不息的大道,还有运动的特征。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二十五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十六章)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源于道而最后又回归于道,道的运动是“周行而不殆”的。因为天地万物都从“道”出,因此“道”大,大道周行而不息,使万物的运行离道越来越“远” ,极而必复, “反”而回归原点。因此,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四十章)道之始点也即道之终点,因此,道的运动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周行)过程。道的

11、运动的特点过方向是“反” ,而作为道的体现的万物存在形式和过程也是“反” 。 “反者道之动”所包含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即循环反复规律。老子认为事物发展运动的轨迹是一个圆环,万事万物从某各起点出发,经过纷繁复杂的变化,转了一个圈,最终又回到起点。事物就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运动的。那么这个起点是社么呢,就是“道” 。天地万物源于“道” ,万物从“道”分离出来后,在运行中离“道”越来越远,但“物极必反”的道理使万物最终复归于“道” 。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的这种周而复始的运动规律就是“常” ,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如果不懂得这个规律,强行妄作是很危险的。老子关于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并向对立面转化的思想是

12、有事实根据的,是极深刻的。老子提出事物循环发展的规律也说明他是各思想深邃的哲人。但正如陈鼓应指出的,老子“返本复初”的思想过于浓厚,这退回源头的想法,是有碍于事物的向前发展的。 “道”具有自然性,无为性。 老子认为, “道”具有“自然” 、 “无为”的特性。 “自然”一词在老子中共出现五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七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 (二十三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五十一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这里的“自然”并不是

13、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是指一种不受强制力量主宰而顺任自然的状态,它是“本来如此” 、 “自己如此” 、 “自自然然” 、 “自然而然”的意思。就道而言,它创生万物,周流而不息,是“自己如此”的;就道对物(包括仁)而不居于主宰位置,而是处于辅佐的位置任凭万物“自己如此”地自然生长:如此, “道”便秉有“无为”的特性,或者说“自然”之“道”显现为“无为” ,所以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三十七章) 。 “无为”一词最早出自诗经王风兔爰的“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和诗经 陈风泽陂的“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 “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兔爰中的无为,是太平安

14、定、清净无事的意思。 泽陂中的“无为”,古人解释为“无所为”,即无所事事。这两种用法虽有细微不同,但都是取其“无事”义。 后来, “无为”成了道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从老庄到道教的一贯主张。无为思想甚至还影响道了儒家、法家。 老子虽然多次使用“无为”一词,但没有给出过明晰的解释。从字面意思看,所谓的“无为” ,就是“不为” ,就是“不做事” ,而事实上道家“无为”的含义并非如此。关于老子“无为”的含义,老子的弟子文子在文子自然中引用老子的话,对“无为”作了解释:老子曰:“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取,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不流,卷握而不散。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

15、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利而名不有。夏渎冬陂,因高为山,因下为池,非吾所为也。 ” 文子是老子弟子,他的解释应有很高的权威性,甚至这些话就是真的出自老子之口。很明显,这一解释在继承“无为”原始意义清净无事的基础上,又有所改变,增加了一层不对万物横加干涉、顺物而为的意思。自然无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命题。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这里, “自然”二字是什么意思,有人认为是指自然界,陈鼓应认为, “自然”一词不是名词,而是状语。也就是说, “自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 “道法自然” ,是说“道”的运动发展的原因在其自身,不依靠任何外在的原因,“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不受任何外力的制约和干扰。而作为“道”的创造物的具体事物,它们依循着自身潜在的可能性而自由发展,不要附加任何认为的因素。老子的哲学理念是由探讨宇宙万物的规律出发,最后落脚于社会的政治要求和人生哲学。老子提出政治上的“无为” ,针对的是当时统治者的“有为” 。老子从安定社会、平息纷争的政治目的出发,呼吁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他认为这是使社会和谐安定的唯一方法。统治者“无为”即是“无事” ,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迫老百姓做事,不要干预百姓的生活,不要用严刑峻法去约束百姓,不要用烦苛政举去骚扰百姓。统治者清净无为,唾手可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