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校本教材内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518284 上传时间:2018-01-17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2.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舞蹈校本教材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舞蹈校本教材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舞蹈校本教材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舞蹈校本教材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舞蹈校本教材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舞蹈校本教材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舞蹈校本教材内容(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 舞蹈基础理论第一节 舞蹈的特点、作用和种类一、舞蹈的概念及特点: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 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

2、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二、舞蹈的作用舞蹈起源于劳动,与文学、音乐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意识形态,舞蹈总是鲜明地反映出入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它既是供人欣赏和

3、娱乐2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作为教育手段,舞蹈活动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动作的协调、灵活,富有节奏感、表现力,而且可以丰富、抒发、表达情感,起到良好的健身、健心作用。舞蹈对人们(表演者、欣赏者)的心态、生理、情感、品德等多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所具有的深远的社会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舞蹈的基本要素直接影响着舞蹈的风格和美感的形成,直接影响舞蹈所展示的人物性格、情操、风度、气质和所表达的情感内容等。舞蹈可以让人身材曲线变得更美,大腿肌肉和手臂肌肉也更紧实。是纾解情绪的好方法.舞

4、蹈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活动,增强体质,性格变得开朗,身体变得柔软,全面刺激肌肉.舞蹈对肌肉的刺激则是全面性、综合 性的,它的动作兼顾到头、 颈、胸、腿、髋等部位。比如 爵士舞对小关节、小肌肉的 运动较多,这些地方是平日 健身不大容易活动到的地方。 另外,舞蹈还具备有氧运动 的效果,使练习者在提高主肺功能的同时,达到减肥的目的。在舞蹈当中,连贯的动作节奏很快,一整套动作连贯而流畅,整齐而有韵律感,对乐感、灵巧度的锻炼很有帮助。而它的趣味性容易让人集中和专注,忽略掉运动疲劳。舞蹈的健身动作爆发力强,对人体体能潜力开发性强,因为舞蹈多以绕环小关节的运动为主,因此能较好地改善练习者的协调能力。舞蹈是一种

5、极具表现力的运动,通过舞蹈课程,练习者在表现自己的同时培养了自信和气质。教练们都把健身舞蹈3称为“带着笑容去训练的项目” ,在舞蹈课中,他们更关注的是大家是否愉快和尽兴,动作是否奔放和潇洒,因此在心理放松上,舞蹈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1强健骨骼,减低患上骨质疏松的机会。 2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3减少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大肠癌的机会。 4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柔软度,减少受伤的机会。 5.消耗热量,维持适当的体重。 6在乐韵声中翩翩起舞,有助消除压力,促进身心的健康。 7与家人一起参与,可增进感情。三、舞蹈的种类根据舞蹈参加者与舞蹈的目的作用不同,划分为公众舞(生活舞)和剧场舞(艺术舞

6、蹈) 。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划分为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特点,划分为独舞(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舞剧、音乐舞蹈史诗。根据舞蹈的性质、体裁特点,划分为情节舞和情绪舞。社交舞蹈又名“交际舞”或“交谊舞” 。由民间舞蹈演变而成,主要有“华尔兹(三步舞) ”、 “布鲁士(慢四步) ”、 “狐步(快四步) ”、 “探戈” 、 “仑巴”等。国际标准交谊舞简称“国标舞” 。为分“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每一大类又分为五类。 “摩登舞”部分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维也纳华尔兹、快步;“拉丁舞”部分包括:桑巴、伦巴、恰恰恰、帕索多布累、牛仔舞等。第二节 中国舞

7、蹈发展简介4舞蹈艺术和其它姊妹艺术一样,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由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内容所决定的。社会学家告诉我们,在有文字记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由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人类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人类的舞蹈艺术正是从这些奢种多样的生万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将我国舞蹈发展的历史概述如下:远古时期,那时并没有舞蹈,舞蹈随着火的发明而产生,随着人们有了群居生活的条件后,才逐渐地发展起来。原始氏族社会的舞蹈有反映为了培养狩猎技能的狩猎舞蹈,它是结合着原始狩猎的生产方式集体性的舞蹈,还有严肃、紧张,众人踏着鼓语的节奏反映战争操练,阵法等原始

8、军事技术的战争舞蹈。鼓语是原始人传达情感的共同语言,对他们团结御侮,巩固氏族力量,服从共同崇拜的偶像以及生活中的其它内容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进入了奴隶制社会。此时舞蹈的典型代表是西周时代的祭祀仪式的乐舞,和起始一种庄严的宗教仪式的舞蹈,以后逐渐改为供奴隶主娱乐的巫舞。西周的奴隶主阶级,以乐舞艺术形式作为礼教手段去培养教育他们的后代。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认识到乐舞、诗歌等艺术不仅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表现,而且反过来也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感情。而且他还认为舞蹈也是移风易俗最有效的工具,主张用于教育和服务于政治。所以当时乐舞教育是发展的鼎盛时代,并把乐舞和礼制紧密地结合

9、起来。当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汉代对礼制乐舞的变革,设立乐府,广泛收集民间歌舞,出现了“百戏” (指民间各种各样的技艺表演,亦包括角力武术的竞技和歌舞表演) ,当时汉代的乐舞不仅宫廷的乐舞和民间的歌舞都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而且表演技术随着汉族5男女服饰上的变革也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如”翘袖折腰, 、 掌上舞”等。经过乐舞文化大交流的两晋南北朝,使乐舞成为大为丰富和发展的 青商乐 促进了中原乐舞与西域乐舞相互学习交流。在北朝宗庙的乐舞中还出现了一种“代面” ,用假面的舞蹈。直到歌舞艺术鼎盛的隋唐时期,特别是建立唐朝的统治时,社会政局稳定,生产恢复,对外贸易发达,国家强盛,使文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0、,乐舞艺术也出现了繁盛局面。如唐朝祭祀上歌颂皇帝百战百胜、盛攘四方的武舞是“歌功术也出现了萦 破阵乐 ,表示皇帝功成回乡,与民同乐,是“颂德”的 庆善乐 ;把皇帝比作上天之子,能管天地治鬼神,应居于万民之上的 上元乐 。在小型的散乐中又分为舞蹈温婉轻柔多为汉族自己创作的“软舞” ,和刚健敏捷多为来自外族的“健舞” 。还有当时把一些外国传来的乐曲,用它加以改编创作,并配以歌词和舞蹈穿着鲜艳服饰表演的 霓裳羽衣舞 ,到了宋代职业艺人发展了,使当时的歌舞艺术活动逐渐向商业化和剧场化过渡,出现了于节日在街头表演民间舞蹈的队伍叫舞队。元朝又出现了“元曲” ,这是一种有歌有舞的戏剧形式。舞蹈艺术成为美化和

11、深化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务的一种要素。这就是戏曲舞蹈的前身。从唐代以后到明代,我国的民间舞蹈随着城市的发达,已经得到普遍的推广,而且向着剧场艺术的规模发展起来。到了清朝戏曲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昆曲和京剧。戏曲和舞蹈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但两者又有密切的关系。戏曲是唱,作,念,打的综合艺术,亦是一种歌、舞、剧三者合一的艺术形式。戏曲演员除了具有歌唱和演剧技能,还要经过严格的舞蹈训练,并且还要具有高度的舞蹈表演技巧。戏曲中的舞蹈自成体系,有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和表演程式,形成了中国戏曲舞蹈的动作体系。 民间舞蹈是创作于民间,而又长期流传于民间,并为广大人民6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是民间的风俗

12、习惯和人民思想感情的最直率、真挚的表现。他们按照自己生活愿望,理想和审美要求去创作他们所喜欢的舞蹈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民间舞蹈经过代代流传,不断发展起来,如”秧歌” 、 ”腰鼓” 、 “花鼓灯” 、 “采茶舞,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仅汉族地区具有丰富完整的民间舞艺术,而且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朝鲜族,满族等许多兄弟民族,都有他们自己十分丰富多采的传统和独特的舞蹈形式,这是伟大的祖国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历史财富,我们不仅要很好地珍惜保留,还要更好地学习,继承和发展。到了近代,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由于西方经济文化的入侵,使欧美社会所流行的剧场艺术体系也渐渐流入我

13、国,甚至外国的“土风舞” , “社交舞”等也开始传入我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舞蹈也起了根本的变化,从封建的舞蹈文化里开始挣脱出来。其中具有进步意义的主要是表现在中国儿童歌舞的成就方面。1920 年由一部分文化人士倡导在教会办的中小学开展“优秀舞”活动。后来在学校里盛行“形意舞” (这是一种根据中国武术、戏曲舞蹈以及西方的土风舞等素材相结合,根据歌词或剧情而编成的歌舞) 。至于三十年代初期,黎锦晖先生创作的 麻雀与小孩 、 小小画家 、 葡萄仙子 等儿童歌舞表演,都带有浓郁的反对封建教育制度,提倡少年儿童爱自然,爱民族和爱祖国等进步思想,曾在儿童的美育中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在西方文

14、化大量输入旧中国的同时,也把糜烂腐朽的色情歌舞一起带进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当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出现了新的文化艺术,其中歌舞艺术就是当时被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出现了富有革命内容的新歌舞如 苏联海军舞 、 大刀舞 、 梭标舞 等。 1942 年后,延安7群众性舞蹈活动更是蓬勃发展,形成了著名的“秧歌运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根据地及随军各剧团和宣传队,配合抗日战争创作演出了许多秧歌及活报剧。如 送郎当红军 游击队舞 军民联欢舞 等。这些歌舞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斗争意志,坚定了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念。在国民党统治区和抗日大后方的舞蹈艺术活动也很活跃,在广东省立艺专也

15、附设了专门培养舞蹈人材的机构,排演了大批配合抗战宣传,具有进步意义的舞蹈和舞剧,培养出大批的舞蹈人材。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党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我国的新舞蹈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1949 年成立了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五十年代建立了培养我国舞蹈专门人材的中国舞蹈学校。各地及全国性的舞蹈文艺单位相继成立。它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创作了大量的歌舞节目,反映了人民精神面貌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热情;在国际艺术交流中成了友好的使者,促进了艺术交流,和人民间的友谊;它们为我国历史悠久,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舞蹈,进行了艰苦的大量的收集,挖掘整理工作。解放后,民族民

16、间舞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六十年代的大型舞蹈史诗 东方红 和近期创编的 中国革命之歌 史诗就是十分典型的代表作。舞蹈艺术产生和发展于人类几千年的社会生活之中,它既有传统的继承性,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充实,改造和发展。第三节 舞蹈教学常用术语1基训:指以舞蹈演员或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如发展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82主力腿:指动作过程中,或者形成姿态时,支撑身体重心的一条腿,称主力腿。3动力腿:指与主力腿相对而言,非重心支撑的一腿为动力腿,可做各种屈伸,摆动等动作。4起泛儿:舞蹈俗语,指动作前的准备姿势,技巧前的准备动作,都称作“起泛儿” 。5法儿:指舞蹈时是否得法,即动作是否符合规律,是否有韵味。6韵律:指在舞蹈动作中,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