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研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29279273 上传时间:2018-01-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研究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和组织带动,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经营方式。我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根据农业部对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统计调查的标准,全省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4522 个,固定资产 135.11 亿元,销售总额 426.33 亿元,创利税34.14 亿元,带动农户 299 万户,联结基地 1014 万亩。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 1560 个,占 34.5;中介组织带动型 307 个,占6.79;专业市场带动型 23

2、9 个,占 5.28。一、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点近年来,各地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以下特点:(一)主导产业日趋明显。近几年来,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各地充分发挥农业区划的成果,因势利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等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大力挖掘和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传统特色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全省有 60 多个县开展了土地流转,面积达 340 万亩,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势头良好,有各类种养专业大户 23 万余户,其中种植业专业大户 16 万

3、户,经营面积 408 万亩。全省以粮油、水产品、茧丝绸、果品、竹木、畜禽、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等十大主导产业逐步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如衢州市每县都形成有一定规模、知名度和品牌的主导产业,全市粮油、生猪、白鹅、水产、柑桔、食用菌、笋竹、名优茶、蔬菜等 9 个主导产业产值达 36.84 亿元,占农业产值的 80,农民收入的 65来自主导产业。(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近年来,各地充分认识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作用,围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农业龙头企业得到不断壮大。据统计,8 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除杭州灯塔养殖总场外拥有资产

4、 15.96 亿元,固定资产 8.74 亿元,19 月份实现销售额(交易)31.17 亿元,创利 1.11 亿元,上交税收 0.45 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 17.87、21.05、14.93、13.98和 10.14,带动农户 14.93 万户,建立基地 57 万多亩。23 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拥有资产 31.22 亿元,固定资产 9.94 亿元,19 月份实现销售额 25.78 亿元,创利 1.24 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1、15.72、2.55和 4.96,带动农户 62.64 万户,建立基地 205.66 万亩。农业龙头企业开始向跨行业、跨地区发展。如温州安达集团公司原是一

5、家以加工淡水鱼和海洋低值鱼为主的水产加工企业,近几年向农产品加工方向转移,加工出口毛豆、芋艿、马蹄笋、榨菜、速冻磨菇等 5 大系列 26 个品种,迅速发展成为一家集农水产品加工出口于一体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三)市场体系初具规模。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促进了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和农产品流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 2000 年底,全省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 362 个(据省工商局统计),年成交 368 亿元。从城乡布局来看,位于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132 个,2000 年成交 210 亿元,农村的 230 个,成交158 亿元。全省以销地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为

6、龙头,重点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开始形成。市场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到 9 月底,13 家市场拥有资产 10.29 亿元,其中固定资产 7.7 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3和 17.6。19 月份成交各类农产品 371.4 万吨,成交额148.1 亿元,同比增长 51.4和 33.4,带动农户 54 万户,建立基地 221.2 万亩。有 15 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列入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四)合作组织得到发展。随着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Ji 烈,农民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向市场的同时,已经深刻地体会到提高自身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各类中介服务组

7、织发展较快。到 2000 年全省共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667 个,社(会)员数 20.18 万余个,固定资产 5.21 亿元,2000 年经营服务总收入27.55 亿元,纯收益 2.4亿元,返还社(会)员收益 1.73 亿元。省级 22 家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 3209 万元,入社社员 7820个,固定资产 6237 万元,2000 年经营服务性收入 6.06 亿元,经营纯收入 4389 万元,返利农户 641 万元。通过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专业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庸说然方谑敌凶晕夜芾怼晕曳窈妥晕曳梗蟠筇岣吡伺窠胧谐团瞪淖橹潭取缦羯叫陆只静敌帷

8、褚岛献魃纭嫌菔懈潜逼咸阎种残帷坪拖嘏纷岛献魃绲龋馀嵩诖钡嘏穹古瞪衅鸬搅嘶耐贫饔谩?BR (五)“名牌”战略初见成效。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十分注重品牌意识,以名牌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快优质农产品开发步伐,倡导品牌农业发展,全省已制定 600 多项农业标准和规范,经报经国家工商局核准的农产品注册商标 4874 个,有 35 个农产品制订了省级地方标准,被命名为“中国特产之乡”的有 39 个,占全国的 15 强。在 2001 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我省共有 168 个农产品被认定为农业名牌产品,列全国名牌数第二,品牌产品名牌效应日趋明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走

9、出去”战略稳步推进。去年,我省农副产品出口创汇达 26.58 亿美元,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农副产品出口创汇 13.89 亿美元。(六)订单农业开始起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一体化经营程度明显提高,企业与农户的分工协作和利益联结机制有所紧密,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契约、合同方式,采取保护价收购农民的农产品,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一定程度上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我省今年粮食市场化改革之后,订单农业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一大新亮点。据统计,全省粮食、经济作物订单面积达到 531.3 万亩,总量 252.75 万吨;畜牧业生猪订单 184.3 万头,家禽订单 1670

10、 万羽。如浙江新市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去年 8 月召开新闻发布会,郑重承诺,对全省种植的“双低”油菜籽,按每 50 公斤到厂价 95 元保护价收购,并通过乡镇、村经济合作社、农民等多种形式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共发展订单农业基地 118 万亩,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双低”油菜的快速发展。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制约因素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难点。一是总体规模小。经过近年发展,我省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提升,但与其它行业、兄弟省份相比还相对落后,与经济发达省份不相符。受自然资源和生产规模的影响,“小而散” 、 “档次低”的问题突出,上规模上档次

11、的少,带动力不强。全省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十多家,至今还没有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也仅有三家。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科技进步与经营管理机制创新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随着加入 T 日趋临近,农业产业、地区、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我省企业如何应对、增强竞争能力应引起企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二是加工能力弱。适宜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品种较少,农产品产后保鲜、贮运、加工环节科技攻关滞后,特别是深加工、精加工相对薄弱。以柑桔为例,全省柑桔总产量达 200 万吨左右,但经过加工的仅 17 万吨,占

12、 7,与世界柑桔鲜果与加工比例的 6535 相比,差距很大。加工环节薄弱,不仅限制了对初级农产品的消化吸收,同时也造成了农业产业链不长,难以实现拉长销售时间、拓宽销售空间和加工增值。初级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过多,成本高。农产品品牌战略实施主体分散,力量不集中,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份额的知名品牌更少。三是利益联结松。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处在初级阶段。据调查统计,目前我省 34 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 “订单农业”由于受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农户信用程度的限制

13、,很不规范,普遍存在订单好下,兑现难问题,纠纷较多,农业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四是政策到位难。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和诸多部门,一些地方、部门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性认识不足,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尚未形成。具体表现在:一是现有的政策落实难,一些政策虽好,但操作性不强,对政策的实施对象和主体不够明确。一些政策由于涉及部门利益,如税收、信贷、绿色通道等,落实起来更加难。二是一些政策本身存在不科学性,如很多扶持政策往往限定特定的对象,忽视面上情况。三是农产品加工增值税环节税赋过高,粗、精加工标准界定不清,税率设定不合理,一定程度

14、上影响了农业龙头企业的资本积累,发展进程不快。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措施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产业化组织的实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带动农户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利益联结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今后按照大发展、大提高的思路,着重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坚持以发展效益农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重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为动力,以建立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为保障,全面提高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使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

15、,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扶强扶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业,扶持农民。一是打破所有制界限,只要与农民有比较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建立生产基地,能够带动农户,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要根据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及建立基地情况进行扶持,逐步把目前由政府和部门建的示范基地转变成在政府规划引导下由龙头企业作为运作主体实施的农产品基地。省重点扶持 50 家带动农户 1 万户、建立基

16、地面积1 万亩以上、与当地主导产业关联度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市县要对经营机制好、科技含量高、产品有特色,有发展前途的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二是把培育、催生农业龙头企业与“扶强、扶优、扶大、扶特”结合起来。鼓励国有企业、工商业主、个私经济等多种成份通过多种途径创办农业龙头企业。推广万向集团通过控股临安人长久投资开发农业的经验,引导有品牌、有实力的知名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途径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如蛙哈哈、旺旺食品、农夫泉等。三是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制定不同的扶持标准,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实际,实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要对 25 个经济欠发达县的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每个县扶持 12 家。四是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应对我国加入 T,引导同类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商会、协会等途径组建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