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指导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86252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指导(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小学数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指导学习提要及思考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发生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许多过去不敢想的事情,天天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互联网+几乎无处不在。同样互联网+教育,就有了微课程、微课及慕课等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从内容的呈现、方法的选择、活动的组织、学习测评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1.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环境是指简易多媒体环境、交互多媒体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和移动多媒体环境。简易多媒体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交互多媒体环境:是指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

2、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网络多媒体环境:是指由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简易或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以及其他终端(为每个学生或小组配备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终端设备)构成的,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学科软件与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学活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移动教学环境:是指由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学习终端设备构成的,能够使师生获得数字教育资源、学科软件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教育学活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走向信息化教学(1)信息化教学的定义、要素和特征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是在现代教学

3、理念下,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在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调动东中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并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媒体的介入,引发了教学内容传递形式、表达形式的变化,成为信息化教学系统构成要素之一。媒体、教师、学生、学习内容是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四个核心要素。信息化教学的特征,可以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体现。从技术层面看: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层面上看: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

4、交互性与协作性。(2)信息化教学的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以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术即为计算机网络技术。(3)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热点微课程 翻转课堂 慕课 虚拟实验 电子书包信息化教学带来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 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善 教与学的方法丰富 评价方式的多元二、关注数学教学的核心1. 教学目标由“双基”变为“

5、四基”修订版课标在数学课程总目标中过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2. 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两能”到“四能”解决问题方面,过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面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补充完善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 关注过程-核心概念与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数学课程中的十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4. 信息化教学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方面的思考情境更加多样、资源更加丰富、要点容易聚焦、过程易于展开、交流更加广泛、学习方式多样三、 数与代数内容分

6、析与教学建议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探索规律1. 与数与代数领域关联紧密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2. 数的认识相关内容的梳理及教学要点说明整数的认识-10 以内的认识、 20 以内的认识、100 以内的认识、万以内的认识、大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负数的引入数的认识教学要点说明:教学数的认识,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形成数的概念,学会计数的方法,能够比较数的大小,会应用数进行描述和交流;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形成数感,感受符号的作用(1) 充

7、分展开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途径: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学习数(整数、分数、小数、负数)(2) 加强数与数量的感悟,发展学生的数感途径:通过数数、估计活动丰富数的认识;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多位数的意义(3) 用数进行表示、描述和交流,感受数的作用途径:用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体会数表达的意思;结合写数、读数活动,用数描述、交流信息;安排实践活动,收集有关数的信息并交流。3. 数的运算相关内容的梳理及教学要点说明数的运算主要分为运算的意义和四则运算间的关系(整数、分数、小数) ;加、减、乘、除运算(口算、笔算、估算和用计算器计算) ;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运用数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课标2011数的运算教学要点说明:“数的运算”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1) 重视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理解运算意义才能正确的列式(用数学的表达方式表述生活中的问题-建模)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途径:数的四则运算都是一类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深刻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2) 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计算法则和运算定律,正确的进行运算的能力”-课标 2011。途径:理解算理是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也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基

9、础。理解算理可以结合具体的图示,并加强表达与交流。(3) 重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估算是对事物数量或计算结果做出粗略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应用意识;估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促进数感的形成;估算能力是学生运算能力的组成部分。途径:增强估算意识,使估算成为习惯(笔算前估算预测结果,笔算后的检验) ;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4. 常见的量相关内容梳理及教学要点说明小学阶段有关量的教学中,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与几何测量有关的量,被列入图形与几何部分,这里教学的常见的量,主要是指货币、时间和质量。常见的量教学要点说明:常见的量

10、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另一方面要学生初步形成每一计量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常见的量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数感、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1)激发学生产生认识计量单位的需要途径:营造学生认识计量单位的现实情境,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明确量的比较与表达是要有标准的。(2)帮助学生建立计量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途径:设计并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操作活动,感受计量单位的大小,列举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丰富学生对计量单位的感知(3)引导学生探索同类计量单位间的进率途径:借助具体的操作活动,通过观察与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计量单位间的进率。(4)重视估测和计量单位的实际应用,提升学生的数感及应用意识。

11、途径:在具体活动中体现;需要设计必要的、一定数量的练习来实现。5. 式与方程内容的安排及教学要点说明式与方程的内容属小学阶段代数初步知识的内容,含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具体包括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公式;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式与方程的教学要点说明:式与方程的的学习,标志着学生从“算术”学习转入“代数”学习,从对“数量”的理解转向了对“关系”的探讨。该部分的教学加强了中小学内容及思维方式的衔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符号意识、模型思想、运算能力、推理能力(1) 渗透符号意识,会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内容的起步。途径:提供

12、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并能说出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现情境中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述这种规律。(2) 发现并能表示等量关系是形成方程的核心。途径: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相等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交流表述,提高学生表示等量关系的水平(3) 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途径:教师要习惯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结合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4) 提高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途径:倾向用方程解决逆向思考的问题。为学生的中学学习做好准备。6. 正比例、反比例内容安排及教学要点说明正比例、反比例的教学内

13、容包括比的意义、按比例分配、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等。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本质上是函数关系,函数是研究运动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要点说明:(1) 理解比和按比例分配中各项的含义途径: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说明各项所表示的含义。(2)体会相似的图形途径:结合比例的教学以及涉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相关内容时的渗透。(3)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途径:看懂教材中有关正比例关系的图像;结合数对学习的经验,表达图像中的点与表格中的数据;给出图的一部分,让学生补充完整。7. 探索规律内容安排及教学要点说明小学数学中安排了许多数列、图形、算法的规律,这些内容的安排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中

14、,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要点说明:既然是探索规律,就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将自己的发现(猜测)与同伴交流,并设法加以验证.途径:结合认数找规律、结合计算找规律、结合图形排列找规律8. 信息化教学在数与代数领域应用实例四、 图形与几何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1.与 图形与几何 领域关联紧密的核心概念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2.图形的认识相关内容的梳理及教学要点说明图形的认识的内容大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学一、二年级,直观认识或初步认识一些几何形体,编排的顺序是先体后形。第二阶段是从三年级开始,探索一些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特征,其编排是先

15、形后体,中间穿插线、角。教学要点说明:(1)直观认识图形,能分辨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途径:让学生观察、操作生活中的实物和模型,体会它们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能够形成模糊的表象,并能简单的表述看到或摸到的感受。(2)直观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认识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途径:认识“线“与”角,为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特征做准备,经历丰富的活动,探索图形的特征。从整体到局部,深入认识立体图形。“从实物-图像 -图形-表象-表达,(3)观察、想象中实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化,发展空间观念途径: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形状图;

16、认识立体图的展开图(4)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发展几何直观能力3.测量 相关内容的梳理测量的内容几乎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先长度,再面积,最后是体积,测量活动都是安排在认识相应的图形之后。教学要点说明:测量内容中涉及到的核心概念还是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几何直观,测量涉及到的概念有长度、面积、体积以及角的度量,与度量单位的教学相类似,除了帮助抽象出概念之外,建立 1 个测量单位的观念依然重要。(1)建立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途径:安排比、围、摸、拼、搭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建立相应的概念。(2)建立 1 个测量单位的大小观念途径: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面积、体积以及角的大小,都需要统一的计量单位;在实践活动中感受 1 个常用计量单位的长短或大小,并保持在大脑的记忆里。(3)在测量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