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隧道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910584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亮”隧道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郭亮”隧道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郭亮”隧道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郭亮”隧道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郭亮”隧道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郭亮”隧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亮”隧道(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工开凿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太行山“ 郭亮隧道” 工程总投资:打烂 4000 把铁锤 工程期限:1972 年1977 年 太行山可以算是中国名川之中资历最老的几座山脉之一,形成于吕梁造山运动,其地 层为太古代的核心底层,距今有 28 亿年的历史。巨大的褶皱和断层造就了太行山独特的风 景,太行山内峡谷众多,多为断层形成,高数丈有余,岩壁陡直,无所依靠,虽猿猴不可 攀。 郭亮村位于河南省辉县市西北部太行深山区的沙窑乡,是太行山中的一个自然村落,海拔 1752 米,现有 83 户, 320 口人,下辖另山、回逃站、不蝶凹共三个自然村落,总面积 15 平方公里。那里山高谷深,林木茂盛,流水潺潺,虽然条件

2、艰苦,但是郭亮人祖祖辈辈 生活在这里,一直保持着朴实的民风。 自 2000 多年前秦汉开始,晋陕一带人家逃难来如今的郭亮村,落户生息。西汉(公元 前 206 年公元 25 年)末年,逐渐形成村子。关于郭亮村的由来,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王 莽时期(公元 8 年公元 23 年)农民领袖郭亮兵败失利后,退守太行山,曾在这里驻扎,欲 凭借太行绝壁固守。之后,他的义军被数万名官兵围困在绝壁上,眼看粮草皆无,郭亮心 生一计,命士兵将一面鼓与一只羊悬在绝壁的树上,被悬的山羊四蹄乱蹬,发出咚咚的击 鼓声。官兵听后,误认为郭亮准备大战,暂时按兵不动。郭亮看到时机成熟,率义军用绳 索吊下绝壁,火速转移。两天后羊死

3、鼓息,官兵方知上当。这就是悬羊擂鼓的典故的由来, 后人为纪念郭亮的勇气与智谋,将郭亮将士驻守的山崖称为郭亮崖,崖上的村庄也由此得 名。 在被人称为传奇的郭亮洞修建之前,那里只有一条天梯通往山下。农民们在悬崖顶的 台地上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的农田,房屋门前就是绝壁,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后来传奇 人物申明信带着村民硬是在绝壁上开出了一条 1250米的郭亮洞,使得郭亮村第一次通了汽 车。这个壮举将郭亮这个名字传到了世界各地,旅游的人骆绎不绝,这是太行绝壁上的奇 迹。游客乘火车到河南新乡站下车,步行 10分钟转到汽车站,乘坐大巴半个多小时抵达辉 县,再从辉县汽车站前往郭亮村则要 3个多小时。愚公移山的壮

4、举郭亮洞 太行山的美是雄浑壮丽的美,但是身处太行山腹地的村落却因这山势的艰险而常年于 是隔绝,少有人问津。太行山早在西汉之前就有人住居,一代枭雄曹操曾为了北伐高干而 亲征,路过太行山,见行路艰难,有感而发,著苦寒行一诗以抒心中的郁闷。由于太 行山特殊的地利特征,山中小路多倚靠峭壁而建,由石板堆砌,沿着陡峭的山势而上,立 于山下而望,如同天梯一般。现在虽然已有宽阔的盘山公路,但是这种道路却被山民们祖 祖辈辈走了一千多年。 郭亮村位于郭亮崖之上。过去人们上山下山,走的是百丈悬崖上仅可容一人过的绝壁 小路,被称为“ 天梯” 。这 “天梯 ”是村民通往山下沙 窑乡的惟一道路。直到山民打通了令人 叹为观

5、止的郭亮洞,才逐渐渐废弃了这条“天梯” 。以前 ,郭亮村的牛、羊、猪等牲畜大多是 在小犊子时就由村民从 “天梯 ” 抱上来的,喂大后若想卖给 外村,还得绕上 30 多里的山路才 能转下山。平时从 “ 天梯 ”将山货背到山外,换取一些紧 俏的日用生活品。 为使郭亮的乡亲们不再贫困,为让身后的子孙不再行走险峻的天梯, 1971 年的秋天, 在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的提议下,村民申新福、王怀堂、申福贵用绳子测高度、距离,用 土法绘图,到县里请教专家征求意见。 1972 年村里人自发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锤、 钢锉;在无电力、无机械的恶劣条件下,由村中十三名壮劳力组成的凿洞突击队顶着风雪, 腰系着麻绳

6、,悬于峭壁之上握紧铁钎,舞起铁锤,在红岩绝壁上凿出一排排炮眼。十三条 青年汉子聚在天梯下举拳面壁,发誓要凿穿绝壁,打出通向山外的大路。 1972 年 3月 9 日, 郭亮洞开工,由于郭亮村海拔高,耕地少,无霜期较短,一年只能种一季农作物,全年粮 食收成不过 8 万余斤,而这区区 8 万斤粮食却是全村几百口人的全部口粮。在这种状况下, 13 名突击队员每天只有 0.12 元的伙食费,玉米粥、玉米饼、窝头野菜便是他们的一日三餐。 就这样每人每天也只有两斤玉米的配额。 1975 年年底,工程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郭亮人已经卖光了山羊,砍光了树木,吃光 了粮食,再也抠不出一分钱。这时候,全村男女老少都出

7、动了,早上 5 点钟起床,爬 5 公里山路去挖鱼鳞坑,挖了一冬一春,挣到工钱 3100 多元。支部书记把钱拿到村里后, 100 多口人围着他,让他赶快到城里去买钢材、雷管、导火线、炸药。郭亮绝壁平均高度 105 米,从绝壁中间炸开工作面,需要系绳子凌空作业,没有钱买绳子,就解下牛拉犁的绳套, 一段段接起来,从崖头把人放下来。就是这样,参加打隧道的壮士把生死置之度外,用生 命和热血让天堑变成了通途。 郭亮人没有用任何机械,历时 5 年,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去了 2.6 万立方米石 方,打秃钢钎 12 吨,打烂了 8 磅重的铁锤 4000 个,当时上至 70 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 娃娃都轮流走

8、上隧道工地,清理石渣。大石块用手搬,小石块用筐抬,用篮子挎,人人肩 头成茧,十指流血。在工程最困难的关头,辉县教育局 100 多名教职员工,在局长原永同 志的带领下和郭亮人一块施工, 加快了工程进度, 被人称为 “绝壁长廊 ” 的郭亮洞终于在 1977 年 5 月 1 日正式通车了。为此 ,王怀堂等村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绝壁中凿出一条高 5 米、宽 4 米,全长 1250 余米的石洞 郭亮洞,几乎是个现 代愚公移山的故事。每个穿行在郭亮洞的人,都不能不惊叹这个壮举。村前有石碑记载着 这一历史事迹。 走在郭亮洞内,你会发现外侧凿有 35 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天窗。天窗是为了便 于清排施工中

9、的石渣,如今已经成为通风透光的观景台。凭台而望,指尖可以触摸到峡谷 的深邃,那一刻,除了感叹,你还能做些什么呢?!不少来郭亮参观的外国游客,都为绝 壁上的隧道感到震惊, 日本裕田影视公司在此摄制专题片, 惊称为 “世界第九大奇迹 ”。 其实, 对比距此不远的红旗渠我们不难发现:郭亮洞也应是那时时代精神的产物。 当人们置身于洞中,感受着这座山的脉搏,聆听着这座洞的心跳,闭上眼睛去呼吸,似乎胸中烦闷与积虑都可以一扫而光,是呀,面对这样的造物,一切都变得渺小。 在绵延百里的南太行山区一带共有 6 条像郭亮这样的挂壁公路隧道,分别是昆山隧 道、锡崖沟隧道、回龙隧道、郭亮隧道、井底隧道和陈家园隧道。 锡

10、崖沟位于郭亮村附近,因古代产锡而得名,四面都被千米高山环绕。曾有乡民背煤 油下山,摔下悬崖,一次还有三十多位乡民因中毒得不到救治而失去性命。锡崖沟人被激 怒了,凭着最原始的刀砍锤凿和土法爆破,从 62 年起,积 30 年的时间和三位村民的鲜血 在绝壁天险中修成一条 7.5 公里长的挂壁公路,其路呈之字形盘旋而上,共有三层。回龙是锡崖沟的邻居,位于河南地界。此处挂壁公路隧道系近年所修,盘山路蜿蜒 8 公里终达摩天崖。 昆山挂壁公路(营盘 南坪),全程 15 公里,公路开凿在悬崖峭壁上,是山西通往河 南的险要路段,原是省道,后废弃。这里是只容一辆车通行的土路,还经常有落石,惊险 异常。目前昆山挂壁

11、公路隧道也在维修扩路之中。 洞后石头村绝壁长廊尽头的郭亮村处在四面群山的环抱中。村口有一座 20 世纪初年修建的红石拱 桥,村外围最抢眼的是一排村民新盖的家庭旅馆。村口台阶上的一株老柳树像是老村的守 门人,顺着枝头所指方向抬高视线,隐匿于现代建筑后的古老 “杏花村” 终于豁然开朗。步入 老村子,满眼都是太行山石,老宅、院墙、鸡栏、猪圈都是用大小方圆不规则的石头垒成 的,纵横往来的石阶同样取自太行山的条石。如果你进入某家某户的院门,你还能看到石 磨、石碾、石桌、石凳、石床、石阶、石房、石碗、石筷、石斧、石锄 让人完全溶浸 在石头的奇妙怀抱之中。当问起村民为何用这笨重的石头营造一切时,老乡笑道:

12、“石头是 我们的一切,那儿有祖辈的灵气, 是后辈的希望, 制造石器只花力气, 不花钱。 为何不用 习惯了!”石头房很 多都是二层 楼式,屋脊沿线都有灰砖装饰,虽然身处河南的地界,还是 带有明显的山西风格。 看似散乱的石村散发着原始粗犷的美,每一块山石都张显着艺术个性,像是印象派画 家莫奈笔下的一幅幅画,远比贴着瓷砖的现代建筑要有内涵得多。 村边山路上偶尔有红纸条被石头压住,据说这是村里有人结婚,为迎亲的队伍专门留 下的,为的是讨个 “ 一路见喜 ”的好口彩。想象着 山外的姑娘跋山涉水地来到这个几乎完全封 闭的世界,这条山路怕是见证了这里每个人的一生。 村旁的山涧里有山上流下来的溪水,到了平缓的

13、地方积成一汪小潭,因为过于清澈,人的倒影就清晰地如照镜子一样。因为周围的山高峡窄,巨大的阴影笼罩在上面,更使得潭水发出幽蓝的光泽,一如秋日的晴空。峡谷里只能看见一线蓝天,而潭水中给出的蓝天 似乎更宽大一些 村外还有一处废弃的小庙,庙里供着落满灰尘的关老爷,门外却有人 新刷上了鲜艳的彩绘,令人忍俊不禁。不知道这座小庙在这里孤独地度过多少岁月,想当 年也必然是有过烟火鼎盛的时代吧。门口的老水车已经停转多时,被荒草簇拥着,等待着 有人去注解它的年轮。 郭亮村大都姓申氏,申氏家族元朝末期在南京做官,明初朱元璋清洗京都,将申氏家 族发配青海做苦役,途经山西申氏家族逃离。全族几百口人砸掉大铁锅,一户分一块

14、铁, 各奔东西,但愿来年拼回原锅,全族团圆,故称 “大锅申 ” 。一小部分申族人进入河南,躲进 太行山中隐居于郭亮村。这就是郭亮村中两大家族的来历。 发展影视基地郭亮洞的开通,最为重要的是为郭亮村的经济发展与外界的沟通奠定了基础。因其保 持较原始的村落景观,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先后有清凉寺的钟声、走出地平线、 倒霉大叔的婚事等 60 多部影视剧将这里选为外景地。剧中群众演员均由这个村群众担 任,许多农家的生活日用品成为了影片的道具,与图片、资料一起成为了村民们珍贵的收 藏品。留宿农家,还可以看到在郭亮拍摄的影视剧光碟。郭亮村由此被誉为 “华夏影视村 ”。 著名导演谢晋、电影艺术家于

15、本正等在郭亮长住数月,并亲笔题字留下墨宝。村里如今还 保留着谢晋居住的房子和用过的物品。有此积淀, 1996 年村党支部决定成立郭亮影视村。 目前的郭亮村与南坪、罗姐寨等合称万仙山风景区,村里家庭旅馆 100 余家,再加上 景区内的宾馆、酒店,日接待能力可达数千人次。郭亮凭借独特的自然环境,保存较完好 的原始村落风貌,吸引了国内众多知名画家和艺术院校学生写生、创作。全国 100 多家艺 术院校和团体都将这里定为写生创作基地。每个路口都有小画匠们 “把持 ” 着,他们用手中的 水彩或碳墨挥舞并重构着老石村的沧桑外表,工笔的、水墨的、超现实主义的郭亮村跃然 纸上。那一刻你会觉得手中的相机也变得呆板

16、、了无生趣了,凌云之上的老石村,原是要 人们用心去交流的。这些小画匠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美术学院的学生。他们到处写生的身影, 给这美丽的村庄平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随意问起一位来自开封美术学校的同学,他说, 这里风景很好,很有韵味,非常适合他们写生。被这美景吸引而来的还有不少摄影家。天梯 天梯之上看日出 “要到郭亮村 必经郭亮洞, 了解郭亮村先要走天梯。 ” 村民进出村子走的 “天梯”高百余米, 建在悬崖之上,宽处 1.2 米,最窄的地方只有 0.4 米, 720 级台阶。天梯始建于北宋(公元 960 年公元 1127 年),至清(公元 1644 年公元 1911 年)末历代不断扩修。在天梯上 临渊而行,稍有不慎便会命丧崖底。多少年来,天梯维系着郭亮人的全部生活。曾经象征 封闭、贫困的古道 “ 天梯 ”,它书写着郭亮村一段久 远的历史。如果你注意在天梯的崖壁上可 以看到一块 40 厘米见方的石刻,虽然被风雨侵蚀的字迹有些模糊,但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