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闻的主体上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85470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新闻的主体上课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五、新闻的主体上课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五、新闻的主体上课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五、新闻的主体上课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五、新闻的主体上课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新闻的主体上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新闻的主体上课(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 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 释、补充、烘托。增加新闻知识性、趣味性,帮助读者读懂 新闻,大大增加了新闻的厚度,使其更加 具有可读性。揭示了事物的意义,突出、升华新闻主题。运用新闻背景巧妙地表明作者的倾向、对新 闻事件的看法与评价,实用类文本,新闻阅读,之新闻的主体,新闻的主体,深化题旨的主体。主体是新闻的主干和中心,是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所在。如何围绕主题,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是其主要任务。(1) 首先须同导语前后呼应,协调一致。具体说来,导语中提出的问题,要文体中要有具体事实来回答,导语中概要列出的主要事实,在文体部分要予以具体展开,导语所作的论断,在文体部分要用

2、事实予以说明。,(2)其次,用事实说话,写出充分的事实材料。A、报道场景的真实B、报道过程的真实C、报道数据的真实,(3)语言要具体、准确、简练、通俗,既要有形象性,也要有逻辑性,从而使文章有强烈的感染力、亲和力。,典型题解,一、分析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例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试分析其如何体现新闻真实性的特点。,甘地当即摔倒在地。他用印度教徒常用的双手加额表示宽恕凶手。三颗子弹在近距离射穿了他的身体,一颗命中右腿,一颗击穿腹部,第三颗则射透了胸膛。 死前,他没有说一句话。然而,就在他遭到枪击前的一刹那问,他说: “你来晚了。”有的目击者认为,这句话是他说给凶手听的。 这名凶手一直站在花园小径旁,

3、双手合十,做出印度教徒顶礼的样子。然而,他的手心中却藏着一支小口径左轮手枪。他向甘地连开三枪后,又开第四枪企图自杀。然而,这颗子弹只不过擦破了他的头皮。甘地被刺,参考答案(1)本段文字主要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2)在本段文字中作者详细地描写了甘地被刺的整个过程,从枪手的准备到开枪的情况,枪击的部位,甘地被刺后的动作、语言,枪手得手后的表现等。(3)这些细节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甘地被刺的整个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例2:阅读心随飞翔,分析如何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1、通过细节描写再现报道场景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整则新闻对神五发射的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做了细致的描写,

4、使读者如在现场亲睹。,2、通过再现整个报道过程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整则新闻报道按时间顺序详细地列出了整个采访过程,采访过程的真实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3、从新闻数据的运用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整则准确地列出了神五发射的每一个步骤的时间,更好地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的特点。,阅读南澳:“风眼”里经受冲击节选 题目:本文的作者是如何突出真实性的?,例3:昨天晚上7点多钟,记者乘坐采访车赶到南澳镇。此时,一阵紧过一阵的狂风裹挟着海水,不断向镇区刮来。尽管天已漆黑,但是大海上滔天的白浪依然清晰可辩。在港湾里避风的渔排随着浪头上下摇晃,随时有倾覆的危险。晚上8点一过,风力明显加大。记者乘坐的采访车一停下来,

5、车身就被大风刮得剧烈抖动。海水被接近10级的大风卷集着,疯狂地“扑“上防波堤,形成一阵充斥着咸味的暴风雨。南澳镇门朝大海的店面几乎全部大量进水,积水没过脚面。晚上8点04分,南澳全镇停电。,【参考答案】(1)采访过程突出真实性;在报导中按时间顺序详细地列出了整个采访过程,采访过程的真实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2)通过场面描写再现报道场景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整则新闻对台风袭击南澳的场景作了了细致的描写,使读者如在现场亲睹。 3)准确的数据突出真实性。文中准确地列出每个不同时段台风袭击南澳的情景,以及其风力等级,通过数据体现新闻的真实性。,例4、文章从第五段开始,就改用第一人称由郭兆松自述,采用这种手

6、法来写通讯有什么好处?(大练习一26题),1、这样写体现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用第一人称叙述,让郭师傅自我表现,现身说法,使报导具有现场感,亲切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内容更真实可信。,2、用第一人称叙述,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更好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3、用第一人称叙述,能使行文更加凝练。,【方法小结】1、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2、从细节描写、场景描写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考。3、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思考。4、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思考。,二、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例1:新“哥德堡”与“哥德堡”一号在形状、结构、大小上基本相同,但新“哥德堡”的内脏却设置有高科技设备

7、,它完全具备了现代远洋航海安全的要求。瑞典“哥德堡”号官方网站充满了对“哥德堡”号的溢美之辞:“这一工程是传统造船工艺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继承了18世纪的高超手工工艺。任何人在海上见到了升起全帆航行的哥德堡号,都看不出她和历史上的古帆船有任何区别。”2005年10月,一艘18世纪的古船再次扬帆远航了。 题目:作者称新“歌德堡”号为“复活的歌德堡”号,是否准确?,【参考答案】1.非常贴切。2.“复活”两字使历史与现实、沉船与新船很自然的勾连起来了。3.同时也是对文中“形状、结构、大小基本一致”的应证。4.很好的表现了瑞典人的航海梦想与行动激情。【方法小结】1、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2、从表现

8、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3、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4、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三、领会新闻材料的选用,例4动辄搬出“专家观点”如今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然而,无可回避的是,专家意见的可信度似乎也在大幅度地滑坡。比如,最近有好几件事让人对某些专家学者的所言所行不敢恭维。在调控政策之手逐渐引导房价理性归位的时候,不少专家学者在许多公开场合发表力挺房价的高论。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先后有两个楼盘恰在此时盛大开盘,房地产商竟推出了“同质化”的气派庆典,不是大搞那种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而是盛情邀请专家学者作现场演讲,请他们在论坛上发布“房价不会下跌”之类的观点。不管说得如何动人,其实都只不过是转弯抹角地引你掏钱罢

9、了。试想,他们跟推销的售楼小姐比起来,恐怕只是多穿了一件叫“专家”的外套。,前不久,国内一家专搞环境研究的权威机构,经过一番研究竟然能得出一个“科学结论”:中国城市环境污染不是由汽车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车造成的。当这个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不敢相信的“科研成果”公诸于世时,立即遭到了各方的质疑。很快,有报道“揭开了盖子”原来,这个环境研究课题是由一家汽车公司赞助的!此外,在“苏丹红”“雀巢奶粉”事件风波中,专家的表现忽左忽右,有位学者竟抛出了“一支烟就含多少苏丹红”的袒护之辞。 警惕“专家观点”成为“利益俘虏”节选题目:文中列举了某些专家学者成为利益俘虏的所言所行,这些事例是否有堆砌之嫌?,【参考答案

10、】(1)并无堆砌之嫌疑。(2)所举事例的性质越来越严重;社会影响越来越恶劣;讽刺意味越来越浓。(3)这给读者带来更大的视听冲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警惕专家成为利益俘虏的主题。,【方法小结】(看起来好像雷同的材料的答题角度)1、从材料角度是否不同的角度思考2、从材料联系是否层进的角度思考3、从材料是否更好地表现新闻的主题思考4、从对受众的影响的角度思考,龙婆婆和她的兵儿子们 7月19日,四川乐山市犍为县塘坝乡红光村龙婆婆家里热闹非凡。89岁的龙婆婆端出自家种的丰水梨,拿起小刀削好递给战士们。“老云南,你带头;小钟你吃这块大的”龙婆婆是战士们心中的“母亲”。她叫李光鲜,因老伴姓龙,官兵们都称她为

11、“龙婆婆”。这一天,是解放军驻犍某部官兵的轮休日。一大早,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卫国模范连”的名官兵带上食品去看望龙婆婆。挑水、劈柴、扫地,战士们忙开了这一天,是38年极为平常的一天,也是38年军民鱼水深情的一个缩影。,把微薄的收入投入到拥军之中年春,塘坝山上梨花如雪,驻犍某部第一批官兵驻进塘坝山深处,开辟训练场。全副武装的解放军,在丛林间摸爬滚打。“他们一定口渴,我去给他们弄点水喝。”龙婆婆赶紧跑回家煮茶,然后将一碗碗茶水送到了战士们的手中。从那一天起,拥军成了龙婆婆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龙婆婆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她却把微薄的收入投入到了拥军之中。 龙婆婆家有两棵很大的黄

12、桷兰树。每年春夏,黄桷兰花盛开,一串串的黄桷兰被送到了驻训官兵的手中。浓浓花香,飘出一片真情。,“部队的煤用完了,你去帮忙拉一车。”“部队的米、面吃完了,你去帮忙运一趟。”上世纪八十年代,部队缺车,开手扶拖拉机的二儿子龙世敏和小儿子龙世尚不知被部队的“编外后勤”龙婆婆吩咐过多少次。“母亲的话就是命令。先为部队尽义务,再干自己赚钱的活路。”已是驾校汽车教练的龙世敏说。多年来,每次部队上山训练,龙婆婆都会到炊事班帮忙,无论家中活再繁重,每天都坚持“上班”。1985年冬夜,忙完炊事班的活回到家,龙婆婆想到炊事班的煤快用完了,她连夜装好家里仅有的一篼煤炭,第二天5点便起了床,冒雨摸黑上路。在经过老虎崖

13、时,不慎掉到20多米深的沟中。她忍痛从沟里爬起来,一瘸一拐地赶往训练场。,“家里的果树,是为战士们种的。”这在龙婆婆家里已是不成文的规定。即便是分家独立,孩子们家的丰水梨、广柑等果树也是为龙婆婆的“兵儿子”种的。 早上点,当官兵们冒着凛冽的寒风回到训练场时,龙婆婆已经熬好了三大锅热气腾腾的酸辣汤。突然,一个战士惊叫:“婆婆,你背上怎么有血?”官兵们连忙将龙婆婆扶进医务室。年月,骄阳似火,累了一天的官兵们晚饭时吃不下了。“要是有点泡菜吃就好了。”一位战士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龙婆婆连忙跑回家,捞来泡菜,端到战士们的餐桌上。 夜幕降临,战士们已经酣然入睡。龙婆婆带着女儿,悄悄地抱起官兵们沾满泥浆

14、的衣裤,到山坡下的小溪旁,一件一件地清洗,当起“编外指导员”1990年冬天,战士胡启民刚上山参加集训,一封“母被打速归”的电报也跟着上了山。小胡向部队提出想回家处理家事,部队没批准。小胡一时想不通,整天闷闷不乐。龙婆婆知道后,把小胡请到家里,轻声细语地给他讲道理,还给他做最喜欢吃的鸡蛋削面。小胡心中的疙瘩慢慢地解开了,他全身心投入训练,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部队嘉奖。小胡退伍回乡后,还经常写信问候龙婆婆,信里说:他永远忘不了那个冬天里的鸡蛋削面,忘不了龙婆婆的谆谆教诲。 2007年4月26日,龙婆婆一早就来到训练场,想看看守营房的战士,但没有看见他们。“孩子们去哪了,不会出事吧?”龙婆婆急匆匆地

15、赶往部队。打听后得知,4月25日,部队发了津贴,两名战士喝了酒,参谋长抓了个正着。 看到孩子没出意外,龙婆婆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孩子们回到训练场,龙婆婆就赶紧找他们谈心。月日,看守训练场的战士换班,龙婆婆给他们讲的第一件事,就是汲取上一班战士的教训。,人世间母爱最伟大。龙婆婆把这种爱融入对官兵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尽心为部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38年中,她先后认了一百多个“兵儿子”。他们中,有的已经走上了军、师、团级领导岗位。尽管已是89岁高龄,但“编外军人”龙婆婆仍坚持走在那条通往训练场的小路上。“军爱民,民拥军!” 38年来,部队官兵为龙婆婆一家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从上世纪70年代起,驻训的官兵

16、们就时不时地来到龙婆婆家,为她挑水、砍柴、扫地。上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后,每逢春种秋收的时节,官兵们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龙婆婆家的田间地头,一如子女回家帮助年迈的父母忙着农活部队把龙婆婆视作“母亲”,照顾“母亲”。厚爱驻地群众的担子在一代一代军人中传承,部队由此也荣获“群众工作模范团”的荣誉。,本文的重点是写龙婆婆,可是为什么最后三段写的却是部队,不写可以吗?为什么?,(1)不能不写。(观点)(2)因为本文的记叙重点虽然是龙婆婆,但新闻的主题却是体现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军爱民,民拥军,不写最后三段,就只能体现民拥军,不能体现军爱民。(从主题角度分析)(3)在结构上很好地照应了第一部分所提到的“军民鱼水深情”,首圆尾合。(从结构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