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震联合重构地下认识体系方法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846212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井震联合重构地下认识体系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井震联合重构地下认识体系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井震联合重构地下认识体系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井震联合重构地下认识体系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井震联合重构地下认识体系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井震联合重构地下认识体系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井震联合重构地下认识体系方法(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发所2009年6月高含水油田井震联合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刘文岭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一、高含水油田深度开发对油藏地球物理的需求二、油藏地球物理精细目标处理技术三、井震联合重构地下构造认识体系方法四、井震联合重构地下储层认识体系方法五、井震联合重构地下流体认识体系方法六、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技术七、对进一步发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思考提纲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3以往老区工作很少结合地震,二次开发要以地震技术为基础井震联合精细油藏描述 复杂油气藏深度开发的重要理念之一蒋总: “315”工程要对老区地下作进一步的认识,做好大庆长垣油田的精细三维地震,把地下剩余油分布规律等彻底搞清

2、楚,形成一个大的数据体,为高效开发油藏提供基础资料。胡总:以精细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为基础,重要的区块要采用四维地震,利用井间示踪、井间地震、VSP、过套管电阻率测井等技术,通过动态监测,油藏精细描述等,彻底地量化老油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与潜力。一、高含水油田深度开发对油藏地球物理的需求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46老油田经过三、四十年的开采,已进入开发后期,剩余油 “整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 ”。6但高含水期地下仍然存在可观的剩余油,而油田的采收率却难以很好提高,主要原因是我们对储层的真实面貌认识不清,特别是井间的问题。必要性一、高含水油田深度开发对油藏地球物理的需求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5认识地

3、下储层的真实面貌,高效挖潜剩余油,重点和难点在井间。尽管在油藏高含水期井网密度较大,但井间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仅靠井数据分析推测和插值、模拟,无法解决井间问题,必须结合具有明确井间信息的资料加以研究。一、高含水油田深度开发对油藏地球物理的需求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6地震资料在空间具有高密度采样,是提供井间信息的最有效技术,高精度井震联合储层预测是建立井间高精度确定性储层地质模型的基础,为此,在高含水老油田开展结合地震资料的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究对重构地下新的的认识体系,高效挖潜剩余油至关重要。一、高含水油田深度开发对油藏地球物理的需求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7地震技术服务于石油勘探,已有几十年的

4、历史,技术上已比较成熟,用来解决油田开发早期评价阶段的问题,也卓有成效,但是要用地震技术来解决开发后期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问题,研究的目标、尺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研究的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地震在老油田二次开发中的应用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高含水油田发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开发地震在老油田二次开发中的应用面临新的挑战一、高含水油田深度开发对油藏地球物理的需求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8重构新的地下构造认识体系识别对剩余油分布起影响作用的小断层和微幅度构造重构新的地下储层认识体系预测砂体井间横向边界,辅助地质单砂体刻画,建立高精度储层地质模型重构新的地下流体认识体系流体

5、识别与开发动态监测老油田重构新的地下认识体系,为地震技术研究提出新方向:一、高含水油田深度开发对油藏地球物理的需求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9z地震记录由许多不同频率的信号组成,地层厚度、岩性和噪声对地震信号频率具有选择性;z一般低频成分对应地层厚度较大的岩石体,高频成分对应地层厚度较薄的岩石体。开展分频处理的必要性二、油藏地球物理精细目标处理技术油藏地球物理精细目标处理的技术特色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10常规方法是在地震整体频带上去噪,分频去噪的目的是保护有效信号反射有效波面波声波浅层折射直达横波工业干扰风干扰频率,赫兹振幅谱10 15 20 25 30 40 50 60 80 100 1601

6、、分频去噪这样做的好处是在低频段去除面波噪声时,不会影响中、高频的有效信号,在高频段去除风和声波的干扰时,不会削弱中、低频的有效信号。二、油藏地球物理精细目标处理技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112、分频能量补偿补偿深部能量衰减,再现深部地层信息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深度的增加,地震波能量逐渐衰减。浅层频率高、振幅强,深层频率低、振幅弱原始单炮分频能量补偿后单炮二、油藏地球物理精细目标处理技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12由于地表一致性等影响地震剖面中存在同向轴抖动与不合理错断现象,需要开展校正处理剩余静校正后叠加剖面剩余静校正前叠加剖面剩余静校正后叠加剖面剩余静校正前叠加剖面3、分频

7、静校二、油藏地球物理精细目标处理技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13高阶动校正作用:1、消除大偏移距动校拉伸,减小切除范围,使远道数据参与叠加,改善浅层成像效果。2、避免动校子波拉伸,从而使高频成分变成了低频成分,保护高频成分。4、高阶动校正有利于叠前反演方法对远道集的利用常规动校正道集高阶动校正道集高阶动校正道集二、油藏地球物理精细目标处理技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14三、井震联合重构地下构造认识体系方法地震主要作用查明储层内部结构与构造形态识别对剩余油有着重要影响的小断层和微幅度构造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15密井网条件下井震联合断层解释方法研究目标:合理解释井、震资料断层;小断层识别与组合密井网

8、条件下井震联合高精度构造成图方法研究目标:避免时深转换精度问题带来的误差,提高微幅度构造成图精度关键技术和方法三、井震联合重构地下构造认识体系方法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16地震主要作用预测砂体井间横向边界辅助精细地质研究单砂体刻画对于渤海湾盆地等泥包砂储层着重应用地震属性分析、砂体雕刻、谱分解、可视化等技术方法对于松辽盆地等薄互层储层着重应用井震联合地震反演技术,重点发展随机反演、叠前反演等方法关键技术和方法四、井震联合重构地下储层认识体系方法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17地震反演的两个关键问题储层物理特征曲线重构地质小层约束反演四、井震联合重构地下储层认识体系方法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18储层物

9、理特征曲线重构四、井震联合重构地下储层认识体系方法平均值:373.1平均值:381.8地震波阻抗反演的前提是储层物理特征曲线要能够区分岩性为什么要重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19四、井震联合重构地下储层认识体系方法1、用什么曲线重构重构工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SP体现泥质含量,能够刻画砂泥岩存在基线漂移,需要校正与归一化电阻类曲线受流体影响大Gr体现泥质含量,不一定每口井都有储层物理特征曲线重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四、井震联合重构地下储层认识体系方法2、曲线的标准化重构工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储层物理特征曲线重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1地震主要作用流体识别开发动态监测井震联合精细油藏描述成果在

10、剩余油预测中应用关键技术与方法 (发展中的) 地震叠前属性流体识别技术 (发展中的) 时移地震(四维地震)技术五、井震联合重构地下流体认识体系方法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2开展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的意义六、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技术开展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的意义是增加模型的井间确定性信息,降低因数学方法插值和模拟带来的井间不确定性,提高模型忠实于地下实际的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采用地震解释的断层和构造层面,有利于建立准确的构造模型,精确构造模型的建立能够准确确定插值和模拟的边界,是建立储层属性模型的基础; 地震数据作为第二变量或趋势约束条件参与建模计算,能够约束井间插值、外推和模拟;

11、增加随机建模中的确定性因素,减少模型的不确定性,使得随机建模具有确定性的趋向。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31、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构造建模问题z 断层发育,尤其层间小断层发育;z 断面相互切割,空间接触关系复杂;z 随埋深增大,断距变大;z 断层产状较为倾斜;z 断层与地层切割关系复杂。纵向上建模范围跨度大,包含层系多,精细构造建模难度较大存在的问题与生产需求存在的问题与生产需求六、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技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4存在的问题与生产需求存在的问题与生产需求2、地质统计学协同地震数据建模存在的问题在现有的协同地震数据建模的软件中,地质统计学方法以井数据为硬数据,将地震数据作为软数据、第

12、二变量 和趋势在井间加以利用,这弱化了井间地震数据对厚砂体的约束作用,使 得在前期辛苦得到的地震储层预测成果不能很好地体现到地质模型中去, 地质模型主要靠地质统计参数驱动,地质建模成果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如何将地震信息有机地加入地质模型之中,特别是将有效的地震储层预测成果体现在储层地质模型之中,有效发挥地震资料在井间的约束作用,实现高精度储层建模,是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技术研究的重点。六、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技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5存在的问题与生产需求存在的问题与生产需求3、地质统计学变程的适应性问题六、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技术目前建模算法主要是地质统计学方法,地质统计学特征参数选

13、取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建模的精度。河流相储层摆动频繁,曲流河更呈现高弯曲特征,受地质统计学方法变差函数方向性的限制,河流相储层难以用三方向(主、次、纵)变差函数加以描述。变差函数受方向限制难以表征河流相储层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6地震主要作用 以地震构造解释成果为约束建立储层构造模型 以地震储层预测成果为约束建立砂体骨架模型 采用可视化技术对断层空间切割关系进行质量控制 地震层位解释数据作为外部趋势约束插值建立层位模型 井震联合绘制的沉积微相图硬约束砂体骨架模型建模约束建模方法六、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技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7七、对进一步发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思考根据地球物理学理论,地

14、震分辨率是地震波长的四分之一,一般三维地震主频 30 Hz,对于 3000 m/s速度的地层,分辨率仅 25 m左右;主频提高到60 Hz ,分辨率也只能达到12 m 左右。而我国陆相储层多为砂泥岩薄互层,其中小层厚度达到 4 m以上,就算是比较厚的主力层了。因此单纯根据地震分辨率的理论,就只能认为地震技术没有可能识别各个小层的展布,这使得开发地震技术无法被油田开发人员所接受,油田开发人员普遍认为地震的精度还很 “粗” ,不能满足油田开发预测小层的需要。1、地震资料分辨率与储层预测能力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8七、对进一步发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思考其实,地震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人们关心的是

15、地震储层预测的能力,而地震储层预测能力与地震分辨率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地震分辨率一般是指地震时间分辨率,是地震资料分离地层顶底反射的能力。对地震分辨率的最经典阐述就是 “四分之一地震波长 ”的理论,即“瑞利准则 ”。传统的地震分辨率理论强调的是视觉可分辨,是地震剖面上岩性体可视意义上的分辨率,其实质是能否用眼睛从地质剖面上直接分辨开单一的岩性体。然而,地震技术发展到今天,现代地震技术提升了地震资料的应用能力,从过去依赖从地震剖面上直接识别储层特征,发展到应用隐含在地震资料中的地震信息,联合井数据,采用计算机计算的手段,综合预测储层的几何分布特征、岩性和物性,地震技术的储层预测能力已经远远突破了 “四分之一地震波长 ”的限制,发展了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反演、模式识别、波形聚类、相干体和谱分解等一系列储层预测技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9七、对进一步发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思考现今,推进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特别是开发地震技术在油田开发阶段应用,我们要改变传统对地震分辨率的认识,着重考察以地震反演为代表的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储层预测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尽管砂泥岩薄互层在地震剖面上肉眼难以分辨,但只要充分发挥三维地震数据在横向上具有密集采样的特点,结合纵向上具有高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