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农村消费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8694033 上传时间:2018-01-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农村消费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农村消费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农村消费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农村消费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农村消费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农村消费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农村消费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非均衡经济结构下中国农村消费特征及其对策建议【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企业大量倒闭,消费者信心严重下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成为当务之急。如何激活中国 9 亿农民这个“大市场”的潜在消费需求,是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本文通过分析中国非均衡的经济结构现状、农村消费不足的原因和代价,提出了刺激农村消费,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结构失衡;农村消费;对策建议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中国经济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多,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

2、收难度加大,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对很多产品的需求不断减少,从中国的消费市场看,金融危机已经逐步从实体经济传导到消费者层面,中国消费者的信心正在受到影响。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大量依赖出口和投资两驾“马车”,其弊端已经越来越突出。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这严重影响了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中国将近 7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80%以上的国土是农村,但目前农村的消费水平却相当低。虽然国家采取了“家电下乡”、“手机下乡”、“汽车

3、下乡”等措施鼓励农村消费,可效果并不明显。在国际经济危机这个大环境下,有效启动农村消费这个大市场,是保证中国的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顺利度过危机的最好契机。一、中国经济结构的非均衡特征经济结构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结构不合理,各方面关系不协调,就难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难以增强发展后劲,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不可能有效地推进。中国经济结构就存在着很强的不平衡性。- 2 -1.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在分配政策上坚持效率和公平的原则。这一政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正确的。但是近年来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出现比

4、较严重的分配不公现象。据统计,城镇高收入户人均收入为 10926 元,低收入户为247 元,相差 44 倍;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扩大,2008 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在 500 元以下的有 1.7%,人均纯收入在 5000 元以上的有 5.5%,相差 10 倍以上。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考虑进去,其差距就更大了。2008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 4761 元,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为 15781 元,二者相差 3.3倍,远远高于应有的 0.7 倍 1。中国现阶段实际的基尼系数为 0.49,已经超过0.4 的警界线。收入结构的失衡,必然引起导致消费需求疲软:一方面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

5、用,少数高收入户家中需要的一般商品早已购齐,而新的消费方向,如旅游、汽车等的开发还没有得到有效启动,不能进一步激发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欲望,因而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低。另一方面,广大低收入用户消费倾向虽然较高,但却由于收入低而缺乏货币购买力,无法实现其愿望,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2.积累和消费结构失衡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要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积累与消费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根据经验统计数据显示人均 GDP 在 100 美元到 1000 美元之间的国家的积累率为 25% ,消费率应为 75%。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发展水平,但在近十年中积累率高 40%,消费率却只有 60%。而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

6、深入,居民收支风险不断增大,居民为了预防风险而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从而使高积累率,低消费率的状况进一步加剧。近几年消费率的下降使每年少增加消费达3000 亿5000 亿元。这种经济结构的失衡,既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投入而忽视效益的经营观念有关,也与中国人们勤俭节约的传统观念有关。积累和消费的长期失衡必然造成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方面,高积累率必然会形成高投资率,使重复建设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形成过度供给;另一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年。- 3 -方面,低消费率使国内消费需求很难拉动。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必然引起消费需求不足。3.所有制结构失衡中

7、国的所有制结构特征是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太大,其经济效率却又太低。20008 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500 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为 45.56%,但工业总产值却只占 30.56%,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只占38.04%。不仅如此,中国的投资,特别是国有资金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国有企业的投资。2008 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 16.4 万元,其中国有经济投资为8.53 万元,占 52.3%2。这样,社会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克扣和损失消费很大,实际效益往往较低。所有制结构的失衡,使消费需求更加疲软:由于国有企业效益低下,其职工收入和福利水平相对较低,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城镇国有企业职

8、工消费水平的提高。4.地区经济结构失衡一个国家经济要良性发展,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应当保持大体平衡。而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政策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地理位置优越,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的优惠政策,发展相当迅速;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自然环境较差以及改革初期政策上的忽视而发展缓慢。西部地区面积占全国 60% 以上,人口占全国 28%,但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国不到 20%,人均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一半左右。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投资、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优惠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对西部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由于自然

9、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跟不上去等众多原因的限制,西部经济发展仍然较慢,东西差距仍在扩大。改革开放政策令中国东部地区 GDP 占全国 GDP 由 1978 年51.2升至 2008 年 60,中部则由 29.6下降到 23,西部由 19.2下降 到 17 3。这种地区经济结构的失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消费需求的增长: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缺乏高投资利润的诱导机制,很难引导一些高技术项目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年。3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投资网,http:/ 4 -和大额资本项目投向该地区,限制了其投资需求的增长,从而也就限制了引致性消费需求的增长

10、。另一方面,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缓慢,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少,从而使居民消费需求很难启动。总之,经济结构的失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消费需求的良性发展,使中国的消费需求出现了一种扭曲状态:第一,在形成过量供给的同时,也形成了需求的严重不足;第二,传统产品在满足需求后还有大量过剩的同时,高新科技产品却不能满足人们已经升级的消费需求;第三,工业产品的消费需求得到相对满足的同时,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却严重不足;第四,一部分高收入群体消费得到较好满足的同时,大部分低收入者却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所有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制约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二、农村消费滞后的原因与代价二元结构是发展

11、中国家国民经济体系的共有特征,尤其是中国所具有历史原因形成的城乡差别,使得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尤为突出。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投入缺乏持续的动力机制,农村“货往哪里卖,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走”三个难题迟迟难以解决。即使将城市居民的福利性收益排除在外,目前农民人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四分之一。由此带来的几个问题是:实际失业人数增多、市场消费尤其是农村市场消费需求不足、县乡镇级财政亏空和社会安定失衡。如果城乡二元结构经济特征不弱化,农村居民生活和消费水平不提高,中国经济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只能是纸上谈兵。1.农村消费不振的根本原因(1)农民收入低。收入水平特别是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影

12、响农村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中国农民收入增速趋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减免农业税、粮价上涨等利好因素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被农用生产资料大幅上涨等通胀因素部分化解。2008 年全年 CPI 上涨 5.9%,12 月份上涨 1.2%4,据国家统计局分析,这一年中,每月份农村物价上涨速度都明显高于城市,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意味着,农村居民承受着更重的通胀压力。(2)农村消费环境不佳。消费环境有软环境和硬环境之分,前者主要是市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 5 -场环境,后者指消费的配套基础设施。现有企业商品如家用电器等消费品的价格定位较高,超出一般农村家庭承受能力。一些不法商贩在农村

13、大量投放质最低下的产品, 直接损害了农民的消费利益。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电视信号接收等设施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制约了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和现代化工业产品的消费。(3)城乡公共产品投入差距大。从卫生投入方面来看,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 70%,而他们所占有的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全国总量的 30%;从教育方面来看,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不足全国教育投入的四分之一,使得农村孩子通过教育解困之路变得极为艰难;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中国农村与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平均在 15 年以上。(4)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中国实施了城乡差别十分明显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

14、,以养老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本框架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立和逐步得到完善。但是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依然处在一种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及国家救济的低水平上,没有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正轨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因此,就需要运用政府的力量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促进社会公平。而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 是缓解贫困痛苦的重要手段,能够缩小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1982 年英国收入最高的 20%的家庭与收入最低的 20%的家庭纳税前的最初收入比为 1201,经过纳税和各种社会保障补贴的增减后,其最终收入比变为 41,收入差距缩小的幅度是相当

15、大的 5。(5)传统消费观念制约。在中国农村形成了“勤检节约”的消费观念。这种轻消费、重储蓄的传统消费文化限制了农村居民对现代消费的尝试和受益,从而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健康增长。此外,一些地区仍然存在诸如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巨额丧葬费用等愚昧消费。在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村,用于愚昧消费的支出多了,用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的支出就少了,必然影响消费需求的扩大。2.农村消费滞后的代价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国内大量出口企业纷纷倒闭的大环境下,国内生产过剩,失业人5 白凤娇、赵雪莲:“论影响消费需求的财政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乡镇经济,2007(2)。- 6

16、-员大幅增加,经济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受到阻碍。其后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降低经济效率。严重的城乡结构失衡,首先是压制了农民的积极性。在大中城市清退限制农民工,乡镇企业数目及就业减少的背景下,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农村劳动力只好困守农业,农产品生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造成这部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绝对下降。大量农民转移无路、 增收无门,自然谈不上会有积极性。其次,抑制了城市职工的积极性。城市行政、事业、国有企业部门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平均主义,能干者多干、干得好不能,多得则宁愿少干,不能干者少干、干得差也不少得,则安于不能干,从而使这些部门职工的积极性严重被抑制。再次,扭曲了社会资源配置,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由于城乡企业、居民发展机会及地位上的不平等,使得社会资源不能以效率为转移进行配置。 一方面,大量经济资源被低效率浪费性使用;另一方面,一些急需经济资源的部门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