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9】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5166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9】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9】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9】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9】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9】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9】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9】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语文公社】( 十五)专练一、(2014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 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 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

2、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 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

3、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该资料由【语文公社】: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 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来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技术是一个中性

4、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 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

5、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选自新华文摘2013 年第 23 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该资料由【语文公社】。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

6、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 项,表述过于绝对,从全文来看, “技术崇拜”的领域不只是在大型文艺晚会中。B 项 ,“源于艺术 生产中的技术消费”错,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 。C 项, “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于文无据。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B第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第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C

7、第段与第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D第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第段相照应。该资料由【语文公社】: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原文是“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 ,而不是必然。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

8、具有炫目的迷惑性, “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B 项 ,原文是 “他们众口一 词地告诫文胜质 可能导致的危险” ,不能直接理解成“反对” ,且 “势必”说法错误,原文是“可能” 。C 项,“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说法有误,文章第段在论述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时说“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强加关系。原

9、文中“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二、(2014山东烟台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自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美学嬗变罗 静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自主、自我、自由为典型特征的自媒体以感性、个性、散乱等方式来实现对信息的传播。自媒体一方面蕴含着提升主体信息传播主动性等功能,另一方面却隐藏着缺乏传播统一性、客观性等方面的缺陷,导致自媒体环境下的部分信息存在价值错位、审该资料由【语文公社】。近几年涌现出的“微电影”可谓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典型代表。它不仅诠释了自媒体时代的内涵,而且代表了现代电影美学的嬗变,成为时代发展的又

10、一“符号” ,相较于传统的电影制作而言,微电影具有与之相区别的审美与价值定位。其以“青年化” “生活化” “民间化”等为创作品质,获得了社会广大受众的认可,展现出了独特的生命力。所谓“微电影” ,是指在自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一种以“微小投入、微小制作、微小剧 情、微小记录”为内容特征,以精致、 简短、 简约为表现特征的电影。微 电影实现了电影从传统精英制作模式向草根“拍客”的转变,从普通事实记录向剧情创作的转变,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电影制作,但又脱离于普通拍摄记录的影视作品。实践中,不同视角下的微电影具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创作的层级不同,可将其分为自由创作型、企业定制型和专业制作型。其中,自由创作

11、型系个人情感意志的自由表达,不带有任何商业目的,主要依靠个体的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企业定制型则是由企业投资进行制作,内容倾向于广告化、商业化;专业制作型是由专门的影视公司进行制作,以商业化为创作取向。从当下微电影所反映的内在审美取向来看,大多数微电影题材来源于现实, “再现”于现实,能够让广大受众置身于剧中,具有纪实性与真实性,是一种纪实的美学。在这一点上,有别于通过各种电影特技来塑造美、抽象美的传统的蒙太奇 注 流派。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微电影在取材源于现实、 “照顾”现实的同时,也渗透许多非纪实的手法进行拍摄,具有制作的技术性与修饰性,如运用再现场景的拍摄手法,同传统的电视纪录片相区别。当我

12、们在对微电影进行审美鉴赏时,需要从审美真实与本质真实的角度去进行理解,即应该从微电影剧情背后所反映的现实问题、社会该资料由【语文公社】,否则便偏离了剧情所反映的审美内涵与审美意义。例如,微电影京杭运河行中,从 剧中最为典型的“桥和船”画面,衔接到一段段的历史和今天的画卷,从小处展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宏大,摆脱了传统“宏观选题”的叙事背景。对此,我们在对剧中所透露的美进行解构时,不能仅就剧中画面进行美的欣赏,应该将其上升到整个京杭大运河宏大的背景中,从大的视角进行解读和欣赏。可见,以“微电影”为典型的现代电影,在传承蒙太奇流派的审美构造时,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再现” ;倾向于纪实主义的审美构造。该

13、种审美构造或许可以说是奇观化、平庸化,但不能脱离其内在的真实性,从而使得广大受众感同身受,以塑造其内在的美。【注】蒙太奇:指剪接组合镜头,以形成完整的电影片。4下列关于“微电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微电影”作为自媒体的一种,具有自主、自我、自由的典型特征,其传播信息的方式具有感性、个性、散乱等特点。B “微电影”是数字化时代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典型代表,微小投入、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记录等具体体现了“微”的特点。C “微电影”之所以成为时代发展的“符号” ,是由于其不仅诠释了自媒体时代的内涵,而且代表了现代电影美学的嬗变。D “微电影”具有精致、简短、简约的表现特征,无论哪个层级

14、的微电影,都主要依靠个体的媒体平台进行制作和传播。答案:D解析:D 项, “无论哪个层级的微电影,都主要依靠个体的媒体平台进行制作和传播”与原文不符。5下列对“自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美学嬗变”的分析与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以“青年化” “生活化” “民间化”等为创作品质的“微电影” ,该资料由【语文公社】“奇幻化” “平庸化”审美构造赢得社会广泛认可,这一点区别于传统电影制作。B “微电影”实现了从传统精英制作向草根“拍客”的转变,从普通事实记录向剧情创作的转变,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制作。C从内在审美取向来看,大多数“微电影”的题材来源于现实,又“再现”于现实,其纪实的美学特征有别于传统的蒙太奇流

15、派。D “微电影”取材源于现实,但也采用许多非纪实的拍摄手法,具有制作的技术性与修饰性,与传统的电视纪录片有一定区别。答案:A解析:A 项, “凭借奇幻化 平庸化审美构造赢得社会广泛认可”与原文不符。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自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存在着缺乏传播的统一性、客观性等方面的缺陷,能够造成部分信息价值错位、审美异化等方面的结果。B按照创作的层级不同, “微电影”可分为自由创作型、企业定制型和专业制作型。这三类中只有自由创作型不以营利为追求目标。C文中举京杭运河行的例子,说明了微电影的欣赏要透过剧情对所反映的现实问题、社会现象等方面进行审美解读。D与传统电影只关注审美真实不同, “微电影”兼顾审美真实与本质真实,以内在的真实性塑造内在的美,来赢得广大受众。答案:D解析:D 项, “传统电影只关注审美真实”于文无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