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导学案 北京版必修5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7240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导学案 北京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导学案 北京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导学案 北京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导学案 北京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导学案 北京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导学案 北京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导学案 北京版必修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劝学走近荀子,聆听哲人的教诲,如沐春风,如饮甘霖;走近荀子,感悟哲人的思想,茅塞顿开,柳暗花明;走近荀子,你便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你便坚定了“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的决心。学习本文,我们要通过不断诵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古代散文的音韵之美。荀况 (约前 313前 238)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时人尊为荀卿,赵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著有荀子一书,现存 32 篇。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对

2、后世影响很大。1注字音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靛青 马 楫 龙 o 步 骥 马 石可镂 螯 譸”通“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虽有槁暴(“有”通“又” ,再;“暴”通“曝” ,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天赋,资质)3解多义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辨活用(1)木直中绳,譸以为轮(譸: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5分古今(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

3、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参:古义,验,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2)假舆马者(假:古义,借助;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3)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脚,本文特指蟹腿;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4)金就砺则利(金:古义,金属,此处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一种贵重金属)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明句式(1)木直中绳,譸以为轮,其曲中规(省略句)(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句)(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4)虽有槁 暴,不复挺者,譸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5)用心一也(“也”表判断)(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动句)1君子曰:学不可以

4、已。点评:“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 “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的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作者开篇便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事情,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点评: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起决定作用。这些比喻都是围绕“博学”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这点来进行论证的。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

5、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才获得的。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 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样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3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至“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点评:这一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 “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 ,下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 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 “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

6、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 “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 ,这个“学”当然指“学习” ,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是学习文化知识吗?提示: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

7、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脉络分明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开头、结尾部分做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 1 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在文章第 2 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 3

8、 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在列举了“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假舆马” “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就从“舟楫” “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的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却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

9、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我们怎样读名著钱理群在进入“名作”的阅读之前,请年轻的朋友们先读读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学大师巴金和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一株“大树”与一棵“苗苗”的故事,同时也是“人(人类) ”的“文学”与“人(人类) ”的“后代”的故事,是“人的精神”薪火相传的故事。还要请朋友们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这位世纪老人写给你们的小妹妹(或许还有你们自己)的这段话:“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说得多么好啊!我们要

10、说的话名作(经典)的意义,读文学名作(经典)的目的,以及怎样去读都在里面了。但要真正懂得它,却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固有的文学观念、读书的目的、阅读方式,以至我们的思维方式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 ,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其实教育、出版的核心 、出发点、归宿,也是“人” 。正是“立人” ,把文学、艺术、教育、出版都统一起来了这几乎是常识,却是人们最容易忽略、忘却的。读文学作品惟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 ,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 与生物、宇宙的一

11、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 )人” “我”之间, “物” “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 “变得更好”了。要读名作(经典) ,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这里讲的是识字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作(经典) ”。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

12、“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 ,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 ,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吃“烂肉” 、喝“酸酒”长大,是可能成为畸人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 “我们要批评家” ,给青年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关心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倡“读名作,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惟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广西教育出版社此一举,无论从“教育”方面,还是从“出版”方面,都是抓住了要害,做了一件大事: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以及人类)的后代的精神质量与生命质量,可

13、以说是一个基本教育工程。我们抓教育固然要关心改善教学物质条件,但如果忽略了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对象的精神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人” ,那我们就会犯下历史性的错误,而贻害子孙万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也许你读完作品,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若隐若现的人物身影,只有说不清、道不

14、明的情感的涌动、思绪的感悟,或者某种想象、创造的冲动,尽管你不能(其实也不必要)作出作品主题呀、结构呀、写作技巧呀的明确分析,其实你已经“进入”了文学的世界,这样的“第一(原初)感觉、感悟、涌动、冲动”是最可贵与最重要的,它是文学阅读(欣赏)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以后的文学分析的基础。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 “语言(说与写) ”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

15、,对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文学名作(经典)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 (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它的魅力就在这里。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如本书点评者他们大都是大学里的文学硕士与博士,算是你们的大哥哥、大姐姐所作的导读) ,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名作(经典)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象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有删改)巴金曾这样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作者们的爱憎使我受到感染。一篇接一篇,一本接一本,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平凡的人物,日常的生活,纯真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激发了我的爱和我的同情。不知不觉中我逐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