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29279254 上传时间:2018-01-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经济”对经济周期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经济”对经济周期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经济”对经济周期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经济”对经济周期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经济”对经济周期的影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经济”对经济周期的影响20 世纪 90 年代,在 “新经济”的有力推动下,美国经济不仅保持了长达 10 年的高速增长,而且在经济增长、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佳组合,即高增长、低失业和低通胀同时并存。然而,好景不长,从 2001 年第一季度开始,美国经济走势突然发生逆转,经济增长率持续大幅下滑,失业率节节攀升。美国经济形势的这一转变,标志着“新经济”扩张阶段的结束和衰退阶段的到来。事实证明, “新经济”的发展虽然可使经济周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但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周期本身,那种认为“新经济”可以消除经济周期的观点是没有现实依据的。 一、 “新经济”与经济扩张

2、根据标准的经济理论,不论短期或长期,总产出都是就业量的函数,而且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最大产出之前,总产出都是就业量的增函数,即总产出随就业量的增加而逐步递增。因此,从理论上看,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最大产出之前,经济增长与失业是负相关的,经济增长越快,失业率就越低,反之则反是。但是,和经济增长与失业的关系不同,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如果出现需求冲击,则高增长伴随高通胀;如果出现供给冲击,则低增长伴随高通胀。因为失业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而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确定,所以,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同样是不确定的。这样,在经济增长、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就可能出现三种不同的组合。第一种组合:高增

3、长,低失业,高通胀;第二种组合:低增长,高失业,低通胀;第三种组合:低增长,高失业,高通胀。其中,前两种组合比较常见,而且一般说来,第一种组合出现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第二种组合出现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第三种组合则极为罕见,只出现于 20 世纪 70 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时期。然而,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从 1991 年 3 月走出战后第九次衰退期到 2000 年 12 月,已持续增长了 117 个月,成为 1854 年以来美国经济史上持续增长时期中最长的一个。而且,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只要美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2.25%2.5%,其自然失业率就会维持

4、在 5.5%6%的水平。但在最近一轮经济增长中,19921999 年美国 GDP 年均增长率高达 3.6%,19961999 年更是高达 4.1%,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则持续走低。1992 年美国的失业率为 7.5%,之后就逐年下降,1999 年全年只有4.1%,2000 年 19 月进一步下降为 4.02%,创 1969 年以来的最低记录。通货膨胀率在1990 年为 5.4%,而 19911999 年平均仅为 2.6%。美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 “一高两低”的良性运行态势,标志着在经济增长、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中出现了第四种组合,即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同时并存。这种组合是经济发展史上前所

5、未有的,也是标准的经济理论所不曾分析过的。 美国新一轮经济扩张阶段中呈现出的“一高两低”的运行态势,与“新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前所述, “新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不同于物质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知识产品的生产呈现出成本递减的特点。众所周知,任何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知识。因此,知识产品与物质产品的差别,不在于产品中知识与物质成分的有无,而在于产品中知识与物质成分的比重不同。物质产品的物质含量相对较高,知识含量相对较低,而知识产品的物质含量相对较低,知识含量相对较高。知识产品的知识含量相对较高这一事实,说明知识要素的投入在知识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知识要素的

6、投入主要发生在知识产品的研制和开发阶段,知识产品一旦研发成功,就可用很少的可变投入生产出来。因此,知识产品生产中固定成本的比重相对较大,可变成本的比重相对较小。因为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是随产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的,而知识产品生产中固定成本所占的比重大,其推动平均总成本下降的影响超过了报酬递减规律推动平均总成本上升的影响,所以,知识产品的生产呈现出平均总成本一直递减的特点。反映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表明,计算机硅芯片的功能每 18 个月翻一番,而价格则以减半的速度下降。19911996 年,计算机微处理器的生产成本从每秒百万条指令(IPS ) 230 美元下降到 342 美元,下降幅度之大、速

7、度之快是任何传统产业所无法比拟的。导致知识产品生产成本降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工人实际工资的提高相对缓慢。信息产业是劳动生产率极高的一个产业。从 1995 年以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幅高达2.8%,其中一半以上要归功于信息技术产业。信息产业不仅自身劳动生产率高,而且信息技术在其他产业的广泛运用,还提高了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如大量使用计算机的制造业,其劳动生产率的增幅由 20 世纪 80 年代的 3.2%提高到 90 年代的 5.7%。在劳动生产率迅速增长的同时,美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却比较缓慢。而实际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必然导致知识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知识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

8、对总体经济运行的影响,可用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来说明。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下降意味着生产者的利润增加,因此,生产成本下降会使生产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的商品供给数量增加。换句话说,生产成本的不断下降会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断向右移动。另一方面,总供给的增加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增加又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所以,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不断右移又会导致总需求曲线的适应性右移。短期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同时不断右移,从长期来看,就意味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下降或保持在很低的水平。短期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同时右移导致“新经济”扩张阶段出现的机制,还可更方便地用菲利普斯曲

9、线的移动来说明。众所周知,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负倾的,反映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同时右移的过程,也就是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左移的过程。因为失业率和通胀率长期同时下降,所以,作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移动轨迹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正倾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左移,说明总体经济持续保持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运行态势。因此,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不是说明菲利普斯曲线失效,而是说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具有罕见的特殊形状。 二、 “新经济”与经济衰退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新经济”出现以后,学术界普遍弥漫着一种乐观情绪,有人甚至断言“新经济”的发展

10、标志着经济周期的终结。然而,正当经济学者为“新经济”的发展而喝彩之时,美国经济传来了令人沮丧的消息:美国 GDP 的增长率从今年开始出现了持续下滑的趋势。2000 第四季度,美国 GDP 的增长率还保持在 1.9%的水平,而 2001 年前三个季度,这一增长率已分别下降为 0.5%、0.3% 和-0.4% 。与此同时,美国的失业率也逐步攀升,9 月份美国的失业率已上升到 4.9%,与失业率最低的月份(2000 年 4 月)相比,上升了 1 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持续三个季度大幅下滑,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已是确定无疑。 如果说美国“新经济”扩张阶段的出现主要是由供给方面的因素引起的,那么“新经济”衰退

11、阶段的出现则主要是由需求方面的因素引起的。首先是消费需求不振。消费需求是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 2/3。美国历来是个高消费的国家,其消费倾向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一直是最高的。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在“新经济”的刺激下,美国的股票指数一路上扬。在股市财富效应的支撑下,美国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节节攀升。1997 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下降为 3.1%,1999 年个人储蓄率进一步下降为负数,消费倾向已超过极限。2000 年 34 月间,美国主要股票指数在达到历史最高点后,走势突然急转直下。纳斯达克指数一路狂泻,从去年 4 的 5132 点,下跌到今年 3 月的 1

12、700 点以下,不到一年就跌去了70%左右。道 琼斯工业指数也持续下滑,从去年 3 月的 13000 多点,下降到今年 3 月的9820.76 点,一年之内下跌了 24%以上。按市值计算,美国股票投资者的损失高达 6.8 万亿美元。股票市场下跌产生财富负效应,使消费者的帐面财富大幅蒸发,以致近 50 年来美国家庭财富净值首度出现下降。财富缩水使消费者的信心受到重大打击,到今年 9 月初,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已连续 12 个月下降,从去年 9 月的 142.5 点下降到 100 点以下,为最近5 年以来的最低点。财富减少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持续大幅度下降,导致占美国 GDP 三分之二的消费支出萎缩。

13、其次是国外需求疲软。美国自从 1971 年出现战后第一次对外贸易逆差后,其贸易逆差的总趋势是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新经济”的发展,美国的贸易逆差急剧增加。按 1996 年可比美元计算,1992 年美国实际贸易逆差为 187 亿美元,占 GDP的比重为 0.27%,1999 年实际贸易逆差增加到 3229 亿美元,占 GDP 的比重上升到 3.64%。短短 7 年间,美国的贸易逆差增加了 16 倍以上,贸易逆差占 GDP 的比重上升了 2.37 个百分点。外贸逆差的持续快速上升意味着美国的国外需求急剧萎缩。当美国股市飙升,财富效应明显,消费需求旺盛之时,国外需求的萎缩被国内消费需求的膨胀所抵消

14、,其对美国经济的负面效应被掩盖起来。一旦美国股市急转直下,财富效应发生逆转,导致消费需求疲软,国外需求的急剧萎缩对美国的负面影响就日益凸显出来。最后,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的同时萎缩,势必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2000 年美国公司的总体利润状况不佳,第二季度的利润增幅仅为 2.9%,第三季度更是下滑到 0.7%,自 1999 年第四季度以来,企业利润已持续 4 个季度下降。企业利润的持续下降必然影响企业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导致资本边际效率发生严重动摇,使作为引致需求的投资需求急剧下降。2000 年,尽管美国国内私人总投资增长 10.3%,高于 1999 年 6.6%的增长幅度,但按季度来看,四个季度国

15、内私人总投资的增长率分别为 5.1%、21.7%、1.8%和-2.6%,全年国内私人总投资总的趋势是急剧下降。总需求的减少对美国总体经济运行的影响,也可用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来说明。总需求的减少首先意味着总需求曲线不断向左移动。总需求的减少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价格下降,非计划存货增加,或两种情况同时出现。但不管出现何种情况,都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减少。企业对此作出的反应只能是减少供给。因此,总需求曲线的左移会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的适应性左移。而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同时左移,就意味着经 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这正是经济衰退的典型特征。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同时左移导致美国“新经济”衰退阶段出现的机制,也可更方便地运用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来说明。因为这一变化意味着失业率上升和通货膨胀率下降,所以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同时左移的过程,也就是总体经济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的过程。总体经济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说明美国“新经济”已经进入了经济衰退的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