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的可保性问题分析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29213903 上传时间:2018-01-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险产品的可保性问题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保险产品的可保性问题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保险产品的可保性问题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保险产品的可保性问题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保险产品的可保性问题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险产品的可保性问题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险产品的可保性问题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保险产品的可保性问题分析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图所示,首先从不同标准来浅析巨灾的可保性问题,得出从经济角度、社会效应角度分析的巨灾风险可保,而精算标准下的巨灾风险不可保的结论;然后着重从分散风险和补偿机制的实现角度得出精算角度的巨灾风险可保的结论;最后从分析中提炼出巨灾保险的实现条件。图一: “巨灾风险的可保性研究”分析框架图可保风险的标准经济角度 精算(传统可保条件) 社会效应巨灾风险不可保资本市场使风险分散跨时分散巨灾风险可保 巨灾风险可保再保险市场发展非传统精算方法巨灾风险可保1.从不同的标准来看巨灾风险的可保性一个名词或者概念的定义往往不止一种,从不同的标准或者角度划分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结

2、论。具体到巨灾保险的可保性问题,多数学者仅仅从精算角度的传统的风险可保性条件出发认为巨灾风险并不是可保风险,但稍思考便知道巨灾风险也可从不同的标准和角度去分析, Swiss Re 学者分别从保险统计与精算、市场状况以及社会因素三个方面提出了可保风险标准,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1.1 从精算或数理的角度来分析(传统的风险可保性理论)多数学者对巨灾可保性的研究是从精算或者数理统计的角度分析的,也就是着重研究传统的可保性风险理论。保险经济学大师 Borch 于 1974 年提出判断风险的可保性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1)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 风险潜在损失是否过大。 3) 损失概率与大小的模糊性。

3、Harrington 提出影响风险可保性的成本因素主要有三方面:1)保费附加成本,反映了保险公司的管理成本和资本成本。 2)逆向选择。 3)道德风险。传统的风险可保性条件是 Houston 于 1964 年提出的,他认为可保风险须满足以下 6 个条件:1)有大量同质的风险单位存在,这是大数法则应用的前提条件;2)纯粹性风险;3)偶然的、随机的,即风险损失是不确定的;4)风险单2位是相互独立的,即保险标的不能同时遭受损失,风险的发生不能是相关的。即不存在承保人责任积累问题,以满足“大数法则”的统计假设;5)保险费应是被保险人在经济上能承受的;6)风险的模糊性、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可以控制在一定程度

4、内。显而易见,巨灾风险不都满足传统风险的六个可保性条件。具体分析如下,巨灾保险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属于纯粹风险,风险是偶然的随机的,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有重大性等,但是巨灾并不满足“大量同质风险”和“独立风险”的条件。 “大量同质风险”要求风险彼此之间极为相似且有大量统计数据为精算做支持,而巨灾风险并不“同质”也不“大量” ,难以满足传统的保费厘定条件;“独立风险”要求保险事故中的风险彼此独立,巨灾保险并不满足这个条件,巨灾事故在发生时,一定时间范围内相近地区之间的风险因子有极大的相关性,故不满足“独立风险”的条件。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传统精算理论上分析,巨灾风险不符合可保风险标准。表一 以精

5、算条件为标准巨灾风险与可保风险的对比1.1.1 传统精算方法的外延从“随机过程巨灾保险费率厘定”的角度分析由于传统的保费厘定不适用于巨灾保险,故在实际运作中,巨灾的精算方法并非采用传统的费率厘定方法,而是运用随机过程来计算。这种厘定费率的方法是借助于巨灾风险证券化等资本市场方式将巨灾风险分散到资本市场中。随机过程对由此可知,针对区域和全球不可保风险,资本市场可以扩展可保风险的范围,因此,可保风险是相对的。资本市场能否转移分散风险是巨灾保险是否可保的核心。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非传统精算方法的使用、聚在风险证券化、非传统风险转移方式的应用,巨灾可保已不再是问题,而是应该研究如何承保的问题。1.1.

6、2 从险种角度来看不同的险种的精算方式可以不同可保风险巨灾风险1.风险必须是纯粹风险 满足 满足2.风险必须是偶然的随机的 满足 满足3.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有重大性 满足 满足4.有大量同质独立的风险单位存在 满足 不满足5.大多数风险单位不能同时遭受损失 满足 不满足6.保险费应是被保险人在经济上能承受的满足 不满足3自然灾害中巨灾的发生机理可分为两类,即突发性巨灾、渐发性巨灾。其中,突发性巨灾是指灾害形成过程是由突发性致灾因子引发的灾害动力学过程,如地震、洪涝等;渐发性巨灾是指灾害形成过程是由致灾因子累积形成的灾害生态学过程,如旱灾、雪灾等。两种灾害的形成过程和损失计量方式都有一定差异。突

7、发性巨灾在发生时难以采取有效手段防止灾害的蔓延;而渐发性巨灾却可以采用有效方式防止其蔓延,其损失承担程度不同;突发性巨灾往往不能根据统计数据来预测事故发生的频率,如地震;渐发性巨灾如雪灾,在发生前有一定预警,并有一定统计规律,可以运用统计规律预测。巨灾风险不可保的结论不可一概而论。1.2 从社会效应角度分析巨灾的可保性从社会效用的角度来看,巨灾保险自身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决定巨灾保险需要政府提倡,并且在实践中各国政府都在大力参与并提倡巨灾保险,从政府提倡的社会效用角度来看,巨灾具有可保性。具体分析如下:政府可以以多种方式参与到保险中,基本态度有禁止、提倡和参与(直接参与、间接参与) 。例如,政府禁

8、止违反公共利益的特定风险的保险,如对惩罚性罚款的保险;政府提倡鼓励符合公共利益的特定风险的保险,如机动车辆第三者强制责任险;政府通过与商业保险公司的合作间接参与到某些特定风险的保险运作之中,如巨灾保险;政府的通过组建机构直接参与到某些特定风险的保险运作之中,如进出口政策性保险等。具体到巨灾保险领域来看,巨灾风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特征,在理论上有准公共物品特征的商品需要政府的干预才能实现其价值和效用,在实践中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巨灾保险市场。具体来说,美国的国家洪水保险计划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巨灾保险;欧洲是采取政府与私人保险市场相结合的方式设立巨灾保险;日本是采取政府、企业和公众共

9、同参与的方式等。因此,从社会效用的角度来看,巨灾保险自身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决定政府需要提倡巨灾保险,并且在实践中各国政府都在大力参与并提倡巨灾保险,从政府提倡的社会效用角度来看,巨灾具有可保性。1.3 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巨灾保险任何一个商品,只要买卖双方意见达成一致,该商品在市场上便是合理的。保险公司不愿意承保巨灾的原因主要在于巨灾保险平滑的保费收入和不稳定的巨灾保险支出难以匹配,并且保险公司是能否取得额外的资本以对巨灾风险上层损失支出进行融资有一定不确定性,如果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巨灾保险需求方和供给方便能达成一致,巨灾保险也就是可报的。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巨灾风险的可保性问题不是保险问

10、题而是一个资本问题。以 Ar-row-Borch ( Borch (1962),Arrow(1996) ,Mossin (1968),Raviv 4(1979)and Gollier (1995) 经典风险模型为基础的经济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下,保险市场的竞争将促使风险的帕累托有效率分配,同时所有可分散的风险通过互利的风险分散安排可以消除风险。风险将会集中到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并且经济中的残余系统风险会被在风险管理方面有比较优势的保险人或投资者承担。从这个角度来看巨灾保险所有的风险都是可保的。因此,风险的可保与否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其数理特征或精算假设,关键在于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以及

11、市场结构层次的安排是否能够实现风险转移和优化分配以实现帕累托改进。即风险的可保性可定义为:凡是符合法律法规的,与风险转移相关的保险方案如价格,为保险双方所接受,保险交易发生并成功实现风险由被保险人转移至保险人,并使各方从风险转移中获得效用改进,那么该风险就是可保的。2.现代背景下对传统风险可保性的思考现代社会发展瞬息万变,众多商品及其传统的存在形式、销售形式、运营模式都有了巨大变化,只要市场有需求并且供求能够达到合理价格,商品几乎都会应运而生。故在现代背景下对风险可保性的研究有一定意义。2.1 对现代市场上保险产品及现象的思考2.1.1 代经营环境下延伸可保性的条件的必要性市场有需求并且供求能

12、够达到合理价格,商品几乎都会应运而生,具体到保险业,随着航天航空的飞速发展,航天保险应运而生;有别于传统保险的明星名人特殊的手脚保险、钢琴家的手指险、奥运保险等都在保险市场开发出来。从这种现象来看,不能单纯就从精算条件不满足而否定巨灾保险的可保性,传统风险可保性在现代保险经营中是有缺陷的,在现代经营环境下必须延伸可保性的条件。2.1.2 巨灾保险的可保性是相对的一方面,依赖于金融数学和保险数学融合这一技术条件。决策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相关理论的发展对保险经营管理提供了有益启发,促进了保险精算、保险产品定价、现值理论等保险经营管理技术的成熟,为保险风险的转移至资本市场以及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融

13、合对接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和通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基础设施的改善,为金融创新和保险工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得原来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计算机代替人工对大量保险数据的运算、开发成功和商业化的统计软件代替人脑对已有数据进行精确的实证分析、金融数学的模型和工具在实践前的统计建模、精算模拟与检验等等,无疑大大提高了保险经营管理的能力。从文章第一部分的分析可知,巨灾保险的可保性是相对的,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保险市场结构层次的完善巨灾风险可以得到有效分散,非传统精算方5法的使用使得巨灾保险的费率厘定问题不再是难题,因此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巨灾保险可保3.巨灾风险可保的理论依据巨灾保险

14、事故中个体风险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大,经过一定方法将风险风险分散后,在精算上便可以厘定巨灾保险费率。具体来说,巨灾可保的理论依据如下:3.1 风险分散理论: 风险实现跨区分散与跨时分散结合该理论的推进实质上是在时空跨度上扩展运用大数定律。保险并不是消除风险,而是转移分散风险,即保险有跨期间间熨平风险的优势。从资本市场分散风险的角度看,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和风险转移合约大量出现,这些衍生品和工具扮演了分散巨灾风险的角色,能有效转移和分散横向风险。例如,巨灾风险证券的出现使得巨灾风险可以跨越区域的限制在全球资本市场得到分散。Dwright M Jaffee( 2005) 以及 J Da

15、vid Cum-mins( 2006) 等提出了巨灾的跨区域分散,使得巨灾风险在全球范围具备可保性。从保险市场再保险分散风险的角度看,再保险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全球性的跨区域再保险体系的建立健全,为保险公司适当放宽承保条件作了转嫁分担风险的财务安排。保险公司可将超过其自身承担能力的风险责任转嫁给再保险人,从而使自身赔付分布得以修正,减少发生超赔的可能性,稳定自身经营,保证了保险的可持续发展。3.2 风险分解理论: 保险证券化理论与金融工程理论的发展作为一项风险管理创新,保险风险证券化的运行方式就是通过证券的创造和发行将承保风险转移到金融市场上,将巨灾风险联结于全球资本市场,从而实现风险的

16、有效分散。Robert Goshay 和 Richard Sandor( 1973) 率先探讨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结合的问题,提出将再保险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通过风险证券化或其他保险衍生产品,解决再保险市场承保能力不足的问题。巨灾风险的相关性较强,近年来巨灾事故和巨灾损失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保险风险证券化应运而生。保险证券化通过保险和资本市场的结合,实现了保险风险管理方法的转变。伴随着金融创新浪潮的出现,金融工程学逐渐发展为西方国家金融领域最前沿最尖端的科学,是金融创新最核心的部份。包括创新型工具与金融手段的开发和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的创造性解决。通过技术性手段将巨灾风险分散,从而实现了巨灾保险的可保性。63.3 图二:巨灾损失的损失分担层次:政府资本市场(巨灾债券)全球再保险直接保险或共保(共留)保单持有人(免赔额)由图可见,随着巨灾损失分担层次的增多,参与承担巨灾损失主体的增多,整体性巨灾损失补偿机制有效的将巨灾损失分摊到不同的主体和个人,这样便达到充分整合系统中各种有效资源、调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保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