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795265 上传时间:2017-07-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生物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环境生物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环境生物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环境生物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环境生物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生物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生物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了自然状态的环境。3、环境污染: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机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4、生态退化:是指由于自然环境发生迁移,或人为对资源的过度或者不合理的利用而造成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的现象。5、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等层次上的变化对人为胁迫的生物学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6、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

2、界各国都筛选出了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 7、生物富集:生物体从环境中摄取污染物而浓缩;而生物放大作用是通过食物链摄取低营养级生物,而使污染物蓄积。8、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9、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10、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强化物质或有特异功能的生物削减、净化环境中的污染物,减 少污染物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11、生物入侵:某种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里,由于失去了天敌的制

3、衡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生长迅速,占据了大量的生境,而使当地生物生存受到严重影响,这种现象就是生物入侵。 12、温室效应:是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 CO2 等气体物质的大量聚集,可以吸收近地表的太阳长波辐射,并将其反射回地表,从而使地表增温的现象。 13、酸雨:指 PH5.6 的降水,包括酸性雨、雪、露、霜以及干沉降(指空气中降下来的酸性物质及落尘,包括各种酸性气体、气溶胶、颗粒物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三类。 2.污染物在水体中转化的主要途径有 氧化还原作用 、配合作用 、 生物降解 作用。3.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转运、特殊转

4、运和 胞饮作用 三种形式。4.大多数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 呼吸系统吸收 、消化管吸收、皮肤吸收三条途径。5.污染物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最先作用于 细胞膜 。6.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拮抗作用和独立作用 4 种类型。7.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物理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物理效应。 8.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包括:自然界释放、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无意释放和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应用。 9.环境中微生物对金属的转化,主要是通过 氧化还原和甲基化 作用。10.环境污染的“三致作用”是指环境污染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作用。11.毒性试验常用参数 EC

5、50 和 IC50 分别表示能引起 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 和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 50%抑制的浓度12.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基础是基因工程。13.吸收进入生物体内的污染物发生改变,部分污染物变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称为脱毒或解毒作用,但有时通过生物的作用会是污染物的毒性加剧,这种作用称为激活。14.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包括吸收、转化、运输、积累及随食物链放大等过程。15.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降水量变化及灾变性气候的增多及生物气候带变化等方面。16.生物监测从生物层次划分,包括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等方面。17.根据生物修复利用的生物种类

6、,可以分为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判断:1. 由于溶解于水中的污染物比在大气中的扩散速度快,加上很多物质都要溶解在水中才能被吸收。因此当湿度大时,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往往也增加,积累的量也小。 F2. 环境生物学研究的是生物与受损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对受损环境进行全面的认识,进而对生物与受损环境之间的整体关系进行了解,为进一步分析环境生物学问题提供一个基础平台。 T3.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可分为细胞表面吸附和胞内运输两个过程。 T4. 重金属作为一类特殊的污染物,具有显著的不同于其他污染物的特点。T 5. 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好的效果。 F6. 生物浓

7、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T7. 生物放大是指食物链中不同层次的生物可以逐级浓缩外源性物质的作用,结果使在级别越高的生物中浓度越高。 T8. 人类像地球上的其他任何生物一样,都需要从自然界中以植物和动物为对象获取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原料,同时将自己的代谢产物以及不能被利用和利用不完全的物质放到自然界。 T9. 受损环境中,环境因子的变化是互动的,影响是综合的,但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它们的作用程度是差异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T10. 污

8、染物要进入生物体内,首先要同生物体表或细胞表面发生变化。F11. 环境污染对生物后代的远期影响主要包括:污染物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和环境激素及其毒害效应. T12. 污染物对动物个体水平的影响主要有死亡、行为改变、繁殖下降、生长和发育抑制、疾病敏感性增加和代谢率变化。而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长减慢、发育受阻、失绿黄化、早衰等。 T13.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也不是最关键。 F14.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之为污染源。 T15.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9、,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简称为污染。 T16、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之为污染源。 T17、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强化物质或有特异功能的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某些动物)削减、净化环境中的污染物,减少污染物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 T19、生物测试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F20、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强调人类活动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效应。 F21、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

10、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简称为污染。 T23、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是污染处理和净化的基础。 T24、净化生物是指能够把环境中的污染物吸人体内,并且能够在体内富集、降解,从而减少环境中污染物含量的生物体。 25、温室效应的形成,是空气中大量的温室气体积累的结果。 T26、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好的效果。 F27、生活在污染环境中的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吸收大气、土壤和水中的污染物,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生物体内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来监测环境的污染状况。 T1. 温室效应是大气中的( A )等气体物质的大量聚集,可以吸收近

11、地表的太阳长波辐射,并将其反射回地表,从而使地表增温的现象。A. 二氧化碳 B. 氮气 C. 氯气 D. 二氧化硫2. 环境化学效应是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 A )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环境酸化主要是由于酸雨造成地面水体和土壤的酸度增加,与环境酸化相反的环境化学效应是环境碱化。A. 物质之间 B. 生态之间 C. 环境之间 D. 人类与环境这间3. 溶解氧指溶解于水中的( A )态氧。A. 分子 B. 液体 C. 固体混合体4. 暴露评价是对污染物从污染源排放进入环境到被( A ),以及对生态受体发生作用的整个过程的评

12、价。A. 生物吸收 B. 生物转化 C. 生物分解 D. 生物利用5. 所谓环境是指相对于主体对象而言的背景,意即围绕主体对象以外的其他( A )的综合。A. 各种因素 B. 生物因素 C. 环境因素 D. 人为因素6.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受( A )的影响,涉及生态系统中生物本身的因素,还涉及污染物的环境因素。A. 多种因素 B. 单种因素 C. 复合因素 D. 综合因素7. 生态破坏从农耕文明开始起就出现,直到今天愈演愈烈,成为引起( A )的重要因素,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A. 全球环境变化 B. 生态环境变化 C. 生活环境变化 D. 生活质量变化8. 不吸收或少吸收污染物是

13、生物抵抗污染胁迫的-条重要途径,但目前有关这一抗性途径的分子机理仍知之甚少,-些实验结果甚至相互矛盾,一般认为生物不吸收或少吸收污染物的机理与生物外分泌物有关,如( A )。A. 植物的根分泌物 B. 植物的根抗性 C. 植物根抗渗透性 D. 植物的根分解能力9、 监测生物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对人为胁迫敏感并具有特异性反应的( A );2.选择遗传稳定、对人为胁迫反应个体差异小、发育正常的健康生物;3.选择易于繁殖和管理的常见生物;4.尽量选择既有监测功能又兼有其他功能的生物。A. 生物 B. 微生物 C. 细菌 D. 真菌10. 环境是生态学和( A )中的重要概念。任何从事相关领

14、域学习和研究的人员都必须对这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A. 自然科学 B. 环境科学 C. 基础科学 D. 理论科学11. 生态破坏从农耕文明开始起就出现,直到今天愈演愈烈,成为引起( A )的重要因素,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A. 全球环境变化 B. 生态环境变化 C. 生活环境变化 D. 生活质量变化12. 比重在 4 或 5 以上的金属元素统称( A )。如汞、镉、铅、铬、铜、铍、镍、铊等。以汞的毒性最大,镉次之。铅、铬也有相当的毒性。此外还有砷、硒,虽不属于重金属,但其毒性与重金属相似。 A. 重金属 B. 金属 C. 轻金属 D. 复合重金属13. 多氯联苯是( B )的有机物,

15、在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导致全球性的环境污染。 A. 天然 B. 人工合成 C. 来自自然 D. 复合产物14.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受( A )的影响,涉及生态系统中生物本身的因素,还涉及污染物的环境因素。 A. 多种因素 B. 单种因素 C. 复合因素 D. 综合因素15. 所谓环境是指相对于主体对象而言的背景,意即围绕主体对象以外的其他( A )的综合。 A. 各种因素 B. 生物因素 C. 环境因素 D. 人为因素16. 溶解氧指溶解于水中的( A )态氧。 A. 分子 B. 液体 C. 固体混合体17. 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 A )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

16、谢变化过程。 A. 外源化合物 B. 化合物 C. 外源物 D. 生化物18.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 A )的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称为农业污染源。 A. 有害影响 B. 农药 C. 化肥 D. 水源19. 环境化学效应是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 A )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环境酸化主要是由于酸雨造成地面水体和土壤的酸度增加,与环境酸化相反的环境化学效应是环境碱化。A. 物质之间 B. 生态之间 C. 环境之间20、下列给出的项目中,属于生物污染的是( C )A、温室气体的排放 B、农药的过度使用 C、外来物种入侵 D、 交通尾气的排放21、下列污染物从植物叶片上的气孔侵入叶片组织,引起叶绿素破坏,造成组织脱水,在叶脉间出现黄色或褐色斑块,极易脱落的物质是( 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